分享

我的平淡人生

 济源813 2022-06-16 发布于江苏

我的平淡人生

图片 

一九六八年,我十八岁,成年了。当年的10月底,结束了义务教育九年制最后一个年头的学习生活,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花了一分钱的工本费,把城镇户口迁到了滨海农村,在无锡的西门码头,和同学们一起,带着学生时代还未脱离的一点稚气,凭着年轻人的一股朝气,尚留着红卫兵特有的一点冲劲,怀着对广阔天地的美好憧憬,坐着装货的大铁驳船,义无反顾、兴高采烈地离开生活了十八年的无锡 --- 插队去了!

图片

1968年离校赴农村插队前,与班里(66届初三丁班)部分同学的合影,后排左二为作者

我记得,我们知青小组五人,第一顿的晚饭,是在生产队长家里吃的,经过两天两夜的坐船劳顿,早已是饥肠辘辘,捧着热气腾腾的“蛋炒饭”(黄白玉米渣子相间,看似蛋炒饭),觉得真香真好吃。当天晚上,就睡在了大队部办公室的一张办公桌上,还是两个人合睡一张“床”(当时知青房尚未建好,后来又连续睡了一段时间)。由于这是瞬间天地大转换,插队到农村第一天碰到的事,所以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永生难忘!

我的插队生涯时间,从1968年的10月开始,到1977年的2月结束,在滨海县五汛公社呆了四年,后因家庭原因,于1972年将户口迁到了东台县许河公社落户。整整九年的农村插队生活,是我这一辈子最难忘怀的记忆,也是烙在我心里最深的一道印记!

在城里吃着供应定粮、靠着父母养、无忧无虑读书生活了十八年,一下子被甩到了这广阔天地,举目无亲,要靠自己下田劳动挣工分养活自己独立生活,在刚开始的一段日子里,还真有些懵了!但我们没有趴下没有逃避,是盐阜平原上的阳光,晒黑了我们的皮肤;是高强度艰苦的农活劳动,坚硬了我们的骨骼;是知青小组的相互关照、广大社员群众的善良关心,让我度过了无数个迷茫而无望的漫漫长夜;是当时农村“一大二公”、集体出工、大寨式记工和分配的经济模式,让我人生第一次从真正意义上认识了社会;是多年农村插队以及和农民兄弟朝夕相处的生活经历,让我们逐步褪去了学生时代尚留的一点稚气天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形成了人生观的雏形。

九年的农村生涯,给我人生最深的几点记忆和感悟,至今仍让我刻骨铭心。

当时我们插队的生产队,社员群众生活的贫乏程度,让我这个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娃,着实吃了一惊。大多数农民的房子都是泥墙草顶泥地,屋里几乎是家徒四壁,除了床、一副灶台、吃饭的矮桌子、几张板凳、储粮的陶瓦罐和捕鱼捉虾的网具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家俬了,当然更没有电和自来水了;

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田间农活基本上都是靠人工,好多农活,强度很大。我们刚下去时,还都是细皮嫩肉的,即使在城里学校学习期间,每年有过下乡支农的劳动经历,但从未接触过如此强度如此长时间的田间劳动,现在回想起来,当年还真是凭了年轻气盛,有那么一股子劲顶了过去。人生第一次靠自己的劳动养活了自己,这个意义的伟大、高尚和深远,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记得一年冬天,生产队去公社卖棉花,交通工具是水路船运,我们下船上河岸拉纤,岸边残留尖尖的芦苇根,把我的双脚戳得生疼见血,冰冷刺骨的河水,把脚冻得通红麻木。当晚到了公社,因船多需排队,就在船上凑合睡了一晚,天蒙亮时,被冻醒了,一看,原来是大半个被子已滑落到河里被冻住了;

当时,农民的生活较为贫困。记得我们第一年年终分红,一个工仅有一角八分钱,听说河对岸的中东九队一个工只有九分钱,一年苦下来到年终分红时,扣去口粮烧草和平日里的预支,到手的现金寥寥无几。虽然我们种的是水稻,但平日里基本就中午一顿干饭,还只能是掺了山芋丁和其它杂粮的混合米饭,而当地农民一天喝三顿稀的,用瓜果蔬菜代,那是很普遍的。至于荤性的鱼肉蛋,更是稀罕之物,有顿豆腐烧青菜吃,也算是开荤了。家里养的鸡下的蛋,都是积攒着舍不得吃的,到代销店换些点灯用的煤油、盐巴等生活必需品。当年正值年轻长身体的阶段,农活劳动体力付出又大,肚子里没油水饿得咕咕叫的滋味,这一辈子都忘不了!

九年的插队生活,让人难以忘怀的更是人间的情谊和温暖!我们的知青小组是由三个高三生和两个初中生组合成的,就像一个大家庭那样,三位老大哥总是照顾着我们两位小弟弟,我们的组长更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生活条件贫乏的情况下,筹划着吃粮的细水长流,尽量不让我们饿着肚子,在他的倡导下,我们还养过一头猪。有了难得的招工指标,也互相谦让,给了最需要的人,这在当时无望的年代里,是难能可贵的!当地农民淳朴善良的心地和对我们这些插队农村城里娃的关心,更是对步入人生社会第一步的我们,是一种无声的感悟和无言的大爱!我们能感受到,在生产劳动中,在日常的生活中,在干农活休息间隙和农闲季节的谈笑打闹中,他们对我们那种发自内心的善良朴实的关照、关爱和开导。我们更忘不了那位比我们才大几岁,当时的生产队长,对我们这些知青由衷的感情和无微不至的关心!

1972年户口迁到东台县许河公社落户插队后不久,就进了公社机电站工作,第一次领到了工资(好像是月工资24元吧),后来机电站送我去县里培训了电工,回站后在电工岗位上,一直干到19772月无锡市落实政策,招工回无锡工作。在公社机电站当电工(当时以外线电工为主)期间,在一次外线施工中,由于电线杆的质量问题(以竹子代替了钢筋)造成电杆突然折断,我从高处摔下,折断的电杆压在我身上,造成多根肋骨骨折继发血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和骨盆骨裂,当时就昏死了过去。幸亏站里领导及时送医抢救,在东台县医院又得到了原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下放的张医生及时救治,加上自己当时的年轻(1974年),才捡回了一条命。

19772月招工回锡进省纺研所后,从一名仪表电工做起,在职自学并取得了电大若干门课程的结业证书,于1982年通过了无锡市人事局组织的应知应会考试,经市人事局审批,“以工代技”转为国家干部编制;1984年由无锡市委组织部组织,通过统考,进入无锡轻工业学院带薪脱产学习,三年大专毕业回所,历任政工科科长、所长办公室主任和副所长;2000年江苏省科研单位实施转制改革,由全民事业单位性质转为国有企业性质,当时有一条政策:凡工龄满30周年的人员可提前申请退休,并可保留事业单位的退休待遇,于是我申请了退休并留所工作了一年;2002年起,就到大学同学夫妇创办的一家私营纺织印染厂去打工(公司副总),直至2014年第二次退休,出去带外孙女了。

2018年,在我们插队落户满50周年的那一年,我们知青组六个人(组长双胞胎弟弟同行)再一次踏上了去第二故乡的路,去看望那里的老乡。半个世纪过去了,农村的面貌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泥房都换成了一排排整齐的瓦顶砖墙房,家家户户通了水电,烧上了煤气包,有电视机收音机;土地基本上都流转给了种田大户,村村都有了机耕队;无劳动能力的人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国家都有生活低保金发放,人人都参加了农村社会保障;当年大众河沿岸村里的一条主要通道,也由泥路变成了又宽又平整的水泥路了,河道变得更宽了,河水也流的更欢了;村前屋后的树密了许多也粗壮了许多;只是村里的年轻人不多,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老人,生活都很安逸,我们上前问好,有的居然还记得我们,真是太高兴了!

图片 

20184月,下乡满50周年之际,我们知青组再返第二故乡,在昔日的知青屋前合影,自左起:陈友鹤(66届高三丁班,下同)、陈友松知青组长、陈德新、左其龙(当年的生产队长)、张中寅、彭强(67届初二丙班)、孙元平(作者)、郁步荣(现滨海县五汛镇前进村党总支书记)

图片

20184月,在下乡满50周年之际,我们知青组再返第二故乡,在当年生产队长左其龙的子女创办的公司办公室合影,右二为作者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我们都已进入了老年。老了,我们有了一份安逸自在,多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时间,于是我们可以在和煦的阳光下品着下午茶,慢慢地回忆青春回忆过去,可以去深深浅浅地挖掘沧桑的积淀。无疑,九年的农村插队生活,是我人生道路上最显人性初色最为值得回味的一段历程,她让我第一次看到了体验到了真切的社会和生活,让我接触到了我国人口比例最大的农民阶层,让我第一次尝试了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的人生实践,也让我完成了从学生身份向人民公社社员-知识青年身份的锐变。

上山下乡插队插场的人生经历,造就了我们这一代知青,特别能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成就了我们一颗对劳动人民的敬畏之心;也让我们格外珍惜友情、亲情和爱情,懂得感恩。当然,我们也有遗憾,我的最大遗憾是,在应该进一步深造学习的年龄段里失去了上学的机会,我想,这或许也是培育我初中的母校  无锡市一中的遗憾吧?又何尝不是我们国家的遗憾呢! 中断了十年的高考,给我们国家造成了教育和知识的历史断层!

让我们以一颗平和的心直面我们慢慢地老去,站高望远好好欣赏夕阳美景,闲庭信步笑看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观云卷云舒。

无锡市一中66届初三丁班  孙元平

2022年立春

注:我们五人知青组的其他四位成员是:无锡市一中66届高三丁班陈友松(知青组长)、陈德新、张中寅,67届初二丙班彭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