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是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均为阴性的乳腺癌。TNBC作为乳腺癌的一种特殊亚型,具有特殊的生物学行为、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和赫赛汀靶向治疗均不敏感,其治疗方法有限、预后差而备受关注。 通过基因集群序列表达检测,将三阴性乳腺癌分为7个亚型:基底细胞样 1(BL1)、基底细胞样 2(BL2)、免疫调节(IM)、间充质样细胞(M)、间充质样干细胞(MSL)和管样雄激素受体(LAR),以及不稳定的集群(UNS)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区别于其他类型乳腺癌在于近期生存率较差,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患者预后好于未达到pCR患者,近期临床试验CALGB40603 探讨传统新辅助结合卡铂和/或贝伐单抗可提高三阴性乳腺癌pCR率。2014年圣安东尼奥乳腺癌会议(SABCS)上报道了一项卡铂对比多西他赛一线治疗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或BRCA1/2突变乳腺癌的临床研究(TNT研究)。结果显示,在未经选择的三阴性乳腺癌中,两种药物的主要观察终点(客观有效率)和次要观察终点(无疾病进展时间)均相似,无显著差异。而在43例存在BRCA突变的患者中研究显示,卡铂治疗组客观有效率显著高于多西他赛治疗组。该研究提示在未经选择的三阴性乳腺癌中,卡铂并不优于多西他赛,但在BRCA1/2突变患者中卡铂治疗存在显著的优势。 三阴性乳腺癌综合治疗仍多种存在争议,目前达到部分共识:紫杉类是有效的;蒽环类的作用存在疑点;其他药物值得探索,比如卡培他滨;荟萃分析: TNBC辅助化疗加用希罗达获益显著;标准辅助化疗方案(根据直接比较、亚组分析、化疗毒性等):剂量密集型AC → 紫衫类药物;其他可选方案:TC、AC 或CMF。 在2015年3月举行14届St.Gallen会议中,专家对三阴性乳腺癌争议问题进行投票表决,对某些探讨点达到共识:TNBC新辅助化疗的pCR率较高,会议秉持了紫衫类和蒽环类作为TNBC新辅助治疗有效药物组合的观点;认为铂类是除紫衫类和蒽环类药物外的重要选择,对BRCA1突变型TNBC的新辅助治疗似乎更敏感,但能否转化为远期疗效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将紫杉类和蒽环类序贯或联合辅助化疗作为TNBC基本化疗方案的观点近年已经形成共识,本次会议得到进一步确认;剂量密集化疗方案可作为选择;而铂类药物在TNBC 辅助治疗中的证据仍显不足,专家组未给予进一步支持;卡培他滨和抗血管生成类药物是近期TNBC辅助治疗中值得关注的药物,与基底样型TNBC分子分型结合,或可为TNBC的个体化治疗作出贡献。 2015年ASCO会议为三阴性乳腺癌诊疗提供新的思路。三阴性乳腺癌预后因子:雄激素受体(AR)抗体、E-钙黏蛋白和ki-67。近30%的三阴性乳腺癌表达雄激素受体,抗雄激素药物恩杂鲁胺可能是雄激素受体阳性三阴性乳腺癌的新治疗方案。 本次ASCO会上专家对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的筛查、监测和管理做了详细的探讨。一项实用单药奥拉帕尼的I期临床研究发现,该药在64%的BRCA1、BRCA2基因突变携带者中有良好的治疗指证和临床反应,而对散发性乳腺癌患者治疗反应欠佳。 EGFR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常常过表达,研究显示Rac1过表达可增加对EGFR抑制剂的抵抗,Rac1在乳腺癌中常常过表达。Rac1抑制剂可增加三阴性乳腺癌对EGFR抑制剂的敏感性,二者联合应用是否可用于TNBC目前尚无大规模临床数据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L1)抗体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Ia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束,以PD-L1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药物MPDL3289A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中表现出持久的疗效,似乎对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安全有效。 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与确诊后的体重指数及体育活动有关。来自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生活方式方面的因素如体重指数(BMI)及体育活动(PA)对于乳腺癌的整体预后有影响,并进行了充分研究。对1695例三阴性乳腺癌病理平均随访9.5年,作者发现,体育活动增加与乳腺癌相关生存改善及总生存率改善有关,但这一点仅在高水平体育锻炼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TNBC 由于其自身独特的分子特征及其生物学行为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部分患者除化疗外尚无其他有效的全身治疗措施,且疗效和预后也存在个体化,我们期待随着信号传导途径研究的深入和更多靶向药物的出现能在TNBC的治疗有个大的飞跃,从而通过精准医疗改善TNBC患者生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