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肿瘤领域最受关注的年度学术盛会—第十九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6年CSCO学术年会全体大会于厦门国际会议中心圆满召开。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荣誉主席孙燕院士、管忠震教授;CSCO理事长吴一龙教授、副理事长秦叔逵教授、马军教授、赫捷院士、徐瑞华教授、梁军教授、程颖教授、蒋国樑教授、于金明院士;肿瘤转化研究学会(STO)创始人Martin J. Murphy、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前任主席(ASCO)Peter Yu、国际肺癌研究协会主席(IASLC)David Carbone、日本肿瘤内科学会(JSMO)主席Atsushi Ohtsu、欧洲临床肿瘤学会(ESMO)医学总监Jean-Yves Douillard、肿瘤外科学会(SSO)前任主席Charles M. Balch等国内外肿瘤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本次大会。CSCO秘书长李进教授担任本次全体大会主持人。 
 主持人:李进 教授
 孙燕院士致辞 CSCO荣誉主席孙燕院士在全体大会中致辞:CSCO已经走过了19年,19年以来风雨兼程、不断创新发展、逐渐壮大,去年已正式升级为“一级学会”,这离不开肿瘤领域各位专家学者的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CSCO一直秉承学会宗旨——团结、协作、务实:积极开展临床肿瘤学继续教育;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协调多中心协作研究;提倡多学科合作,推动规范化诊断治疗的进步;开展肿瘤防治宣传教育。临床肿瘤学最重要的传统是多学科综合治疗,强调团队精神和以患者为中心。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临床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以充实自己。一个人要做好一件事情,需要很多人的帮助,把握好自己在团队的位置和需要承担的任务是毕生需要学习的课题。将学到的知识传达给同道、造福患者,才能不辜负我们办会的初衷。 吴一龙教授致辞CSCO理事长吴一龙教授在全体大会上致辞。吴教授幽默的说道:当9月16日早上听到厦门刮台风的消息,并且从电视上看到台风威力的时候,我的心差不多梗死了,但是CSCO部队抵达厦门后告诉我,一切正常,我恢复了,同时非常高兴,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韩国的200多名与会者,2万多名会员齐聚厦门。感谢同事、会员、团体、媒体,使得CSCO像历史的车轮一样滚滚向前,从弱小走到强大,沿着这条路,我们将继续添砖加瓦,不断前进。过去的一年,我们的学术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CSCO的投稿量于ASCO之后位列全球第二。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未来,我们所有的一切,是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创造的。历史就在你的脚下。今天,我们每个人走过的一段路,其实就是在记录我们的历史,记录我们的今天。我希望当我们蓦然回首时,会感慨我们书写的历史。为了表彰CSCO会员在临床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从2014年起,设立CSCO年度成就奖。每年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一位在临床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的专家。2016年,经过推荐和评选,CSCO副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院士获得2016年CSCO年度成就奖。 CSCO名誉主席管忠震教授宣布年度成就奖获奖人选
赫捷院士率领全国肿瘤登记团队,于2016年1月25日,在肿瘤SCI期刊癌症杂志——影响因子137.578的《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jicians》上在线发表了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该统计数据来源于2009-2011年间的72个地区、基于人群的癌症登记处的数据,代表了6.5%的人群。这项结合了中国国情的肿瘤流行病学调查,对指导今后诊断、治疗、科研,以及未来的肿瘤政策的制定都有很大帮助。陈万青主任代表赫捷院士团队感谢CSCO授予此项殊荣,感谢国家卫计委、国家癌症中心、全国各处肿瘤登记处的工作人员。陈主任表示:肿瘤登记,是肿瘤防治最基础的工作,不仅可以提供癌症负担信息,而且可以实时评价癌症防治的效果,对于肿瘤防治的策略制定提供数据和依据。中国肿瘤登记数据被国际同行、国际社会认可,极大的鼓舞了从事肿瘤登记的工作者。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国的居民癌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正在从发展中国家的癌谱向发达国家转变,巨大的城乡差异,我们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癌谱共存的情况。实时掌握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生存的状况,对于防治工作的推进至关重要。孙燕院士、管忠震教授为颁发CSCO年度成就奖,陈万青主任代表赫捷院士团队领奖本次CSCO年会,共收到1200多篇投稿,共选出10篇优秀论文。马军教授为二等奖论文(两篇)第一作者张力教授、秦叔逵教授颁奖蒋国樑教授、徐瑞华教授、梁军教授、程颖教授共同为2016年“CSCO-丽珠”中医药临床肿瘤学基金优秀论文奖颁奖 报告主持人:吴一龙 教授 Precision Medicine – Where we are and where we go?讲者:Prof. Peter Yu President of ASCO—2014-2015Peter Yu教授在本次大会上主要介绍到如何利用大数据来实践精准医学。驱动基因的发现和靶向药物的革命性的改变了肿瘤的治疗,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应用,我们对驱动基因有了更新的认识。驱动基因表现出 “长尾” 和 “可靶向”的现象,多数的癌症患者可能至少有一个可靶向的基因变异。但是85% 的热点突变分散在 <5% 的癌症患者,那么如何在这类患者中进行精准医学研究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由此诞生了新的临床试验模式——“篮子试验”,依据患者的基因突变状态来筛选患者,而非肿瘤原发部位。 最后,Peter Yu教授总结道“精准肿瘤学: 基因测序是关键的第一步”。 论文报告主持人:蒋国樑教授、李进教授 初治东亚ALK阳性NSCLC患者中颅内病灶的疗效:克唑替尼对比化疗的III期研究陆舜教授报告中强调:在这一东亚人群的研究中,无论有否脑转移,克唑替尼均能显著提高ORR、延长PFS,并且显示出降低颅内病灶进展的趋势;在本前瞻性研究中,克唑替尼显示出的针对颅内病灶的疗效,与之前的二线回顾性分析,及一线前瞻性的PROFILE 1014研究相一致。PROFILE 1014研究涉及更多的未经治疗的晚期ALK阳性NSCLC患者;克唑替尼相关不良反应与之前的研究一致,未发现新的不良反应。 ALK阳性NSCLC脑转移——突破屏障,开启长期生存之旅脑转移是ALK阳性NSCLC治疗过程中遇到的大挑战,初治ALK+ NSCLC的脑转移发生率为23%,同时脑转移也是治疗过程最主要的进展部位,主要原因为血脑屏障使得98%以上的小分子药物无法有效通过。克唑替尼是否是ALK阳性NSCLC合并脑转移最好的治疗呢?谨慎!我们仍需要更多证据,如与放疗联合(WBRT or SRS)、新一代ALK抑制剂、免疫治疗(PD-1/PD-L1)和抗血管生成等。但现阶段,对于初治东亚ALK阳性NSCLC合并脑转移(经治稳定)患者,克唑替尼可作为标准治疗,因为相比化疗显示出了更优越的疗效。未来,ALK阳性NSCLC脑转移,如何突破屏障,开启长期生存之旅?需要多学科联合(MDT):局部治疗(放疗/手术)、ALK抑制剂、PD-1/PD-L1抑制剂、其它。 克唑替尼东亚人群ROS1阳性NSCLC II期研究
吴教授指出:本研究是最大样本的II期ROS1阳性、ALK阴性的晚期NSCLC研究;在ROS1阳性晚期NSCLC患者中,克唑替尼治疗具有临床获益,缓解迅速、持久,且一部分病例达到CR,中国患者的数据与全体患者的数据相一致;克唑替尼总体耐受性良好,AE可管理,治疗相关导致永久停药的AE发生率很低,且绝大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生活质量提高或稳定,在中国患者中未发现新的安全性问题;克唑替尼对于ROS1阳性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与之前报道的I期研究相一致;ROS1异位是克唑替尼治疗非常有效的第二个NSCLC分子亚型。 
范云教授对该研究回答的问题、达到的结论、未来有待解决问题进行了论述。 2. 是否推荐在晚期肺腺癌患者常规进行ROS1的检测(尤其是EGFR、ALK阴性患者)?Yes3. 在ROS1+患者,克唑替尼的安全性是否良好? Yes1.本研究的亮点:迄今最大样本量,针对东亚患者,采用RT-PCR检测2.克唑替尼能否获得cFDA批准用于ROS1+患者?这是一项针对东亚人群的研究,中国患者占58%。但目前仍为中期分析,PFS数据不成熟,OS未达到。3. 克唑替尼能否作为ROS1+患者的一线治疗?ORR 及 PFS与化疗疗效的文献数据相比有明显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疑问,对这些少见突变,是否需要进行一线治疗的研究?需要与化疗进行头对头的随机对照研究吗?2. 二代ALK抑制剂在ROS1+患者中是否有效?3. 对于晚期NSCLC患者,如何进行基因检测?晚期患者多为穿刺标本,病理组织量少,是应该进行多靶点的平行检测,还是进行高通量NGS测序?需要综合考虑检测方法的可靠性、经济学、患者需求,制定个体化策略。4. 如何针对少见突变进行研究?对传统临床试验模式的挑战和对药品监管部门提出新的挑战。FOLFOX-4 ± 西妥昔单抗一线治疗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在开放、随机、3期TAILOR研究中独立评审委员会与研究者评估:无疾病进展生存期时间的比较
秦叔逵教授表示:TAILOR 研究满足了预期的主要终点,并且证实了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作为一线标准方案可以用于治疗RAS野生型mCRC患者;在一线FOLFOX方案化疗的基础上,增加西妥昔单抗可以显著改善国人RAS野生型mCRC患者的 PFS、 OS和提高ORR,这与之前的重要研究结果一致和证实;在安全性方面,并未发现新的或未预期的不良事件。 徐瑞华教授指出TAILOR研究的临床意义为以下六方面: 1. 第一次通过前瞻性的研究证实了一线应用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治疗RAS野生型mCRC优于单纯FOLFOX化疗,再次确定了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一线治疗的意义。2. 通过前瞻性研究,明确了西妥昔单抗可以和奥沙利铂为基础的方案(FOLFOX)联合使用。3. 这一研究为mCRC的一线治疗治疗增添了更为扎实的循证医学证据,有望写入国际指南。4. 这一研究病人治疗药物暴露在西妥昔组为11周期,与国际上的研究基本接近,西妥昔组的有效率61.1% ,PFS为9.2个月,与国际上的临床研究也基本接近,这比较真实的反应了一线治疗的获益与国际上的大型研究高度一致。5. 这组病人的生存期比较短,原因可能是这一研究中的患者接受二线治疗、特别是使用后续靶向治疗药物的比例非常低,似乎低于目前我们临床日常诊疗的二线治疗比例。6. 安全性方面与既往的文献报道非常相似。 



老友相聚,畅谈学术。 




感谢大会志愿者的辛勤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