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军:黑色素瘤是怎样改变肿瘤治疗的未来和方向的

 肿瘤医学论坛 2022-06-16 发布于广东
郭军教授,北京肿瘤医院、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副院长,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肾癌黑色素瘤内科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执委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肾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黑色素瘤研究联盟(Society for Melanoma Research)亚太地区主席,国际黑色素瘤基金会(MIF)海外咨询顾问。


1
个体化靶向治疗
对细胞信号传导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为抗肿瘤治疗提供了从分子水平上干预这些信号传导通路的可能。研究发现黑色素瘤细胞主要存在BRAF,NRAS和CKIT等基因变异,我国的突变率分别为25%,7.2%和17%。个体化靶向治疗中,对于BRAF V600突变的患者推荐BRAFV600抑制剂单药或者BARF V600抑制剂联合MEK抑制剂;对于CKIT突变的患者,一般推荐CKIT抑制剂;对于NRAS突变的患者,没有特异的抑制剂,一般用位于NRAS下游的MEK抑制剂来治疗,但疗效欠佳。针对其他靶标(CDK、mTOR等)的治疗都在临床研究当中。今年在黑色素瘤学术领域有所突破,总结为如下方面:

1)NRAS突变患者---有待寻找更有效的抑制剂

目前没有特异的NRAS抑制剂,以往II期临床研究显示MEK抑制剂(MEKi)对于这部分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有效率为20%左右。Reinhard Dummer教授发起了一项专门针对NRASQ61突变患者的III期临床研究(NEMO研究),对初治或者免疫治疗进展的患者给予MEKi(Binimetinib)或者标准达卡巴嗪化疗,中位PFS分别为2.8m和1.5m,有效率分别为15%和7%,总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8%和25%,既往接受过免疫治疗的患者使用binimetinib的中位PFS反而更长,达5.5m。

2)CKIT突变患者---新型的CKIT抑制剂Dasatinib无突破

既往已证实伊马替尼或者舒尼替尼对于CKIT突变的黑色素瘤患者有效,但由于黑色素瘤的CKIT突变位点多变,总体疗效不如BRAF突变的患者。今年Kevin教授公布了E2607研究结果,这是使用另一个CKIT抑制剂Dasatinib治疗CKIT突变患者的II期临床研究,全组有效率18%,对于11号或者13号外显子突变的为20%,并未明显超越伊马替尼。

3)BRAF突变患者---合并CDK通路异常的患者疗效较差

目前BRAF突变的患者一般推荐BRAF抑制剂或者BRAF抑制剂联合MEK抑制剂。COMBI-d研究是一项III期临床研究,其结果显示BRAF抑制剂联合MEK抑制剂治疗BRAF突变的患者优于BRAF抑制剂单药,使1年生存率从50%左右延长到75%。Keith T. Flaherty教授进一步对这些患者的基因状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同时伴有CDK通路异常,如CDKN2A基因突变或者缺失的患者接受联合治疗的PFS和OS都明显缩短,结论提示对于这部分患者联合CDK抑制剂可能提高疗效。另外其他可能获益的临床指标为LDH正常的或者转移部位少于三处的患者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均提升一倍。

4) CDK通路异常的患者---期待CDK抑制剂的临床研究结果

肢端黑色素瘤是亚洲黑色素瘤的一种主要亚型,占50%左右,而在白种人中相对罕见。在2016年ASCO年会上发表了一项关于肢端黑色素瘤CDK通路异常的基础研究结果。研究单位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内科。这项研究首次发现CDK通路可能是未来肢端黑色瘤一个重要的治疗靶点,在428多例肢端黑色素瘤患者的标本中,几乎有80%左右的患者存在着非常高的CDK通路上基因的异常。该研究入选本届ASCO会议的壁报讨论,由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Michael A.Davies教授进行点评。Davies教授对这项研究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认为,“CDK通路可能是亚洲肢端黑色素瘤的一个潜在治疗靶点,是转化医学研究的又一重大发现,肢端黑色素瘤患者有可能真正进入个体化靶向治疗的时代。”

2
免疫治疗
PD-1单抗无疑是这两年来各大实体肿瘤中的明星药物,黑色素瘤是所有实体瘤中对免疫治疗最为敏感疗效也最好。也在今年,黑色素瘤率先公布了漂亮的二年和三年生存数据。

1) Pembrolizumab—中国区临床研究于7月开始

Pembrolizumab是目前入组黑色素瘤患者最多的一个药物,最为经典的研究为Keynote001研究。该研究的远期生存数据也在今年的ASCO会议上公布,该研究共纳入了655例进展期黑色素瘤患者,其中75%接受过既往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进展期黑色素瘤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获益,3年总生存(OS)率达到约40%;完全缓解(CR)率达15%,中位OS时间24.4个月。初治患者3年OS率略高于复治患者,分别为45%和41%。Pembrolizumab的中位治疗时间为11.3个月。9%的患者在治疗达到CR后停药,97%的患者疗效持续。在不良反应方面,pembrolizumab的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乏力(40%)、瘙痒(28%)和皮疹(23%),仅有8%的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Pembrolizumab的3年生存率达40%,中位OS为23.8个月。目前pembrolizumab在国内的临床研究于2016年7月初启动,预计招募二线治疗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60例,全国有8家中心参与。

2) Nivolumab

Nivolumab是首个拿到黑色素瘤适应证的PD-1单抗,并率先于2014年7月在日本上市。关于该药物最为瞩目的临床研究还是checkmate 067研究,该研究证实了nivo单药优于Ipi单药(目前唯一上市的CTLA-4单抗,2011年批准治疗黑色素瘤),更有意思的是发现nivo联合Ipi后明显提高了有效率、延长了总体生存。2016年Jedd Wolchok教授公布了该研究的最新数据,945例患者随机分Nivo+Ipi,Nivo+安慰剂以及Ipi+安慰剂组。随访至今Nivo(nivolumab)联合CTLA-4单抗(Ipillimumab)治疗组的中位疗效维持时间尚未达到,Nivo单药时间已达22.3个月,Ipi单药组只有14.4月。三组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11.5、6.9和2.9个月,其中BRAF野生型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15.5, 5.6, 和4.0个月,BRAF突变型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11.3, 7.1, 和2.8个月,似乎BRAF野生型患者对于免疫治疗的效果略优于BRAF突变型患者。从该项研究看,联合组的有效率确实优于单药组,但3/4度的免疫相关副反应高达56%,因副反应停药达38%,这实在是令人担忧,那是否有更安全的联合用药组合呢?

3)更安全的联合治疗方案?

今年Georgia Long教授公布了Pembrolizumab联合Ipi治疗的剂量探索Ia期临床研究,发现2mg/Kg Q3w+ 1mg/Kg Q3w的剂量组的3/4度副反应为25%,因副反应停药比例为19%,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安全性要优于其他组合,且总体有效率为57%,包括完全缓解10%,81%的患者肿瘤缩小,平均缩小为55%,疗效似乎与肿瘤PD-L1表达与否无关。

4)PD-1单抗---是否通吃所有黑色素瘤亚型?

PD-1虽然在晚期的皮肤黑色素瘤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对于葡萄膜黑色素瘤,其疗效还值得探讨。今年美国的一项多中心回顾性分析显示,PD-1/PD-L1抗体用于晚期眼葡萄膜黑色素瘤的疗效仅为3%,中位PFS为2.7个月。另一项法国的研究显示,21名眼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接受nivo或pembro的治疗,未观察到任何客观疗效。在靶向治疗方面,一项Akt抑制剂±Mek抑制剂的研究显示,加或不加Mek抑制剂对疗效改善不无作用。并且总共入组的40例患者中只有两例获得PR,研究就此终止。据此,晚期葡萄膜黑色素瘤的治疗依然举步维艰,还需要大量探索性的研究改善患者的生存。



3
前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