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斯里兰卡发现明代石碑,学者辨认后,知晓郑和7下西洋的真实目的

 king9413 2022-06-16 发布于广东

1497年,当达·伽马率领四艘葡萄牙舰船,绕过非洲南部的好望角到达印度后。

这位历经磨难的探险家立即宣称,自己达成了与哥伦布一样的伟业,成为第一个有组织到达印度的外国人。

文章图片2

达·伽马登陆印度画作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早在80多年前,明朝的三宝太监郑和,就带着远超葡萄牙人船只数量的舰队踏上了南亚的土地。

并派出使节访问周边的国家,宣传中华文明的威名,远远早于15世纪末欧洲各国支持下的大航海行动。

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郑和7次下西洋对东南亚以及南亚周边地区各国的文明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章图片3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但后世国内外研究相关时代历史文献的专家,无不对郑和7次下西洋的真实目的产生了怀疑。

中国的远洋举动,并未像西方的地理大发现那样促进了社会发展进程。

反而在下西洋的举动之后,中国对于海外利益的探求就如同昙花一现一般,在历史的进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无不让人对其真实目的,产生各式各样的论调,不过由于史料的缺失,人们对于郑和的真实目的,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文章图片4

当时海外华人聚居地点

好在南亚地区周边各国,在于郑和所在的宝船船队相互交流之间留下的诸多文物。

随着近现代考古学的逐步发展,这些深埋于南亚茂密雨林当中的文物逐步被发掘出来。

其中有一块出产自斯里兰卡的石碑上留有的详细记录,居然可以解决这个,持续600多年的谜团。

文章图片5

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拓印

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斯里兰卡中国古代称其为锡兰山,僧迦罗国。是整个15世纪时,东南亚以及南亚地区最著名的海洋商贸中转集散地。

直到葡萄牙于1521年殖民了此地,这里的原生的文明进程才被打断。

经过时代更替英国人统治此地后,将其改名为锡兰。

文章图片6

斯里兰卡地图加勒就在东南

由于当地盛产宝石,又被称作印度洋上的明珠与宝石之国。

进入工业时代以后,英国人为了大肆搜刮当地的珍贵的矿物,开始在岛上大规模修建道路。

在砍伐加勒地区茂密雨林时,一名叫做托姆林的英国工程师,发现了一块刻满文字的石碑。

文章图片7

英属印度时期的斯里兰卡叫做锡兰

后来经过考古学家的考证发现,这块高约145厘米,宽约76厘米,厚约13厘米,顶部雕刻有中国龙形图案的石碑上,有中文,泰米尔语,波斯语三种文字刻下了郑和下西洋的事迹。

这次发现也使得西方史学界承认了中国人早于西方到达了斯里兰卡这一事实。

也从一方面给郑和下西洋背后的真正推动力做出了解释。

文章图片8

郑和下西洋画作

明成祖永乐三年,郑和奉命第1次下西洋,舰队声势浩大人员破万。

南下的一路上,所过之处诸多小国俯首称臣,但航行到南亚斯里兰卡当地却遇到麻烦。

当时的郑和团队光水手人数就27,800人,相当于一只中世纪中等规模的军队。

再加上当时舰队内有62艘,长度超过130米,高度超过50米,排水量超过万吨的风帆巨舰。与之相比,哥伦布的风帆战舰简直就像一条小舢板。

文章图片9

后世复原宝船模型

虽然咱们看着郑和的宝船舰队感到十分的骄傲。但当时的斯里兰卡王国,举国上下将郑和舰队视作一种灭国的威胁。

再加上当时斯里兰卡王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经常与阿拉伯海盗进行交战。所以使得他们误认为当时前来的政和团队也是一次大规模的海盗劫掠。

在误解之下。斯里兰卡王国对于郑和派来的使团,展现出了冷漠与不友好的态度。并且勒令郑和船队限期远离斯里兰卡王国的海域。

文章图片10

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面对斯里兰卡王国的不友好。本身奉命携带金银珠宝与丝绸香料进行国事访问的郑和,也不好对此发难,只得默默地启航离开斯里兰卡。

等到郑和第3次再度下西洋前往斯里兰卡时。做好心理准备的郑和了解到当地信奉佛教后,打算专程去当地寺庙供奉佛祖,以拉近斯里兰卡与明朝之间的关系。

为此郑和专程在出发前与明成祖朱棣交流一番,求下赦命刻好了一块儿石碑,打算赠予斯里兰卡王国,以拉进两国之间的友谊。除此之外还有远超第1次下西洋时的金银珠宝以及丝绸香料。

文章图片11

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郑和相信凭借此等财力与实力,以及之前了解到的信息,虽然看王国,一定会蛰伏在大明王朝的威势之下。

但事情的发展与郑和所想完全相反,当郑和的船队带着丝绸瓷器与石碑到达斯里兰卡王国后。

当时认为海军力量很强的斯里兰卡王国。因为得知郑和船队当中,存放有那数不清的金银珠宝,居然反过来想要掠夺郑和的团队。

文章图片12

郑和舰队的规模

结果自然是被郑和船队打得大败亏输,连斯里兰卡的国王都被俘虏一并押送回到南京接受大明王朝的审判。

不过当时的永乐大帝正值意气风发的时候,对于主动犯戒的斯里兰卡国王,并未做出多少肉体上的惩罚,只是将其的王位剥夺后,另派新君去统治斯里兰卡。

文章图片13

郑和船队画作

就这样郑和将石碑成功赠予新到任的斯里兰卡国王,让后世的英国人在茂密的雨林当中找到。

600多年后,通过解读《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为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提供了确实可靠的信息,来解释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缘由。

文章图片14

郑和下西洋CG影像

郑和下西洋起因在后世众说纷纭

作为封建时代规模最大的远洋航行行动之一。郑和连续七次下西洋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一直饱受后世学者猜测。

这些说法流传至今可以归纳为三点。

第一点,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流窜到海外的建文帝,目的是为了给明成祖朱棣解决心头隐患,此观点出现最早流传也最广。

以至于清朝编撰《明史》时,就将这种说法收录进正史当中。

文章图片15

郑和船队

不过这个说法反驳者居多,认为建文帝当年火烧皇宫后下落不明,身为一个文弱的皇帝,他哪里有本事,从庞大且熊熊燃烧的火场中逃脱,并且一路从南京逃亡海外数十年。

且不说当时建文帝是否存活,就算存活他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威胁到掌握军政大权为一身的明成祖朱棣。

文章图片16

建文帝朱允炆

当时有学者调研过,论军力整个东北亚唯一能跟明军交手不败的仅剩下蒙元的遗族瓦赖。

如果建文帝想要逃脱寻求庇护的话,必然是要北上的,南下那些小国哪有本事抗拒明朝。

而且随着郑和下西洋的次数逐渐增多,时日渐久这种出访搜寻建文帝的举动更说不通了。

文章图片17

14世纪晚期地图

要知道兵贵神速,最忌讳迟疑拖沓,七次下西洋的举措推行了数十年,此时朱棣的皇位早就稳固,而且这个说法除了文字记载外,根本没有明确的史料与实证来支持这个说法。

尤其是作为重要的证据,在清朝的修撰下的《明史》字里行间自相矛盾之处较多,所以后世诸多研究明代历史的学者,都认为这是一个可信度不高的论调。

文章图片18

《明史》

第二点,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一次武装巡游,为的是震慑盘踞在南亚大陆北部的帖木儿汗国。

当时东起大马士革西至南亚德里,帖木儿帝国无往不胜。在整个十五世纪的历史当中在中亚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开国皇帝帖木儿就曾明确拒绝明朝称臣纳贡的命令,并且在南征北战十多年后,集结130多万的大军准备东征明朝。

文章图片19

帖木儿帝国

所以后世有学者认为,下西洋的行动目的地多为南亚诸国,是有着联系盟友共同抵抗帖木儿帝国的威胁。可是这个说法无法与帖木儿帝国的发展历程相印证。

1405年帖木儿就在出征途中去世,其继承者对大明十分顺从关系也十分的友善,而且之后的帖木儿帝国就因为继承人战争而陷入分裂,就此陷入纷争时期,根本无法威胁到远在东亚地区的明朝。

加上没有明确的史料与实物印证,所以这种说法一般也就流传于学者之间,并未得到官方的认可。

文章图片20

郑和下西洋画作

第三点就是郑和下西洋完全就是明成祖朱棣最求功绩的产物,耗费大量钱财打造的舰队携带着丝绸瓷器。

可以压制南方地区旧势力的不满,又可以践行当时儒家学说当中的“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政治理念。

还可以整合当时混乱的商贸路线,并且安抚沿海地区番邦诸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文章图片21

郑和下西洋后世画作

通过宣扬中华的美德与章服之美教化蛮夷国家,弘扬儒家思想。提升朱棣自身在社会与历史中的正统性。

建立对明朝利益具有好处的朝贡政治体系,有效地将明朝的政治影响力,扩散到东南亚与南亚地区。

这点在斯里兰卡著名文物,《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中得到体现。

文章图片22

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其碑文记载:

“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 曰仰惟慈尊圆明广大道臻玄妙法,济群伦历劫河沙悉归弘化能仁慧力妙应无,方惟锡兰山介乎海南客言梵,刹灵感翕彰比者遣使诏谕诸番海道之开深赖慈右人舟安利来往无,虞永惟大德礼用报施谨以金银织金紵丝宝旛, 香炉花瓶紵丝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 世尊鉴之,……旹永乐柒年岁次己丑二月甲戌朔日谨施 。”

文章图片23

郑和下西洋导图

文中体现的是明朝使用和平且正常的外交手段,向南亚周边赠送礼物的情景,更能体现中国文明与邻为善的文化内涵。

更能体现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哪怕在自身实力远超世界其他文明的时期,中国仍然恪守和平发展的文明道路。

所以推动郑和下西洋的原动力,是当时的中国人以和平手段传播文明的举动。

这个举动哪怕放到今天来看,在人类历史上都是难能可贵的一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