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病例】儿童弥漫性肺淋巴管瘤病二例

 pjz图书馆001 2022-06-16 发布于内蒙古

作者:沈秋英 农光民 顾永耀

本文刊于:中华儿科杂志, 2016,54(10): 781-782

正文

例1男,13岁11个月,因"胸闷、气促3个月"于2012年7月入院,时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丝。当地卫生院曾按"肺炎"予抗感染治疗,无缓解,且胸闷气促逐渐加重,夜间不能平卧。当地医院查心脏彩超示大量心包积液,胸部CT示两肺间质性炎症;右侧胸腔少量积液;纵隔软组织增厚。行心包穿刺引流出3 200 ml血性液,红细胞满视野。为进一步诊治,至我院就诊。患儿自3岁起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约5~6次/年,经治疗后均好转,随年龄增长发病次数稍减少。

入院查体:心率100次/min,呼吸20次/min,未见鼻翼煽动,三凹征(-);卡疤(+)。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心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肝脾不大,未见杵状指(趾),四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血常规示血红蛋白103 g/L,平均红细胞体积60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0 pg,示轻度小细胞性贫血。尿常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肝肾功能、自身抗体、免疫功能等检查未见异常。心脏彩超示心包积液。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示两肺小叶间隔增厚,各肺叶散在分布斑片状影,边界模糊;纵隔弥漫性不规则低密度肿块影,CT值约14~30 HU,包绕血管、气管支气管;双侧胸腔积液()。痰涂片可找见含铁血黄素细胞。胸腔积液血性,有核细胞总数2 600×106/L,多叶核细胞0.30,单个核细胞0.60;乳糜试验阳性。支气管镜:双肺1~4级支气管黏膜充血,黏膜稍增厚,可见纵行皱襞,管腔内见少许黏稠分泌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学见大量上皮细胞。肺功能示:轻中度弥散功能障碍,中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行胸腔镜下纵隔活检术,术中见纵隔肿物大小约10 cm×10 cm,范围由胸膜顶到胸主动脉、心包及左肺上叶,边界清,质软,触之呈水样液体流出,轻度浑浊,易出血。纵隔肿物第一次病理示:局部梭形细胞增生,局部区域有脉管瘤样改变, 形态符合淋巴管瘤改变,免疫组织化学CD34阳性(梭形细胞++)()。第二次病理示D2-40阳性(外院),诊断:弥漫性肺淋巴管瘤病(DPL)。

图1例1胸部高分辨率CT示两肺小叶间隔增厚,各肺叶散在斑片状影,纵隔弥漫性不规则接近水密度影,包绕血管、气管支气管;双侧胸腔积液

图2例1纵隔组织病理图示梭形细胞增生,局部区域有脉管瘤样改变,CD34表达(免疫组织化学×200)

图3例2胸部高分辨率CT示两肺小叶间隔增厚,右侧肺叶片状致密影,内见空气支气管征,两侧胸腔积液;纵隔内(从胸廓入口至膈面)填充稍高密度影,血管及心脏被包绕其中

图4 例2心包组织病理图示海绵状淋巴管瘤形态为主,管腔呈不规则裂隙或腔隙状,衬覆单层、间隙较宽的内皮细胞,无明显异型性,D2-40表达(免疫组织化学×200)

初始予地塞米松0.22 mg/(kg·d)静脉滴注6 d,后改泼尼松1.3 mg/(kg·d),患儿仍有反复胸闷、气促,定期复查胸部CT纵隔影及两肺病灶较前曾有减小,后无变化,胸腔积液反复,心包积液无增多,予定期胸腔穿刺抽液治疗。后采用2011年Ozeki等[]报道的口服普萘洛尔的方法进行治疗,从0.4 mg/(kg·d)逐渐加量至3.77 mg/(kg·d),即200 mg/d,并将泼尼松逐渐减量至10~15 mg/d。期间患儿仅剧烈运动后有胸闷、气促,监测胸腔及心包B超,胸腔积液逐渐减少,心包积液少量。普萘洛尔口服4个月后查心电图示房性逸搏心律,将普萘洛尔减量至90 mg/d,分3次口服。后患儿再次出现咳血丝痰,复查胸部CT示两肺渗出性病变增多,普萘洛尔加回至200 mg/d,后患儿偶有胸闷、气促,心包、胸腔积液时有增多,两肺病灶稍增多,予适当增加激素用量可缓解。

患儿定期门诊复诊,在服用普萘洛尔2年后再次出现胸闷、气促加重,复查胸部CT肺部病灶较前大致相同,右侧胸腔积液较前增多,大量心包积液。予心包、胸腔穿刺抽液后缓解,均为血性混浊液。后患儿于外院行支气管镜下肺活检术,术后7 min因肺部大量出血抢救无效死亡,当时患儿16岁8个月。

例2男,13岁5个月,因"反复咳嗽、呼吸困难10个月余"于2013年2月入院。12岁时因呼吸困难,咳嗽、活动耐力下降入住当地医院。查胸部CT示:右侧胸腔、心包大量积液,两肺炎症。行心包穿刺抽液为血性液,予行心包大部分切除术、右侧清胸术治疗。术后患儿上述症状缓解,1、3个月后复查胸部CT示心包、胸腔积液明显减少,但术后6个月复查胸部CT示心包、胸腔积液增多,患儿无呼吸困难症状,未予特殊处理。约10个月后患儿出现平卧时呼吸困难、咳嗽,到我院就诊。

入院查体:心率120次/min,呼吸20次/min,无鼻翼煽动,三凹征(-),右下肺肋间隙稍宽,右下肺呼吸音减弱,可闻及中、小水泡音,心律齐,心音低钝,未闻及杂音。肝脾不大,轻度杵状指(趾)。

辅助检查:血红蛋白141 g/L,红细胞沉降率、肝肾功能、自身抗体、免疫功能测定未见异常。心脏CT平扫+增强示残余心包积液。胸部HRCT示:小叶间隔增厚,右侧肺、左下肺叶片状致密影,内见空气支气管征,两侧胸腔积液;纵隔内(从胸廓入口至膈面)填充稍高密度影(CT值20~40 HU),增强扫描病变未见强化,血管及心脏被包绕其中()。右侧胸腔抽出血性混浊液150 ml,有核细胞总数1 200×106/L,多叶核细胞0.25,单个核细胞0.70,蛋白测定82.1 g/L,乳糜试验(+)。心包病理示:以海绵状淋巴管瘤形态为主,管腔呈不规则裂隙或腔隙状,内容物稀少或缺如;衬覆单层、间隙较宽的内皮细胞,无明显异型性,部分官腔周围见致密淋巴细胞灶状聚集并突入管腔现象。D2-40部分(+),CD31部分(+),CD34部分(+)()。诊断:DPL,肺炎并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予间断吸氧、抗感染治疗后好转出院。失访。

讨论

DPL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淋巴管异常增生性肺部疾病[],常侵犯肺、纵隔、胸膜、心包等,引起呼吸困难、呼吸衰竭而死亡。DPL病理学上表现为淋巴管瘤[],具有一定的侵袭性,表现为弥漫性肺部浸润病变,可合并有乳糜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纵隔侵犯等[];淋巴管瘤表现为局部占位性病变[] 。本2例患儿病理学上均表现为淋巴管瘤,由于病变表现为弥漫性病变,因此诊断为DPL。

DPL多见于儿童,且发病年龄越小预后越差[]。本2例患儿均青春期起病,均为男孩。临床表现为渐进性呼吸困难,症状及体征缺乏特异性,进行了肝肾功能、自身抗体、免疫功能、感染指标等检查除外了肝肾功能不全、结缔组织性及感染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及浆膜腔积液,支气管镜检查及肺功能检查无特异性。采用了临床-放射-病理的诊断思路:不明原因的间质性肺疾病、乳糜性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影像学表现为弥漫性肺间质病变合并纵隔接近水密度的软组织影,通过病理检查明确了疾病的诊断。

DPL影像学上表现为弥漫性肺部病变、肺间质浸润,是淋巴管增生导致了小叶间隔、支气管血管束增厚,间质浸润,而增强扫描未见强化,可除外血管疾病如血管瘤。

例1患儿采用了口服普萘洛尔加小剂量激素治疗,胸腔及心包积液量有减少,肺部病变无进展,2年后再次反复,可能存在普萘洛尔"耐药"现象。且目前文献报道的普萘洛尔治疗的患儿最长随访年限仅为10个月[]。其他治疗药物有糖皮质激素、贝伐单抗、干扰素、西罗莫司、伊马替尼等[,,,];手术治疗包括胸导管结扎术、胸膜固定术及胸膜切除术、肺移植术等[,,];另有病例采用饮食治疗,如低脂饮食、中链甘油三酯饮食、禁食全胃肠外营养等[],这些治疗方案均属个案报道,实际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例1患儿因行支气管镜下肺活检后出现大量出血而死亡,尚有支气管镜下肺活检导致大量乳糜性胸腔积液的报道[],因此支气管镜下肺活检需慎重,开胸下肺活检是较为安全的活检方式。

参考文献(略)

《中华儿科杂志》微信公众号由《中华儿科杂志》编辑部、易慧睿思品牌咨询有限公司共同运营,是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旗下所属《中华儿科杂志》的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如需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华儿科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