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 桥 II 茶铺子的岁月

 新用户3536Meiv 2022-06-17 发布于四川

前些日子整理书柜时,偶然又翻阅了老舍先生的《茶馆》,让我又念想起那些年生活中的茶铺子。一个茶馆,就是社会的缩影。无论是皇城脚下京腔京韵的茶馆也好,还是川西坝子的川味茶铺也罢,都有以最简朴的方式享受随性、闲适与安逸生活的妙趣。那里每天都在上演着林林总总与市井文化相关的故事,不外乎话题方向离天子的远近不同而已。

南 桥 II 茶铺子的岁月

川西坝子是指温崇郫新灌上五县,相对于川东浅丘地区的下五县,其分界就是今天的龙泉。川西坝受都江堰汨汩清水的恩泽,百姓小日子不需多少付出便能过得有滋有味。闲暇的时间多,休闲便成了一种生活状态,以超然的心态感受原本质朴、自在、洒脱的真实生活。因而茶铺就是一个最好的场所与去处。男人们又素来爱谈论江湖之事,买卖交流、营生之道。每天三教九流,达官贵人,凡夫俗子;买卖人、手艺人都会聚在各自习惯了的茶铺里,将自己肚子里听到、看到与想到的内容在闹哄哄的呷茶、冲壳子及叫卖声中全部倒出,或听着别人天南地北地嗨吹一阵,那才是畅快平实的生活。要想打听什么消息,或托人办点什么事,化解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在这茶铺子里搞定。

自我晓事起,灌县(现都江堰市)老城区最有特色的茶铺子有三家:南街口的'龙池'县政府对面的'仲贤村”和川剧团的'楼外楼",是最具场面人气的。一年四季无论盛夏还是寒冬,每天从鸡鸣开始至夜深人静才关门停歇,大年初一也不例外。

南 桥 II 茶铺子的岁月

说到茶铺子,主角必然是茶堂倌。民间常言'堂倌日不出门行百里。”这还只是说出他们的表面,一个好的茶堂倌,那是很有讲究的。首先是长期练就了手上的绝活,远不止我们今天偶尔看见的小青年,一把长嘴壶表演那么简单。右手提一把刚烧开,八磅水瓶也装不完的开水壶( 戏称为'黑鸡婆”。因为那时烧水不用电,也没有气烧,全是砖砌的老虎土灶烧水。灶台面上一方等距开着多个十几公分圆孔的铁板焊接的水箱,炉膛里烧的是有烟煤,壶就放在铁板水箱的圆孔洞上,灶台靠后近烟囱处立着半节气油桶改的水箱,充分地用尽热能。所以壶都是烧得黑黢黢的,极象一只只'黑鸡婆”),左手几个手指要练就很好的功力:张得开、力道好、分工明确。小指到中指卡着一摞茶船、茶盖,中指到大拇指卡着配套

数的茶碗。从小指茶船到拇指茶碗间形成很大的扇形。泡茶、续水更见功夫。茶客进店坐稳后,堂倌便将右手提的水壶放在桌上,娴熟地取下茶船轻轻一扔就到了各位茶客面前,就在眨眼间已放好茶碗、掺上开水合了茶盖。整套动作瞬间一气呵成,且在毫无察觉下对碗里的茶叶耍了小动作。

南 桥 II 茶铺子的岁月

曾听一位老堂倌帅师傅讲:解放前的茶堂倌除了挣老板发的工钱外,大都还要凭手上的功夫在茶叶上捞点小钱。掌柜按每斤茶叶抓分120碗,堂倌每次从柜台领走装好茶叶的碗,再取时交回上次领取碗数的钱。而堂倌就凭着娴熟的手上技艺在给茶客们分放茶碗时,从上个碗依次折一点叶子在下个碗,最后就余下了茶叶,反正有茶喝白或临时有事要走的,玻璃茶水往外一泼,空碗在手就可变现了。这折腾下来的碗数钱,不露一丝痕迹地就进了堂倌的腰包。

续茶水则是手腕的功夫。掺水时堂倌手心向上,四个手指从壶把内向外上握住,拇指横压在壶把上,壶嘴象小鸟点水一样,在似沾非沾到碗中余水的瞬间手腕往下一翻抬起,开水如一条抛物线一样进入茶碗里,只见茶叶在碗里翻滚出浪花。紧接着手腕往上一翻,壶嘴一点干净利落滴水不出。整个过程都在堂倌的掌控之中,壶中可是鲜开水,弄不好是要伤人的呀!

南 桥 II 茶铺子的岁月

如果说茶堂倌能折匀出碗数钱是长期练就的手上功夫,那收茶钱就是体现堂倌老道与脑瓜灵光与否的学问了。茶客进铺后,还在找座位就会有不少先到的茶客从四面八方大声武气地喊'王大爷的茶钱我给了”'张五哥的收我呢'……有的是边说边递钱,有的是边喊边把桌上的零钱往前推一下,(因茶客们都习惯把角币分币放些在茶桌上),也有雷声大雨点小只吼不摸钱的,甚有干脆哑起不开腔的。这时该收谁的,不该收谁的,精明的堂倌是非常清楚的。即便是有的人把钱伸到了他面前,不该收的照样不能收。这看似小事却是很有讲究,要分得清五阴六阳,收得笑兮兮的。收钱不当会让各方都很难堪,特别没脸面,而人活在社会上要的就是脸面。因而堂倌收钱拿捏得当否,是会直接影响茶铺的口碑和生意的。不过但凡是事总有特殊或例外的,对个别常吃票捎茶的吝啬鬼,叫得凶不见钱或哑起不出声的抠抠,遭茶客们背后贬斥之人,堂倌也会偶尔转弯磨角或在几只伸起的手中,专捡那只抠门之手收。但堂倌不管是收了谁的钱,都会扯起嗓子吼道:“某xx的茶钱谁xx给了……”特意把“给”字说得重,“了”字的尾音拖得很长。这既展示堂倌的特色,又让众客们听得清楚,听着舒服,各方都满意,自然也就成了茶铺子里的一道亮色。

南 桥 II 茶铺子的岁月

茶铺还是卖香烟瓜子的、掏耳朵的,说书匠、鞋匠们营生的重要场所,茶客们就是这些行当的主要消费对象。而这些买卖人大都比较机灵,堂倌忙的时候,来了茶客会主动帮到招呼,找桌子椅子;人走了帮着收拾桌椅卫生。收捡茶碗也有讲究:茶客将茶盖平放离开,就可倒掉茶水,收走茶碗;若茶盖楞起立在茶船上,表明茶碗不能收,茶客还要转来的。因而也有没注意倒错了,要赔耍档的。

评书则是夜间茶铺子里最让人舒展的节目。劳作一天的男人们聚在熟悉的茶铺子里,神吹湖冲(壳子),待茶喝了两三道后,啪啪醒木响起两声,原本闹哄哄的茶铺便静了下来,听说书人眉飞色舞地摆起三皇五帝、秦皇汉武、梁山西游……的故事。这在文化落后时期既是消遣,又是许多人仅有的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来源。不同的说书人对相同的故事会说出不同的版本来,而任何版本都找不到现成的书籍。因为说书人会根据各自的阅读理解和生活经历,加入许多书上没有的细节,这就是常言的评书人加'瓤子”。原本一场能讲完的内容,活生生拖到两三场,而茶客们往往津津乐道的,正是那些加了瓤子的段落。

南 桥 II 茶铺子的岁月

每晚听到最精彩的地方,只见说书人手握醒木踏踏踏踏、踏踏踏踏在桌上急促连绵地轻敲两个音阶后,啪的一声重响下说道:“欲知后事,请听下回分解!”吊足了那帮听书茶客人的胃口。

如今的茶庄茶楼取代了茶铺。虽然各种档次的茶楼比比皆是,光鲜豪华一家赛一家,但总感觉多少失去了些市井的烟火气,与大众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了。


南 桥 II 茶铺子的岁月
南 桥 II 茶铺子的岁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