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周至春秋时期,贵族对食肉制定了怎样严格的等级制度?

 思明居士 2022-06-17 发布于河北

前言

虽然古语有云,君子远庖厨,但是从西周到如今,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都未曾停止。风采卓然的苏东坡更是流放到哪里,就吃到哪里,而那道被人们广为传颂的东坡肉其实本是就是一道受制度限制而制成的美食,由此就可以看出,在我国古代的礼制的约束下下,不论是西周,还是春秋战国,对于食肉都有着严格的制度,而对于皇族和贵族阶级,食肉制度则更为严格,一旦有逾越,就会受到礼制和教条的惩罚,而从西周到春秋,受分封制的影响,贵族们对于食肉制度更为重视,其制度也更为严苛。

西周时期

从周文武王开始,食肉制度就有严格的等级和标准,而遵循周礼的礼制,饮食方面就有了严格的礼仪制度,从礼制的角度来看,祭祀用的三牲是不可以用于平民百姓的,大部分的百姓都是食用普通的粮食,在等级制度严苛的西周,就连食材也是有严格的等级之分的,当时的普通百姓只能以稻、粱、黍、豆类等粗粝的食材为主,这在《国语·楚语》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文章图片1

▲楚人图

而且《礼记·王制》还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庶羞不逾牲。”所以只有位居诸侯和士大夫的才能可以食用牛羊肉,而普通民众都只能食用劣等的肉类,这在西周也一直被视为礼制的完全成熟的表现。

文章图片2

▲祭祀

在这一方面,体现最为突出的便是祭祀制度,在大型的祭祀典礼之中,西周人会将三牲宰杀以犒赏祖先和神灵,而祭祀结束后,三牲会根据礼制由周天子赏赐给诸侯和士大夫,而我们经常在古代的礼仪上看见的共食用禄的画面就是遵循此礼制流传下来的,而在周天子进行赏赐的时候,诸侯和大臣也会因功绩和爵位得到相应的封赏,有功者食用上品肉,无功无爵位者食用下等禄,这就是西周制定礼制的初衷,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天子将天下分与臣民共同享受,但臣民要遵循秩序和礼教,而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西周时期的君王以此来作为社会秩序运作的基础,在他们看来,食肉者且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普通的百姓是不可以随便食用的。

春秋时期

礼制极度繁荣的西周后期,普通人与贵族且不能随意食用肉类,而类似鱼类和牛羊类的肉制品也只有在大型的宴会之上才会出现。而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乱时期,礼制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普通百姓的餐桌上也变得丰富多彩,大夫与诸侯可以使用的肉食才开始慢慢出现在普通百姓的餐桌之上。

文章图片3

▲民众乐宴

并且据历史《国语·越语》的记载,《国语·越语·勾践灭吴》:“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此可见,在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为了人丁兴旺,百姓生活更加富足,已经不再遵循周朝的礼制,而是更加倾向于天下百姓平等共食,而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之中,我们也发现春秋时期连年战乱,人口凋零,大部分人食不果腹,而国家的强盛也大多依赖人口与土地,这样的情况下,礼制自然难以周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此就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现状十分残酷,而小国寡民的城邦也时常发生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皆是常态。

我们对春秋时期的食肉礼制也只能通过一些诗经和典故之中来挖掘,在诗经里,其实大部分的画面都是比较和谐的,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定的百姓生活,也有“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这样相对圆满的生活场景,也有不足以为人所道的一面。

文章图片4

▲士大夫宴会

历史上有名的《屈原赋》中就曾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食物的描写,作为皇室子弟的屈原所食用的美味佳肴:“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穡麦,拏黄粱些;大苦咸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陈吴羹些;腼鳖炮羔”。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春秋时期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对于饮食制度都已经发生了较大的颠覆,而与民同乐,共襄盛举成了那个时代相对常见的画面。

1、肉食者鄙视,未能远谋

不论是西周,还是春秋,我们都可以明确一点,食肉制度的本身其实就是封建君王巩固统治者地位的一种手段,而这种手段与宗法制度紧密相连,而西周时期,人们常常把身为高位的食肉的君王和诸侯称之为肉食者,而《曹刿论战》之中谈到君王之德行时,也说道: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样的见解,但这都是当时处于君王阶层的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而这种礼制的影响也相对深远,一直到现在,人们都将食肉者与位高权重直接画等号,而古来的权贵和富硕人家在典故里出现的形象也都是如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如此。

文章图片5

▲肉食者

直到如今,我们对于高位者的印象都停留于此,而实际上,这种礼制和宴会活动的存在其实也是维护西周宗法制度的一种方式,而比较久远的礼乐制度也是西周经济发展繁荣的体现,而西周时期礼月制度往往是一体的,西周的宴会歌祭祀也会搭配相应的乐器用以助兴,或庄严肃穆,或哀婉动听,春秋时期更是流行丝竹之声,而用礼乐辅助用餐,也成为了贵族阶级常见的用餐方式,而士阶层以下的就不得而知,而我国的唐宋,乃至明清都将礼乐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2、食君之禄,担君之忧

虽然食肉制度的确是出于统治者的政治野心而实行的手段,但也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饮食文化息息相关,而宴会和礼乐传承下来也是民俗文化和社会现状的一种体现。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中国古代上下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本思想也是源于此。春秋时期的屈原带着楚国复兴的任务四处游离,哀民生之多艰,所以世人皆称叹屈子之胸怀如同美玉,并非他是楚国皇室享有这财富和美玉,而能够真正让世人所敬仰的却是他在其位的深谋远虑。

文章图片6

▲宫廷宴会

与此同时,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这句话上可以约束君王的言行,下可以督促臣子秉公执法,为国为民,而西周乃春秋不论那位忠臣良将也都遵循此话而行事,而食肉者,也并非皆是昏庸无能之人,古代臣子也有许多能够担得起这些利禄,并且为国鞠躬尽者,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诗人,将游历天下,与造福民生为一体的美食家都不负这句至理名言。

总结

古人云,“食色,性也”,时代的发展到任何时候都是离不开人的衣食住行的, 而中国五千年的美食文化承载着的除了味蕾上的满足,还有人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许多的心境和故事,同时一个时期人们物质生程度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情况,而同时也反映着当时的政治风貌,而只有在人们不再为生存困扰时,才会去探讨精神生活,美食正是享受精神生活的见证之一,而苏东坡就是个例子,西周的礼制亦是如此。

文章图片7

▲苏东坡

而苏东坡能够如此任性地在宋朝的朝堂上上蹿下跳,也是源于宋朝当时的国内外的大环境相对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没有祸乱,而若是放在一个战乱的年代,应该出不了苏东坡这些的美食爱好者,更不会有太多的诗人,所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礼制繁荣到礼崩乐坏就是如此。

文章图片8

▲春秋时期

从《诗经》到《越国论》,人们生活的水平由安定变成了动乱,而一贯的礼制也开始分崩离析,西周时期礼制尊卑严苛,无论是宴会还是祭祀礼仪,人们对于先人的哀思和朋友的礼仪都是十分周到的,而不同的时期,礼制的发展是能够判断出人们的文化和生活水平。而春秋时期的历史资料大多都较为朦胧地书写一些百姓的日常生活,而大部分的历史现状是很难深入挖掘的,而礼制与食肉制度从西周到春秋的演变过程也正是国家政权从集中走向分裂的过程,食肉制度的演变也从侧面反映了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之下,百姓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早期民本思想的崛起,而春秋的动乱也让这些儒学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食肉制度也作为礼制供历史学家参考。

参考文献:

《分封制》
《诗经》

《曹操论战》

《尚书.洪武》

《礼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