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他的创作能力点赞,陈师曾绘《秋山萧寺》

 泊木沐 2022-06-17 发布于辽宁

这幅画很有意思,山型轮廓十分清晰,清晰到好像版画。为什么要这样画,说好的水墨晕染呢,说好的苍润朦胧呢,说好的含蓄内敛呢?谁这么有个性,画的山水也个性十足。仔细看款识,原来是近代名家陈师曾的作品。陈师曾出生于书香门第,他兄弟几人,都是文化名人。有人说,画家到了成熟期后,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突破。看了他的山水画,就知道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

山水画的历史十分久远,隋唐时期的山水画以勾勒敷色为主。到了盛唐时期,王维、吴道子等人开创了皴染、渲染的技法,山水画的面貌才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皴染、渲染的妙处显而易见,还有个明显优势。勾勒敷色为主的山水,创作周期很长,动辄几个月。以皴染、晕染为主的山水画,创作周期略短,可以快速见到成品效果。

陈师曾 秋山萧寺

陈师曾画这幅《秋山萧寺》的时候,有致敬传统的意思。他画远山,采用了勾勒技法。当然了,他也不会呆板教条,非要一遍遍地敷色才算致敬。他把勾勒和渲染结合起来,画出清新别致的山水。

这样画的好处太明显了,可以增强立体感,也可以突出重点。很明显,这幅画在构图上有拼接的感觉。假若裁去上方的高山,整幅画依然完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在构图上进行平衡,画面上方的高山必须成为重点。试想一下,如果陈师曾还是单纯用渲染的手法画远山,那效果……

陈师曾 秋山萧寺 局部

陈师曾在创作上很大胆,他的审美观有些超前,他认为不断改进技法,才能形成自我风格。他在留学期间,曾经接触过西方绘画艺术,也尝试进行临摹。这些有益的尝试,让他在观察事物、融合技法方面,有了独到见解。还是看画面上方的大山,强烈的肌理效果,是不是有些类似油画。巧用色彩变化,坚持传统手法,可谓借古开今。

《秋山萧寺》属于传统题材,北宋画院有一考题叫“深山藏古寺”,揭示了山水画藏与露的妙趣。藏有藏的妙处,露有露的情趣,描绘山与古寺的作品越来越多。陈师曾技法求新,为了拉近作品与大家的距离,就没必要在构图上求新了。于是他画的古寺就在山中,清晰可见。

陈师曾 秋山萧寺 局部

师法传统,求新求变,陈师曾画了一批这种风格的山水画。从力求形似,到逸笔草草,不断调整创作手法。他的画,让人看到了一种方向,传统作品可以有时代风格。陈师曾生活在20世纪上半叶,很多人提出了改革国画的观点,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绘画技巧。各种观点的碰撞层出不穷,陈师曾用高深的文化修养,展示出文化自信。

《秋山萧寺》是传统的,也是新颖的。有笔墨,有情趣,有意境,还有色彩明暗变化。当这一切融合在一幅画里,就了超逸写实的味道。人们喜欢他的作品,赞美他的审美,就是因为他没有忘记传统。

陈师曾 秋山萧寺 局部

欣赏完这幅山水,感受画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思考中西艺术手法的融合,由衷为他的创作能力点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