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是无尽的,知识是无穷的。”老师是正能量的传播者。贾振声是我的初中班主任老师,也是语文老师。时过境迁,自从老师上大学走后,再没有联系,可是老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讲课,还留在我的记忆中。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管走多远还是惦记着学生。2016年春天,在同学群里又看到老师的身影,加了老师微信。老师不是重出江湖,而是从江湖中归来,是踏着春天的脚步,播洒文化的种子。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来源于生活环境。多年失去联系,再与老师接触还有点生疏,毕竟老师现在是大学教授,而我还是那个知识浅薄,又没有学历的学生,感觉很自卑。老师会不会再一次接受我这个学生,内心十分忐忑不安。可是老师每次发的文章,我都会认真去读。 我记得非常清楚,读老师第一篇文章《懂我挺我的张四顺》。张四顺同学陪贾老师回老家。我站在学生的角度没有资格点评,但还是鼓足了勇气,站在读者的角度点评了:书童陪师爷回乡记,这是不忘初心。其实,我也是在投石问路。老师用启发、鼓励的方式回复,而不是用异样的神态,打击、冷落没有知识的学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说什么样的环境里面会孕出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老师耳濡目染,使我逐渐养成读书习惯。“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有老师的支持和鼓励,现在才能提笔写东西,这要归功于老师,老师的言行给我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每次读完总想写点心得、体会。这样,一是对作者的尊重,二是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三是从中学习写作。如果不写点东西,就像是午餐缺少了盐,提不起味道。因为我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所以每次都认真阅读理解。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有时我把老师的分享截图及读者点评,其中还有我给老师的点评,分享给姑娘。姑娘读了,既激动,又高兴,哇!这是妈妈写的吗?高兴的不是读到大家的点评,而是说妈妈有事做了,找到了快乐感,生活不再空虚乏味了。姑娘又说,能和有文化,又真诚的人交流,真是莫大的荣幸,现在能有您这样的老师少之又少,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又给姑娘讲老师非常朴素,没有架子。引用庄子话“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来比喻老师再合适不过。朴素的根基乃在于坦荡真诚。朴素的人,清澈透明,可信又可近,而且更可敬。 其实每次和老师交流,又好比是蚂蚁和大象在对话,而我又像是盲人摸象,寻找读书与写作的感觉。生活的一切不解与疑惑,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不同,生活观念也不一样。有人喜欢物质享受,穿金戴银;而我喜读书,在书里寻找装饰品。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几年下来,我的体会是,读书使人的修养、气质更加优雅得体。知识可以洗涤心灵,当忙碌了一天后,静下心来,读一行文字,听一段故事,心灵自有一种惬意啊!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旅行。我虽无退休金,无力去更多的地方,但读书使我见识了很多去过的人也不见得看到的东西。 “厚谊常在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 抓一把文字 捂热了我的情怀 写一串串文字 嫁接了师生之情 文字是情的纽带 情是磨灭不了的记忆 让我惊喜的不是人物 而是故事 你我他虽没有血缘关系 倒像父子情 因为我们结缘于文字 (本文图片由内蒙古摄影家协会贺广生老师提供) 本期编辑 李洁 平台其他原创文章链接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十二《真的好起来了》( 上) 作者简介 高二文,女,一位没有文凭的文化人。出生于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双龙镇双龙村,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爱好文学,闲暇之余,写点生活琐事。让灵魂在书香中丰盈,让岁月在文字中留香。 声明:平台文章为原创作品。允许转载和责编,授权转载请联系平台编辑并注明来源:“黄土地文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