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列缺穴。手太阴肺经之络穴,主宣肺解表、通经活络。 2、通里穴。手少阴心经之络穴,主治心悸心痛、目眩头痛。 3、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主宁心安神、理气止痛。 4、支正穴。手太阳小肠经之络穴,主治头痛颈强、肘臂酸痛。 5、偏历穴。手阳明大肠经之络穴,主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6、外关穴。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主联络气血,补阳益气。 7、飞扬穴。足太阳膀胱经之络穴,主清热安神,舒筋活络。 8、光明穴。足少阳胆经之络穴,主治目痛夜盲、下肢痿痹。 9、丰隆穴。足阳明胃经之络穴,主头痛眩晕、下肢痿痹。 10、公孙穴。足太阴脾经之络穴,主健脾益胃,通调经脉。 11、大钟穴。足少阴肾经之络穴,主益肾平喘,调理二便。 12、蠡沟穴。足厥阴肝经之络穴,主舒肝理气,调经止带。 13、鸠尾穴。任脉之络穴,主治头晕目眩、疲劳烦躁。 14、长强穴。督脉之络穴,主解痉止痛,调畅通淋。 15、大包穴。脾之大络,主宣肺理气,宽胸益脾。 所谓络穴,即指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之处的络穴,也就是十五络脉起始处的腧穴。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相当于匝道、小道与主干道的区别,络脉多浮于体表,容易寻见,因此作为关键穴位的络穴,也就成了中医针灸治疗中常取的穴位。 所谓原络配穴,就是原穴搭配络穴进行治疗的一种取穴方式。人体共有十五个络穴,当疾病刚发生在脏腑之中时,往往会影响经脉,而随着病情加重,逐渐外溢体表,影响到了络脉,因此古人有“初病在经,久病在络”的说法。络穴也常在用于治疗脏腑慢性疾病时选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