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条建议,让家长掌握青春期“管”孩子的艺术

 课程教学研究 2022-06-18 发布于浙江

图片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心理专家张梅玲教授
本文共4071字,仔细阅读需11分钟

女孩子大概是从10岁左右开始,10岁到18岁,男孩子大概晚两年左右,就是12岁到20岁,这是青春期大致的一个时间表。

成长的种子在此时开始结果,第一茬果实愈发显得青涩,此时,孩子开始有了生命主体的觉醒和自我意识的提升,摆脱了过去的盲从和轻率,喜欢特立独行的处事。

叛逆也随之而来,打架、早恋、泡吧,打游戏等等,这似乎成了青春期的一部分。

都说良药苦口,但仍需对症下药,苦口婆心的管教不起作用,作为家长就需要从中找出原因。

图片

为什么孩子不服“管”

“不管了,爱咋咋地吧!”每每面对孩子的叛逆,家长都曾忽现这样的念头,但转头又进入周而复始的状态中。

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面对孩子总是和自己对着干的情况。

家长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对“管教”出现了错解呢?

管教不等于操控,相反,更应该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引导和心理素质的养成。

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用以前的教育方法,尤其是强制的严厉的、简单粗暴的家长作风式的教育。

当然是不管用了,只能让孩子的心离家长越来越远。或者说,是不能与孩子的眼下的心理特征相匹配。

张梅玲老师说:“我一直强调,孩子的问题要从父母身上找原因。”

图片

1

不尊重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和独立意识空前地强,他们极度渴望在家庭中获得被平等对待的地位、渴望话语权和自由的空间

然而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尊重。

他们按照自己的眼光要求孩子,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见。

当孩子有异议时,很少站在孩子角度去考虑他们的意见,反而直接否认:“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

图片

不可否认,家长的初心确实是好的,家长都盼望孩子有个更好的未来。

但是这不是我们独裁的理由,忽视孩子的感受、强迫孩子认同我们的观点,会导致孩子越来越抵触我们的建议,从而导致孩子的冷漠和疏远。

很多家长嘴上说着自己不会要求孩子、会尊重孩子,但是心口不一、言行不符。

更可怕的是,很多家长甚至没有注意到自己对孩子权益地侵犯,家长不妨进行以下反思:

你是否相信孩子可以玩的畅快之后做作业?

你是否允许孩子决定晚饭吃什么?

你是否会干涉孩子穿什么样子的衣服?

你是否会给孩子强制规划休息日的时间?

图片

2

不了解孩子


“说了你们也听不懂”,在面对家长的主动沟通时,是否会听到这句话。

如果经常听到,可以反思一下你是否真正了解你的孩子?你是否还在用自己的想法限制孩子?你是否真的听得懂孩子的语言?

很多时候其实不是家长不了解孩子,而是家长以为自己了解孩子。

家长的成长环境与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截然不同,但是父母往往会用自己成长的教训来告诫孩子为人处世,尽管初心是好的。

但是很多不合时宜的建议在孩子听来更像是强硬的命令,孩子只会觉得厌恶,产生逆反心理。

图片

如何“管”青春期的孩子

1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青春期的孩子有两大特点:自我意识强,每件事都希望自己做主,而不是父母做主;自尊心极强,很好面子。

郑渊洁说过:“要想毁掉自己的孩子,首先应该做的是摧毁孩子的自尊。

”被欣赏、被肯定,是每个人一生中十分重要的心理需求,欣赏能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贬低能让孩子枯萎畸形。

出现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的消极心理,或者故意和家长老师作对。

那家长如何成为“稳住”孩子的那个人,而不是“击垮”孩子的那个人,需要避免以下几种行为。

图片

第一、避免辱骂和当众批评孩子

2020年江夏一中一名九年级男生跳楼身亡,起因是在校打扑克牌被请家长,希望能够得到管教,生气的母亲在教学楼楼道,当着很多学生的面,训斥男孩,并且动手打了两耳光。

原本处于管教的目的,但却因错误的方式酿成了悲剧的结局。

有人发表了这样一个评论:“这位母亲有没有想过,孩子在被你随意打骂的时候,他的身边有他的朋友,他的同学,也许还有他暗恋很久的女孩,你踏碎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还是被母亲踏碎的。”

青春期的孩子,如同悬崖边的上的花,既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有未知的风险。

所以,如果家庭不能提供温暖平和的成长环境,父母依然采用过于严厉、简单说教的方式。

那么,等于在激发孩子的逆反意识,把孩子逼向家长期望的反面,导致过激行为的产生。

图片

第二、尊重孩子的隐私

青春期的过程,是少年逐渐摆脱父母,走向成人的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渴望独立,渴望父母尊重自己,重新审视自己,把自己当成大人来看待。

曾有过这样一个新闻,一个14岁的少年报警,称自己被父亲用摄像头监视,父亲还怒气反问到,“我监控监视你什么了,你有多少隐私,我是你什么人,我不可以监视你”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想要被知道的空间,都有自己需要保护的秘密。

作为父母应当警惕这条“警戒线”,不要轻易触碰。过度的“控制”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图片

其实很多的小事都反映出家长对孩子权力的侵犯,家长却视而不见,因为很多家长并没有形成“孩子需要尊重”的观点,他们打心底里认为“我是为了孩子好”

这样错误的教育理念最终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

一是孩子青春期逆反心理更加严重,甚至拒绝与父母沟通;

二是孩子没有培养出良好的独立意识,也缺乏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2



清楚角色的转换


角色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处在不同的角色之中。

什么叫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就是你的行为和你的角色是相吻合的,这种情况下,做事情才是顺利的。

图片

父母在孩子的青春期过程中,需要最终孩子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明确自身角色的转变。

从处于控制地位的教育者变为处于辅助地位的陪伴者。

有一位女法官,他有一位17岁的儿子,因为两次留学经历均已失败告终,她很自责,认为自己教育无方,我询问以后,发现病症在于错误的沟通方式。

原来这位母亲一直处于法官的角色之中,高高在上的俯视姿态,阴沉的脸,让丈夫和孩子都望而却步。

于是,我告诉她,以一位母亲的角色去和孩子面带微笑的沟通,并且首先承担责任,孩子之所以出国留学被退学,是自己没有教育好的缘故。

图片

还有一位母亲,在看到自己的女儿想自杀时,她耐心得询问原因,了解到女儿是因为怀孕了以后,非常生气。

但是,母亲依旧努力保持理性,克制情绪,跟女儿说,“这件事,妈妈是有责任的,是妈妈没有教育好你,没有教会你该如何保护自己,妈妈会和你一起承担。”

在心平气和的沟通以后,女儿放弃了自杀,这成为了母女两人的秘密。后来,女孩顺利长大,考入了理想的大学。

这两个例子,在提醒家长,面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问题,要进行角色转换。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不服输”的劲头,如何让孩子愿意听你的话,就是要和孩子做朋友。

图片

在孩子7岁以前,尤其是三岁以前,父母是绝对的权威,“我爸说...”“我妈说...”经常挂在嘴边。

但是,权威并不是永存的,到了小学二三年级以后,老师的权威性大于父母,到了青春期以后,老师的地位又次于同龄人。

因此,同龄人是怎样的,对孩子的影响深远,为此,父母要关注孩子身边的同龄人。

当然,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威性,不妨和孩子做朋友,和孩子平等沟通。

认真地听,好好地说

美国著名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在著作《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会说》中透露出这样的育儿理念,有效的亲子沟通方法。

一定是充分肯定孩子的个体尊严,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孩子的感受,把孩子看成独立的、有责任感的、有能力的人。

孩子不应该是家长的敌人,孩子也不是从属于家长的物品,家长本应该倾听他们的感受,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图片

简单的概括就是“认真地听,好好地说”。

1

如何认真地听?

当孩子跟你说话的时候,你一定要尽可能地放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比如家长正在对着电脑工作,或者正在厨房忙活,孩子跑过来说有事情要讲的时候,你要停下手中的事情,地面向孩子表达“好啊,孩子呀,你说吧”,然后认真地听孩子在表达的事情。

孩子表达的过程中,家长要有一些简单的回应,让孩子知道家长正在倾听并且有反馈,比如“嗯,挺好的,是这样啊”等等。

要给出一些肢体语言,比如望向孩子的眼神,或者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膀、再或者是搂在怀里等等。

这些肢体语言会让孩子有暖暖的心理状态,会有利于未来长期的亲子间的有效沟通。

图片

2



如何认真地说?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同理心,也就是换位思考。

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和孩子进行互动。比如你和青春期的孩子聊天,你就应该让自己回到青春期的阶段,这样孩子在理解你的用意时也会觉得亲切。

所谓沟通的背后是平等的人格之间的沟通。

现在的孩子在意平等的感觉,怎么给孩子平等感呢?

底层上要先听后说,多听听孩子表达的东西,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同时沟通过程中的语气也要注意。

要用信任的、尊重的、商量的、赞美的语气说话。

如何将青春期变为教育孩子的“黄金期”,恰当的管教方式是最好的出路,爱和理解,倾听和接纳决定了青春期的孩子和你关系的深度。

图片

很多心理学家都把青春期形容为“暴风骤雨时期”:“父母如果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发育特点,就像在黑夜的高速路开车,遇到了暴风雨。


这时,父母如果不改变开车的方法,还是原来的速度,想并线就并线,想超车就超车,很容易出事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