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科学史:20+项印度河谷文明的发明,脑洞逆天

 isHistoria 2022-06-18 发布于广东

印度河谷文明的城市以其有目的的城市规划设计、烘焙砖房、供水系统精致的排水系统、大型非住宅建筑集群而闻名鼎盛时期印度河文明可能有超过500万的人口。古印度河流域的居民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术如宝石、玛瑙、印度河印章;以及金属工艺,包括铜、铅青铜等。

I 概述

印度河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IVC)一个青铜时代的文明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3300-1300年繁荣期公元前2600-1900年其发源于印度河和加加-哈克拉河Ghaggar-Hakra包括今天的阿富汗东北部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地区。与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同属于三个早期文明之一

1861年印度考古调查局在英属印度殖民地的旁遮普(Punjab)省,即今天巴基斯坦地区发现了哈拉帕遗址(Harappa),随后又发现了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等遗址。1920年代,哈拉遗址开始有组织的挖掘并持续到1999年,取得了大量举世瞩目的成果。印度河文明也因此被称为哈拉帕文明。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也在1980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截至1999年,已经发现了超过1056个城市和定居点,其中96个已经被挖掘出来,主要是在印度河和加加-哈克拉河及其支流的一般地区。包括哈拉帕、莫亨霍-达罗、杜拉维拉Dholavira)、乔利斯坦的甘尼里瓦拉Ganeriwala in Cholistan)和拉基加尔希Rakhigarhi)的主要城市中心。

印度河谷文明的文字至今没有被破译

 印度河地图,包括了今天巴基斯坦的大部分地区印度西北部、阿富汗和伊朗的部分地区,从西部的俾路支省延伸到东部的北方邦,北部是阿富汗东北部,南部是马哈拉施特拉邦

II 年代学

印度河谷文明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公元前3300年至2600年的早期哈拉帕阶段,公元前2600年至1900年的成熟的哈拉帕阶段,以及公元前1900年至1300年的哈拉帕晚期。上承新石器时代的梅赫尔加尔二期(Mehrgarh II period)

 III 梅赫加尔文化

梅赫加尔是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位于西比镇以西30公里(18.64英里),位于巴基斯坦奎达东南720公里的俾路支省卡奇平原(74.57英里)。它是亚洲最古老的有农业活动证据的遗址之一。在该地区发现了种植小麦和大麦、放牧(绵羊、山羊和牛的证据。梅尔加尔的发现是在1974年由法国考古学家让-弗朗索瓦·贾里奇监督的考古小组发现的。这个地方在1974年到1986年之间不断被挖掘,从1997年到2000年再次被挖掘。2004年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梅尔加尔最早的定居点发现在东北角,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到公元前5500年之间。它是一个占地495英亩(2平方公里)的小农业村庄。整个地区包括了随后的几个定居点。在六个土堆中发现了考古材料。在这个地区已经发现了大约32000件手工艺品。梅尔加尔现在被认为是印度河谷文明的先驱。

早期的定居点显示了泥砖房和粮仓。最早的居民使用当地的铜来制造老式的工具。他们的大篮子容器里装着沥青。这些早期的定居者还种植了六排大麦(?)、艾麦小麦和鹿角小麦、枣子和枣子,以及放牧的山羊、绵羊和牛。后期见证了工艺工作,如制革、燧石编织、金属加工和珠子生产。 

梅尔加尔早期定居点遗址 

一个年轻女子和6只小山羊的墓葬

 梅尔加尔陶器

 梅尔加尔陶器

梅尔加尔神祗?

IV 农业的发展

蓄水抗旱

梅尔加尔时期已经具有了作物的驯化、包括利用了牛耕技术。他们可能利用了洪水结束后河流留下的肥沃的冲积土并且可能发展了收集自然降雨的技术,这是一种强大的技术。他们发现了南亚的季风气候,收集降雨,能够在旱季满足用水需求。其农业灌溉可能利用了地势高地不同、自然引水的方法。

一年多熟

发表在《考古科学杂志》上的研究证实,印度河人是第一个在这两个季节使用复杂的多种种植策略的人,在夏季种植食物,如大米、小米和豆类等。在冬季种植小麦、大麦和豆类中。

多种多样烹饪食物的方法

印度河人民的食物多种多样,有小麦、大麦、芝麻、豌豆和其他豆类烹饪方法也多种多样。小麦和大麦等主食是用地下和地下泥炉煮的。面包用烤炉烤,其他食物则采用常规的烹饪锅煮。这些各种种类泥炉都是由了解烘焙和烹饪的著名考古学家发现的。最著名一处发现是,在储存小麦和其他谷物的地方发现的圆形里涂满了石灰。

V 文明出现

城市

约公元前3300年,印度河出现了早期的城市,并在前2600年左右得到了高度发展,早期社区变成了大型的城市中心包括哈拉帕、甘尼里瓦拉、摩亨佐达罗、杜拉维拉、卡利班甘、拉基加里、卢帕尔和洛塔尔等,主要分布是在印度河及其支流地区。

统一规划

哈拉城市的发展并不缓慢,这表明建造这些城市的人在另一个地方学会了这样做。随着印度河被洪水淹没,城市被相互重建。考古学家发现了几个不同的城市,一个建在另一个上面。这些城镇到处都是笔直的街道,建造良好的房屋!这说明是一个预先规划的城市,令人难以置信。

摩亨佐达罗大约公元前2500年在当时很可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占地250英亩多达3.5万人

城墙:引水还是防御

哈拉的先进建筑包括他们令人印象深刻的船厂、粮仓、仓库、砖砌平台和保护墙。哈拉帕城市的城墙比大多数美索不达米亚的金字塔还要大。但他们的用途尚存在争议。与这个文明同时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没有建造任何巨大的不朽建筑。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宫殿或寺庙确实有国王、军队或牧师。有些结构被认为是粮仓。虽然“城堡”是有围墙的,但目前还不清楚这些围墙是防御性的是为了引水而建造的。

公共浴室,宗教场所?与阶梯井

摩亨佐达罗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建造良好的浴室,它可能是一个公共浴室是历史上最古老和最著名的浴场之一。浴场的结构是阶梯井格式,尺寸为11.88mx7.01m,总深度约为2.43m。用于建造浴缸的砖的大小和形状均匀,边缘石膏灰泥涂抹用来防水 

摩亨佐达罗的阶梯井

统一的给排水设施

科学家们发现了巨大的水库,即使是每个城镇边缘最小的房子也与该镇的中央排水系统相连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卫生系统。他们有可能不仅把废水排出去,而且还有一个将淡水入家里的供水系统,类似于现代管道。

民居

房子有一层或两层楼高,用烤砖做成,有平屋顶,几乎一模一样。每一个建筑都是围绕着一个庭院建造的,有窗户可以俯瞰庭院。外墙上没有窗户。每个家都有自己的私人饮酒井和自己的私人浴室。粘土做的排水管从浴室通到街道下面的下水道流进河流和溪流。

 给排水系统在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冲水马桶,与一个复杂的污水处理系统相连

高峰期人口超过500万

在印度河谷文明中发现的城市总数约有1056个,其中96个已经被挖掘出来。当文明处于最高阶段时,这些城市的总人口超过500万。尽管有庞大的社区,但这个文明的街道和市场并没有混乱的问题。这是由于完美的城镇规划。在500万人中,较多的人住在村庄,而较小的人住在城市。人民的主要职业是农业、贸易和手工艺。

工商业中产阶级居民

大多数城市居民似乎都是商人或工匠。虽然有些房屋比其他房屋要大,但印度河文明城市以其明显的平等主义而闻名。例如,所有的房屋都可以使用供水和排水设施。人们会得到一个巨大的中产阶级社会的印象。

平等的社会结构?

印度河谷文明似乎与关于城市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水力专制假说相矛盾。根据这一假设,如果没有能够产生大量农业过剩的灌溉系统,城市就不可能出现。为了建立这些系统,需要出现一个专制、集权的国家,能够镇压数千人的社会地位,并利用他们的劳动作为奴隶。

很难将这一假设与人们对印度河文明的了解相一致。城市中没有发现权力中心、贵族墓葬或人物的直接描述,没有证据表明有国王、奴隶或被强迫动员劳工的证据。一般认为哈拉社会没有统治者,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地位。

但是,这些城市运作却有一个十分统一的规范:城市由统一规划建城,道路和街道的形式有序,大小一致,统一的给排水设施。手工艺方面,他们具有十分规范的陶器、印章和砖块的形制、比例,有统一规范的长度和重量度量这些都是令人惊叹的,甚至是令“平等学说”置疑的。一些学者指出,不同的房屋大小和不同高度的结构,表明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城市中占据了不同的水平。彩绘陶器、手镯、串珠饰品,甚至是城市内的位置等物品作为财富的指标。相当大程度的工艺专业化也表明了某种程度的社会经济分层。

复原的城市图景

V 贸易与交通

帆船与渡口

印度河文明的经济似乎严重依赖贸易,贸易运输技术的重大进步促进了贸易。印度河文明可能是第一个使用轮式运输的文明。这些进步可能包括与今天整个南亚相同的牛车,以及船只。这些船早期可能大多数是小型平底木板船,后来发展为帆船,由一个中央桅杆来支撑着灯芯草或布编织的帆,这种创新发展使长途海上贸易成为可行。考古学家在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沿海城市洛塔尔发现了一条巨大的、疏浚过的运河和渡口

 陶制牛形模型公元前2800-前2600年,用赤陶土、青铜和滑石制作了小雕像。目前还不清楚这些小雕像是否具有宗教意义

广泛的贸易网络

在公元前4300-3200年的梅尔加尔红铜时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区与土库曼斯坦南部和伊朗北部表现出陶瓷相似之处,这表明有相当大的流动性和贸易。在哈拉早期(大约公元前3200-2600年),陶器、印章、小雕像、装饰品等都有相似之处。表明其与中亚和伊朗高原的密集型商队贸易。

事实上,贸易网络在经济上整合了一大片地区,包括阿富汗的部分地区、波斯的沿海地区、印度北部和西部,以及美索不达米亚。有一些证据表明,贸易联系已经延伸到了克里特岛,也可能还延伸到了埃及。

贸易中间商

哈拉帕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之间贸易网络,可能用水路和陆路紧密相连,并在沿途发展出许多中间商。美索不达米亚泥板文书有许多关于“来自迪尔蒙(位于现在波斯湾的巴林和法利卡)的中间商人的传说,还有需要“翻过七重大山”的“阿拉塔”,为他们进口来自阿富汗的青金石。

因贸易而兴盛的城市

根据考古文物和泥板文书,几个沿海定居点,如索特卡根-多(横跨达什特河,吉瓦尼以北)、索赫塔科(横跨帕斯尼以北的沙迪河)和巴拉科特(在桑米亚尼附近),以及印度的洛塔尔,都是哈拉贸易前哨。位于通向大海的河流河口的浅滩港口使与美索不达米亚城市的海上贸易得以活跃。

 位于印度洛塔尔古城的码头和运河

制陶与珠宝

印度河流域的人们很熟悉轮式陶工和钻孔技术。陶绘和玻璃也已闻名。他也知道用石灰作为石膏。他用热技术来加热石灰。印度河流域的人们发明了鼓风技术,将二氧化硅加热到1200℃以上。他精通熔炉(为建筑陶工、砖建造),是制作珠子的专家。事实上,他们知道切珠、钻孔、抛光的艺术。此外,梅赫加尔还展示了当地铜矿、沥青制成的容器、植物和动物主导,以及制黑设备的证据。

在考古遗址中发现了各种雕塑、印章、陶器、黄金珠宝。这些人已经掌握了许多工艺,包括贝壳加工、陶瓷、玛瑙和卫星珠的制作。他们还痴迷于项链和手镯等装饰品,这在哈拉潘文化的几乎所有阶段都很明显。其中一些工艺至今仍在次大陆进行实践。她们非凡的工艺以用赤陶土制作的有着圆柱形四肢的女性舞蹈形象来体现。一些历史学家称这些精心制作的人物几乎不可能被公元前3千年的人民发展出来。

全身珠宝的陶偶

金属工艺

印度河流域人民他们发展了一些冶金新技术,生产了铜、青铜、铅和锡等元素。哈拉帕人发展了一些冶金新技术,也生产铜、青铜、铅和锡。在巴纳瓦利Banawali)发现了一块接触金条纹的石头,它可能被用来测试黄金的纯度,这种技术至今仍在印度部分地区使用。

 跳舞的女孩,青铜,高11厘米,带着项链和手钏?

 车轮上的水牛,青铜,戴姆巴德

丰富多彩贸易商品

参与贸易的产品十分丰富,伊朗矿石、阿富汗的青金石(lapis lazuli)印度其他地区的锡矿、和铜矿、中国的玉石喜马拉雅山和克什米尔沿岸的雪松木经过哈拉帕的手工艺作坊,妙手巧工制成赤陶罐、金、银、金属、珠子、燧石、贝壳、珍珠青金石、绿松石等。

印度河印章

印度河谷文明最特色的发现之一,是大量的印度印章(Indus Script,or seals),造型精美,通常饰有一个健壮的动物及少量的符号。可惜这些符号没有被破译。猜测他们的功能是私人或产品的标识,类似于两河流域的滚印(rolling seal)。

印度河印章

VI 文字

尚未破解的文字

人们印章陶罐和十几种其他材料上发现了几百个印度河符号,可追溯至公元前3300-3200年,包括一个曾经悬挂在印度河德拉维拉内城堡门上的”。典型的印度河铭文长度不超过四五个字符,其中大多数非常小;一个表面上最长的不到1平方英寸(2.54厘米)17个符号另外一个印章,三个面的一共具有26个符号。这些铭文的简洁在任何已知之前的社会中都是无与伦比的,比起那些书写在树叶、树皮、木材、布、蜡、动物皮和其他易腐烂的材料上书写的文字。

德拉韦拉古城门牌

有人声称,这些符号专门用于经济交易,但这一说法无法解释印度河符号在许多仪式物品上的出现,其中许多是用模具大量生产的。任何其他早期古代文明,都与这些大规模生产的铭文没有相似之处。

19871991年,A. Parpola及其同事整理出版了现存成个印度印章铭文的照片。据,最后第三卷将出版几百个1920年代至1930年代哪些流失或被盗的印章照片,但最终未能成功实现。目前,研究人员必须通过研究Marshall(1931)、Mackay(1938,1943)、Wheeler(1947)的挖掘报告中的小照片来补充语料库中的材料。

哈拉帕出土的粘土和石板上的文字文本, 包含形、植物的标记。这些符号表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文字是独立发展的,而不是从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文字发展而来的。这些铭文被认为主要是从右到左写成的,但目前尚不清楚这个文字是否构成了一种完整的语言。如果没有“罗塞塔石”来与其他书写系统进行比较,这些符号很难让语言学家和考古学家理解。

VII 国家宗教与社会治理

书面记录让历史学家对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文明有了大量的见解不同,但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书面材料很少。虽然印章铭文似乎确实有书面信息,但学者们还无法破译印度河文字。因此,他们相当难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国家和宗教机构的性质。我们对他们的法律法规、程序和治理制度的了解相对较少。

哈拉的宗教仍然是一个值得猜测的话题。人们普遍认为,哈拉帕人崇拜象征生育的母女神。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比,印度河流域文明似乎缺乏任何寺庙或宫殿来提供宗教仪式或特定神的明确证据。一些印度河流域的印章上印有“卍”字记号,其后在印度、波斯、希腊、埃及、特洛伊等国的历史上均有出现

 “帕舒帕蒂的湿婆神”印章:出土于摩亨佐达罗,描绘了一个坐着的,可能是冥神的人物,周围是动物

牧师/国王的雕像,出土于摩亨佐达罗,高17.5厘米,用滑石雕刻而成

0.13mm精度的尺子

洛塔尔地区出土了一个尺子,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最小刻度大约1/16英寸1.704毫米摩亨佐达罗发现的尺子,以大刻度间距33.5mm,小刻度精度为0.13mm。有些尺子使用象牙雕刻的。街道、建筑使用的烤砖大小相同,都是经过严格测量规范的。

天平和标准砝码

标准化的重量起源于哈拉帕文明。这些砝码的重量5:2:10.05、0.1、0.2、0.5、1、2、5、10、20、50、100、200和500单位,较小的重量为0.871单位,每个单位重28克。

印度河流域的天平和砝码,公元前2400年,印度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VIII 医学与生活

开颅与修牙

哈拉人熟悉医学科学,并使用各种草药和药物来治疗疾病。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人们实行一种环钻术,一种医疗干预,在颅骨上挖一个洞来治疗颅骨和大脑疾病。在洛塔尔、卡利班甘Kalibangan)和布尔伊霍尔姆Burjholm)也发现了类似的证据。

根据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份报告,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梅尔加尔,人们开始用钻牙术治疗牙齿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证据。这种牙齿钻术结合了与牙齿相关的疾病和熟练的珠子工匠的实践。这是原始牙科的一个伟大的例子。

服饰

男男女女都穿着彩色的长袍。妇女们戴着黄金和宝石的珠宝,甚至还涂着口红!衣服在很大程度上,对男人和女人都很相似。古代社会的基本服装是一块裹在身体下半身的布料,以及一件适合上半身的宽松衣服,这通常是另一种长度的布料。他们还戴着头饰,主要是男人们戴着头饰。黄金是首选,虽然也有丰富的白银和珍贵的宝石。服装是由每个地区的资源制成的当地棉花和羊毛最丰富丝绸直到公元前1世纪左右才从中国引进。

纽扣

通常,按钮被用于紧固的目的,但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发明按钮的目的是使用它作为各种事件和节目的装饰。在那个时期制作的纽扣上有孔洞,并被做成各种几何形状,这些纽扣被用来用线固定在一些衣服上。有些纽扣也是用铜和合金制成的,这些也是昂贵的地段之一。但是,大多数由贝壳制成的纽扣在青铜时代都很有名,并被广泛使用。

 贝壳装饰纽扣?印度河流域文明中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陶制玩偶?

印度河谷文明发现了大量生动、有趣的陶制玩偶、模型。

陶制小推车

陶制小玩偶

IX 印度河谷文明的衰落

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逐渐衰退的迹象开始出现。人们开始离开这些城市。那些留下来的人都是营养不良的。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大部分城市都被遗弃了。大约在公元前1700年,大部分城市都被遗弃了。1953年,莫蒂默·惠勒爵士提出,印度河文明的衰落是由中亚一个叫做“雅利安人”的印欧部落的入侵造成的。作为证据,他引用了在莫亨霍-达罗的不同地区发现的37具骸骨,以及《吠陀经》中提到战斗和堡垒的段落。由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地质学家利维乌·吉奥南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也得出结论,季风向东迁移的气候变化导致了印度河文明的衰落。根据他们的理论,季风在亚洲的缓慢向东迁移最初使文明得以发展。季风支持的农业导致了大量的农业过剩,这反过来又支持了城市的发展。河谷居民没有发展灌溉能力,主要依靠季节性的季风。随着季风不断向东移动,农业活动的供水也枯竭了。居民随后迁移到东部的恒河盆地,在那里建立了较小的村庄和孤立的农场。这些小社区产生的少量盈余不允许贸易的发展,城市也消失了。

参考资料

https://www./induscivilization.html

https:///indus-valley/indus-valley-civilization-facts/#ixzz6rc5CSawl

https:///indus-valley/religion-culture-indus-valley-civilization/#ixzz6rc1nGJdl

https:///indus-valley/indus-valley-civilization-inventions/#ixzz6rc0NcUn9

·Sergent, Bernard (1997). Genèse de l’Inde (in French). Paris: Payot. p. 113. ISBN 978-2-228-89116-5.

·McIntosh, J. (2008). The ancient Indus Valley: new perspectives. Abc-Clio.

·AGRAWAL, D. (2000). Contributions of Science to Archaeology. Bulletin of the Deccan College Research Institute, 60, 311-327.

·Kenoyer, J. M. (1997). Trade and technology of the Indus Valley: new insights from Harappa, Pakistan. World Archaeology, 29(2), 262-280.

·J. Mark Kenoyer, U. of Wisconsin, Madis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ntributions of the 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 (PDF)

·Bisht, R.S. (1982). “Excavations at Banawali: 1974–77”. In Possehl Gregory L. (ed.). Harappan Civilization: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New Delhi: Oxford and IBH Publishing Co. pp. 113–124.

·Singh, Upinder (2008). A History of Ancient and Early Medieval India. p. 157. ISBN 978-81-317-1120-0.

·Hasenpflug, Rainer, The Inscriptions of the Indus civilization Norderstedt, Germany, 2006.

·Gangal refers to Jarrige (2008), “Mehrgarh Neolithic”. Pragdhara 18: 136–154; and to Costantini (2008), “The first farmers in Western Pakistan: the evidence of the Neolithic agropastoral settlement of Mehrgarh”. Pragdhara 18: 167–178

·Jarrige, Jean-Francois (18–20 January 2006). Mehrgarh Neolithic (PDF).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the First Farmers in Global Perspective. Lucknow, India.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3 March 2016.

·Bates, J. (1986). “Approaching rice domestication in South Asia: New evidence from Indus settlements in northern India”.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78 (22): 193–201. DOI:10.1016/j.jas.2016.04.018

·Bates, Jennifer (21 November 2016). “Rice farming in India much older than thought, used as 'summer crop’ by Indus civilization“. Research. Retrieved 21 November 2016.

·Scandinavian Archaeometry Center (1993). Archaeology and natural science, p. 118. P. Åströms. Retrieved 9 June 2011.

·Hesse, Rayner W. & Hesse (Jr.), Rayner W. (2007). Jewelry making Through History: An Encyclopedia.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35. ISBN 0-313-33507-9.

·McNeil, Ian (1990). An encyclopedia of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 Taylor & Francis. 852. ISBN 0-415-01306-2.

·Rhind, Jennifer Peace; Pirie, David (2012). Essential Oils: A Handbook for Aromatherapy Practice. Singing Dragon. p. 14. ISBN 978184819089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