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阴阳观之我见

 供需相应 2022-06-18 发布于重庆

常听中医讲到阴阳的概念,那么这个概念到底表达的是什么呢?

在中医学院的教学中会告诉学生,阴阳表达的大概是物质和能量的关系。比如“肾阴虚”或者“肾阳虚”。

“阴虚”就代表你这个部分的物质基础不足,比如阴血,津液等消耗过甚或者产生不足,从而产生口干、口渴、咽干、眼干等阴液不足的症状。

而“阳虚”则表示你这部分的能量不足或者说功能衰退,从而产生畏寒怕冷、男性不举等典型症状。

分类上表现为越动的越偏阳,越不动的越偏阴。比如五脏比中空的六腑偏阴、手指比手掌偏阳等等。

配合上表现为阴阳和合。浅的来说,体表上营卫阴阳的不合会出现汗多、自汗,心肾阴阳的不合会出现失眠。

中医的难学也恰恰表现在这种基础理论的无法明晰上,许多时候患者并没有典型的阴阳偏盛或者阴和阳的偏盛同时出现,比如既有阳虚的畏寒怕冷,也有阴虚的潮热口渴情况。

还有的表现出典型的左右或者上下的不对称,比如左边身体出汗,右边不出汗,左半边肢体感觉麻木甚至偏瘫等。这样的阴阳不合的情况也没有具体的方案予以解决,所以导致这样的概念在应用的时候往往无法落地,难以指导临床。

阴阳和合的过程更像是阴阳生化的一个过程。万物的阳都来自太阳,万物的阴都来自水。这两者在天地氤氲,万物化淳的过程中产生了生命,即阴阳一体的植物。

食草动物在食用这个阴阳一体的食物时,再把阳和阴分解吸收,生化为自己的阴阳。同理,食肉动物在进食时,也是将阴阳一体的其他动物分解吸收,再生化成自己身体的阴和阳,即身体的物质和能量。

人类较动物而言,学会了驾驭火将食物先煮熟。其实到了这里只是将食物做熟了一半,另外一半还需要靠我们身体的少阳相火的能量继续腐熟,然后再将阴阳“生化”进我们的身体,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这个过程还包括一个准确的“分拣” ,把不同性质的阴阳转化为身体不同性质的组成。比如食物中较粗粝的化为卫气,保护机体健康;较细柔的转化为营气,滋养脏腑。

这样来看,最适合我们的食物就是食物的种子,因为里面包含了生命生发的力量。在西方科技看来,可能果蔬包含的各种营养素更多,但从生命生发的能量来看,没有食物能超过植物种子。

如果拿这个概念再来分析所谓的阴阳问题的话,能将这个问题与身体生化考虑到一起,更利于找到问题深层的根源。

本文作者为经方养生作者老潘中医的儿子——小潘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