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雍容饱满,婉转华贵——王澍篆书赏析

 墨趣乐 2022-06-18 发布于上海
王澍的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小篆为基础,在深入学习“二李”的基础上,直追钟鼎文、石鼓文。在文字结构和形态上主要是对“二李”篆法的继承。但笔者以为,王澍的篆书风格的形成也并非一味的继承传统,而是在自己广泛取法与大胆实践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自我风格。王澍篆书清秀古雅,篆书风格面貌丰富多姿,与其广搜书迹、尽览古今法帖是紧密相关的。
图片
王澍学李阳冰篆书三十年,每作一字,都不敢掉以轻心,必正襟危坐,用志不分,才敢落笔。他之所以对李阳冰如此敬畏,在于李阳冰“上追史籀,下挹斯喜,足为篆法中权”。王澍学李阳冰篆书三十年也只是谦虚地称“略得端绪”。
图片
结体石鼓 劲健淳古
清代中期金石学的兴盛对书家取法对象与审美产生很大影响。清代前期成就很高的书法家朱耷晚年受金石学的影响,他所临写的《石鼓文》具有明显的金石味与古拙感。当时很多书家都将篆、隶书法的某些特征贯注到行、楷书体中去,使其具有古朴浑厚的意趣。
王澍将他所理解的《石鼓文》统一于他的篆书作品中,他与其他书家所重视的金石味并不一样,他从《石鼓文》中取自然生动的结构运用到结体较为规整的小篆中。笔者不禁想象,若不是他长期接触小篆,他还会将《石鼓文》融入其他字体中吗?
图片
王澍《铁线阴符经》书于雍正戊申年(1728),结构疏密有致,用笔周到,笔画参差错落,寓巧于拙,将石鼓生动的结字与铁线相融合,用笔遒劲,线条沉静,无一丝火气。在篆书之后论篆法,更是心得津梁,要旨心传。“余作篆书,必心气凝定,目不旁耽耳,不外听,虽疾雷破柱,猛虎惊奔不能知也,用是乃得斯喜妙处,当其运思落笔,指腕珊珊作响,到意地处,自谓子昂以后,直至小生。”小篆结字整体上而言就是以整齐划一为结体特色,但过分地强调整饬必然会导致单调。这与其所主张的自然变化观是一脉相承的。如果单从“整齐”的角度来理解王澍所谓的“参差”是不全面的。王澍批评李阳冰写《谦卦》中“征”“四”等字“必欲扩而大之”的有意做法,他认为“有意整齐与有意变化,皆是一方死法”。此作是王澍篆书与《石鼓文》相融合的代表之作,更是体现王澍篆书审美取向的代表风格之一。

图片
雍容饱满 婉转华贵
对于清初的书法实践者来说,篆书作为复兴的书体,古法失传,习篆者所能借鉴的范本毕竟是非常少的。受学术风气的影响,清代前期大多数习篆者纷纷把眼光投注到秦汉魏晋,而王澍的篆法也主要是对“二李”古法的继承。雍正己酉年《尚方镜》与雍正乙卯年《尚方镜》两幅作品是王澍篆书成熟时期风格的代表。虽两幅作品在内容形式上一致,但风格却有不同。这两幅作品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王澍乙卯(1735)年的《尚方镜》比己酉(1729)年的《尚方镜》在结构上更为圆润婉转,字态饱满,而后者风格更加清秀,“不”、“祥”、“未”“二”等字中的并不婉转稍显方直的线条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打破了整体圆转之势。
图片
关于篆书的“圆”,唐代的孙过庭《书谱》中就以“篆尚婉而通”称之。“婉”是婉转曲折的意思。婉转既是转折的写法,也是增加线条灵动性的方法。这两幅作品都取法于李阳冰的篆法,用笔圆转平稳,笔画稳重端庄,结体较为方正。后代书家在笔画的粗细一致上继承了这一特点,并出现了铁线篆这样的追求线条绝对均匀纯以笔力见长的书风。王澍的小篆在继承李阳冰篆法的基础上,更加追求笔画瘦劲,并且认为“瘦乃腴”。但分析其作品就会发现王澍篆书的字形结构非常的饱满丰腴,通过笔画的弯曲,纵势的拉长将整个字态撑满。
图片
王澍的另一幅作品《篆书卜卦辞》中有很多短线条,很多重复的字都被两个小短横代替,在视觉上保持了新鲜感,但其中也有重复的两个“家”字,王澍在处理这个字的时候为避免雷同,运用线条的长短以及曲折的角度不同。而且此幅作品墨色上更为匀称,结字更为婉转秀丽。《篆书卜卦辞》墨色则温润灵秀,字态圆润饱满,线条瘦劲如铁,给人以清秀劲挺之感。铁线篆因其笔笔中锋,逆入平出,回锋起止,线条婉转匀称,线条变化并不明显,因而王澍在篆书作品会在墨色上寻求节奏的变化,其在“墨须浓,笔须健”的情况下,追求健笔浓墨向枯墨渐变的层次,从而通过墨色的变化打破线条均匀单一所造成的单调。
图片
从其作品《篆书册》中可以推断出其中锋用笔,起笔墨色浓重,行笔速度较为迅捷,收笔速度又较为缓慢,因而在通篇作品中大部分的字都是起笔和收笔处墨色浓重,而行笔中则以枯笔为主,看似枯淡缥缈,实则柔韧虚灵,笔力内敛。在奠定了整幅作品枯淡虚灵的主基调之后,王澍也试图做一些改变,例如“祈”“唐”“乾”“祈”“日”“巅”等字的整体墨色浓重,在劲挺中增加了几分苍润。

图片
清劲淡雅 端庄秀丽
以“二李”为代表的篆书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以中行笔,起笔、收笔藏锋,一个字与全幅字的笔画粗细基本一致,笔画的交接处不露起笔收笔的痕迹,圆弧形笔画的倾斜度要求对称。笔法的单一也就造就了线条的匀齐而无运动感的效果,缺乏书写意味。
图片
王澍虽是较为传统以古为尚的书家,但也并不意味着他甘于守旧,不求创新变化。其篆书《凉风吹月露》这件作品能够看出王澍不安于现状。《凉风吹月露》这件作品是王澍作品中并不多见的风格,字形瘦长,笔画整体上来说上紧下松,他在落笔时小心控制,笔画中锋行笔,收笔时不拘一格,有时缓缓提笔,有时加上藏锋动作,有时笔画戛然而止,任其自然,例如“露”的两个转折弧度的收笔,笔画忽然收笔,没有任何预兆。线条圆润饱满,墨色变化自然,笔画并没有刻意的追求长短一致,这样反而更能体现出篆书的书写性,给人以清劲秀丽之感。
图片
在其他字体的题跋中,王澍常用篆书题跋,而这些题跋也更显轻松与随性。在其楷书《圣谕》题跋中“圣谕”两篆字,起笔时小心落笔,收笔时笔画缓缓提起,“圣”字下方的撇画,逆锋起笔,笔画由细到粗,更像是隶书行笔,笔画的悬针落笔。王澍篆书的控制较为精心,在这两个字中,节奏平稳,风格清爽劲健,王澍试图窥探篆书不为人所问的自由世界。
图片
通过以上分析,虽然王澍的篆书在成熟书风的形成过程中,面貌多样,但他的主体风格还是贯穿始终的。在线条上,王澍遵循他所提出的篆书三要中的“一曰圆,二曰瘦”,篆书因笔法的单一,在线条上则有更高的要求。王澍篆书作品中用笔圆润苍劲,劲健婉转,结体方整,墨色饱满腴润,风格清秀古雅。这说明王澍在书风变化直至成熟过程中,虽尝试着结体与用笔的变化,然千变万变则都不离符合自己个性的风格,始终抓住要害,即万变不离其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