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质与精神 物质是第一位的东西,精神和意识是第二位的东西 2、精神、意识和认识能力的定位 是一种最高级物质的作用 3、人的认识对外物的真相的认识程度 不可知论:认为人不能认识外物的真像 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能够认识真相 认识真相的过程是:认识是运动发展的,每一次的认识都可以反应外物的一方面或一部分真相,进而逐步达到事物的全面认识 4、认识的正确与否 人的认识会发生错误 避免发生错误的办法就是,必须有正确的方法、观点、阶级立场 方法:即是用辩证法的方法 观点:即是用唯物论的观点,而不是唯心论的想当然和神决定 立场:即是从什么人的利益出发来看事物的问题,因此不同的阶级对事物的认识不同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分类:认识分两种,一种是感性认识、一种是理性认识 作用:感性认识用来认识事物的外表形象,理性认识用来了解事物的本质,能使我们预见将来、指导行动、不至于走错路 相互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矛盾反映着事物本身的矛盾;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有如父子,要很多感性认识积累起来,通过分析比较概括总结,区分出哪些关系是一定不移的是反复出现的,哪些是偶然出现的,才有可能达到理性认识,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上容易造成的错误 偏袒感性认识的,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才能真正的认识事物的,叫做经验派哲学,只相信感性而不注意理性知识的,就会陷入目光短浅,遇事没有先见之明 偏袒理性认识,认为理性才是正确认识的来源,叫做理性派哲学,理性容易发展成教条主义。只相信理性注意而不注意客观实际的,容易犯做事呆板,不能真正解决和解释实际问题。 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来看的思想方法,叫做形而上学的方法。它把不同事物看成相互孤立的,绝对分离的东西,而不注意其中的联系。 7、认识上正确的做法 把已经确定的规律知识作为一般的指导,在这一指导下,对那些特殊情况下需要下一番独立研究的功夫,把发生的新的特殊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找出一些特殊的规律,才能了解我们具体的工作性质,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即,教员说得有的放矢 8、认识与实践 对事物的认识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从旁观的地位去认识,另一种是从实际行动中去认识,即从实践中去认识。实践行动分两种,一种是改变自然、一种是改变社会。在实践中才能不断获得新的感性认识和正确的理性认识。正确的认识事物和指导工作的方法,是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向广大的一线的人员,了解实际情况。 9、真理论 分类:分为主观真理派和客观真理派 主观真理派观点:主张人们的认识没有客观的真假标准,各人的主观就是道理真假的标准。只要主观上认为是真的认识,各人认为是正确的,那就算是真理。著名格言,人就是万物的标准 对主观真理派的评价:没有是非标准和客观标准,和稀泥,老好人,实际上会帮助错误的,抹杀正确的 客观真理派观点:承认认识的真假要以客观事物做标准,这是唯物论的观点 10、客观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相对性:认识在一定情形下才是真的,如果情形改变,如时间、地点、事物发生的背景、立场改变,那么结论是要改变的 绝对性:不是指那绝对不变的认识,而是指一切经过证明的,符合于客观实际情形的,正确的事物规律认识。真理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改变,这是极端的客观真理绝对性,不是真理绝对性的意思。 两者的关系:真理既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就有了客观性,也就有了一定的绝对性,同时真理的认识又不是一次完结的,它是随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不断的展开新的方面,要有所发展和补充的,所以又有相对性。绝对真理是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我们每一次认识都有相对性,同时又更接近完全的绝对真理,这就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 |
|
来自: 新用户4927206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