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帝内经 开篇

 天人合一1007 2022-06-19 发布于北京

2022年6月19日 星期日 父亲节

壬寅虎年 丙午月 癸卯日 五月廿一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其内容又不仅限于医学,而与古代的哲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是一部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

古代并不把医学看成是孤立的为医学专家垄断的专门学问,而是放在天地自然和社会文化的大视野来思考。“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著述于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年代,从《内经》文本看,黄老道家,《周易》与《内经》关系最紧密。如老子的无为思想,庄子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人格,在价值观上,《内经》与黄老道家是一致的。这也是《内经》托名黄帝的内在根源。

《周易》的“象数”思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方法。藏象学说、十二经脉理论与《周易》有着渊源关系。《周易》对阴阳的太少划分、八卦的三爻论及天地人三才论,成为医学三阴三阳、十二经脉理论的依据。儒家的中庸、中和,“有诸内必形诸外”以及重“本”的观念等也都是《内经》医学的重要观念。

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富有伟大智慧的民族。我们祖先所创造的文化是富有相当智慧的文化。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现代的中国人已经不太理解我们传统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影响理解古人的作品,阻碍与先人的心灵沟通。

学习古文化经典,要排除现代思维定势的干扰,进入古人的思维之中,才可能理解经典的本来意蕴。

天人合一的天人相应观。天人间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内经》持天人相应的观点。天人相应的基本内涵是人由天地之气所化生,人的生命活动取决于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人也应该主动地去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

顺应天地自然对养生和治病有着特别重要意义。天地万物由一气所化。中国古人认为气是宇宙和生命的本源,人与天地万物都由气所化生。

天与人之间之所以存在着相应的关系,源于天人一气。气是沟通天人万物的中介。气是人与万物生死存亡的根,是生命的本质。在气论自然观的宇宙图景中,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生命体,是由气所推动的大化流行过程。就人来说,生命取决于气,宝气、养气、调气是养生和治病的根本要求。

阴阳五行是中医学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古人认为作为天地万物本源的气或称元气,具有运动化生的本性。气的运动展开为阴阳五行,阴阳五行之气是世界的基本结构。整个世界就是以气为内在本质,以阴阳五行为外在形态表现的动态统一系统。

万事万物通过阴阳五行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形神统一,重神轻形,是中医区别于西医的基本特征。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由气所化生,具体说来,是由在天之气(阳气),和在地之形(阴气)合和而成,形神合一。

神是气之功能的极致表现,神本质上也是气。人的生命活动虽然要以形体为依托,但终究以气为本质,气在生命存,气去生命亡。所以中医在生命观上重气轻形。最佳的生理状态应该是形气相得,在病理状态下则是气胜形则生,形胜气则死。阴阳和平是中医学最高的价值追求。追求宇宙万物的和谐是中华民族的永恒价值观。

《内经》认为阴平阳秘是生命存在的前提。在养生上,调和阴阳,达到和同筋脉,气血皆从,内外调和是养生的最终目标。

人之所以生病,根本原因就是气血阴阳的逆乱失调,所以中医的具体治疗原则虽有很多,但都以平调阴阳气血为最后目的。

取象运数比类是中医思维的基本方法。这一思维方法始于上古,形成于《周易》。在中医学和其他传统学科中得到应用和发展。象是物象,事物显现于外的形象,观是对物象的观摩、研究。

古人认为万物皆由阴阳五行之气所化生,相同的气生之物具有相同或类似的作用功能和形象,彼此之间具有特别的亲和力,所谓“同气相求”、“同类相动”。古人就是以此为根归类划分事物,作为认知基础的。《内经》根据五行把万物归为五大类。运数就是运用天地之数作为认知世界的纲领。

《内经)所重视的是一至九这九个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而终于九焉。”运数思维使《内经》能够运用一个简单的框架来认知复杂的世界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取象思维使《内经》根据同象归并的原则类分事物,并认知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取象运数思维是《内经》建立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思维方法,也是其后中医学家运用中医理论认识疾病、认识药物的基本思维模式。

从唐代的王冰开始到明代的张景岳都把养生内容列为《内经》医学理论之首,是十分有见地的。

在中国古代先哲看来,只有对天地宇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养成高尚的道德人格,建立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才是保持身体健康,免除疾病缠绕的关键所在,才是“跻斯民于仁寿”的恒久之道。至于得病之后的治疗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老子》曾说:“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内经》倡导“治未病”的积极养生思想。认为“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文自皇帝内经上素问,图片原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