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风不发作的时候,疏肝调气有什么用?这个科普说明白了,快收藏

 文炳春秋 2022-06-19 发布于浙江

痛风,中西医都不约而同地进行分期治疗,这是有道理的。痛风根据临床症状和疾病表现,可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急性期、缓解期、慢性期等。

因为痛风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痛不可耐,痛不可忍,所以为了快速缓解症状,患者会尽快到医院。

但是,但是一旦痛风急性期症状消失,进入缓解期(两次痛风急性发作之间的一段时期)后,虽然体内尿酸高,大部分人没有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关节疼痛症状,完全在可忍受范围之内,所以间歇期患者不少的会忘掉自己还是一个痛风病人,生活又回归以前的海吃海喝的日子,这种行为会让痛风反复发作。

而且,痛风发作的次数还会因为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不管是急性期还是处于间歇期,几乎每个患者都存在尽快消除病症的焦虑,以及担忧痛风再次发作的恐惧,不同程度存在情志不畅的状况,这种心态也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痛风缓解期,治疗要注重内调脏腑治其本,疏调气机法就很有必要

痛风急性期,尽管体内湿热浊瘀痹阻,但如果没有饮食不节、喝酒、感受风寒湿热诸邪的侵袭,一般也不会发作。痛风一旦急性发作,则尽快缓解关节的红肿热痛恢复关节功能是首要目标。

但在痛风缓解期,多数中医会更加注重内调脏腑治其本的基本治则,辅之以清热利湿化痰祛瘀的方法。

比如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就非常重视痛风的内伤致痹,不少章节都表述了痛风者存在内脏气机不调,气血亏虚,寒湿痰浊等导致疾病。

从西医的角度看,痛风是尿酸盐在体内关节间、组织内堆积所致。而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是湿热痰瘀等浊毒致病,所以把痹症中的痛风称之为“浊瘀痹”,以区别于痹症中的其他疾病。朱良春认为人体因为正气亏虚,所以不能清泄阻滞在血脉中的痰湿,反而让停滞的痰湿与运行比较慢的血相交成血瘀,形成浊瘀,滞留于在关节经脉,出现关节红肿热痛。浊瘀痹阻关节日久,则容易溃破或渗溢出脂膏,形成痛风石。浊瘀在体内郁久化热,不能及时清泄,聚集成毒,损害脾肾脏器,这就是痛风发病的机理。所以朱良春认为追鱼内阻导致关节病变,与其他传统痹症认为的风邪致病大有不同。

应用人体疏调气机理论,结合朱良春大师的浊瘀理论,所以主流中医认为调理痛风缓解期,可以以疏肝为核心,应用肝主疏泄、肝主藏血、在体合筋、为筋之宗的理论,从而达到上通下达,化解关节内的瘀滞;以脾肾为两翼,健脾化湿,祛除体内湿浊,恢复脾胃运化功能,使人体津液输布得以正常;补肾固本,扶正则可祛邪,强筋健骨,达到无需中药或西药的外力干预方式预防痛风发作。

治疗方剂,可用疏肝健脾益肾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