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想天开》我说周易(上辑) 第6篇 五行说

 悟无误 2022-06-19 发布于湖南

世界从何而来?万物因何而变?这是人类走出大自然之后的必然追问。公元前七世纪到前五世纪,东西方开启了这一问题的哲学思考。

  

古希腊卫城-厄瑞克忒翁神庙

  

古希腊卫城-厄瑞克忒翁神庙

  

泰勒斯

  

阿那克西曼德

  

赫拉克利特

  

恩培多克勒

图1-2古希腊卫城-厄瑞克忒翁神庙  图3-6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

古希腊,恩培多克勒在先哲的基础上集大成,提出了水、气、火、土的“四元素说”。亚里士多德把它发展为一个体系,支持了地心说。四元素说试图解释万物由何构成。显然,这条路行不通。

四元素说

  

四元素说

  

四元素解析

  图7-9四元素说/四元素解析

中国同期,是“五行说”。五行,始见于《尚书》甘誓篇,再见于洪范篇。《帛书周易》记载,孔子读《易》讲“五行”时说:地之道,不可能用水火金木土来概括。[1]《易经》有数篇文辞需用五行说才能圆满解读。[2]

万里长城

  

五元素

  

五行关系

  

五行关系

  图10万里长城  图11-13五元素/五行关系

五行,是具象化的哲学概念,指具有水火金木土基本特性的五个元素。中国的五行,不是解析物质起源,而是解读物质运动。这是它与“四元素说”的最大差别。

五行的基本特性,《洪范》说得明白: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生长,金曰变革,土曰稼穑。[3]在此基础上形成“五行生克”体系。

一是相生关系。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借助具象很好理解:水泽润而生养树木;木材燃烧而生成火焰;火焚烧而产生尘土;土石纳聚而蕴生金属;金属销熔而生成液体。

二是相克关系。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借助具象也好理解:水浇淋而可熄灭火焰;火煅烧而可熔变金属;金属刚硬而可砍伐树木;树木扎根而可牢固泥土;土石垒筑而可阻止流水。

三是乘侮关系。相生相克是正常适度的物际关系,超过“度”,就会出现一方被欺凌的反常现象。过度称“相乘”,反克称“相侮”。乘侮的原因有两个:或被欺者自身不足,或乘侮者高亢有余。杀鸡用牛刀,是过度。浇水造成盆花淹死,是过度。铁斧砍硬木被卷刃,是对手高亢的反克。铜刀砍普通木被损坏,是自身不足的反克。

大自然万物的运行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五行说,不过是构建物质运动的解读模式,用来揭示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五行说是哲学模式。哲学只是指导,不能取代学科理念。至《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已成为中医的核心理论。其五常政大论篇,对五行运化的盛衰损益作了阐说。[4]中医用五行说有过度的问题:哲学理念不能替代学科理论。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古本

  图14-15《黄帝内经》

【附】本系列蓝本

《我说周易》

  

【注释】

[1]《帛易・要》:“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

[2]《易经》坤篇: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升篇:南征,吉。

[3]《洪范》:“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4]《黄帝内经・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