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系统 脾位于中焦。中医的脾指的是整个消化吸收系统,包括脾、胃,以及小肠的部分功能以及内分泌系统。人体的消化吸收运化,主要依赖于脾和胃的生理功能,所以《素问》说:“脾胃者,仓庶之官,五味出焉。” ![]() ![]() ![]() 一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的消化和吸收。饮食入胃后,经过初步的消化,向下输送到小肠进一步消化,脾吸收其中的精微,然后转输至心肺,化生气血布散于周身。 脾气健运,则水谷精微能够充分吸收,化生精、气、血、津液等,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 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气血生化不足,出现腹胀、便塘、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等病变。所以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液: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脾主运化,水液能将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津液上输于肺,又能将代谢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 ![]() ![]() ![]() ![]() ![]() 脾失健运,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聚湿、生痰,甚则引起水肿。 ![]() ![]() ![]() ![]() ![]() ![]() ![]() ![]() ![]() 2.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即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主要机理,实际上是脾气的固摄作用。脾气充足,血液就能循其常道而行。如脾气虚弱,不能控制血液在脉中流行,则可导致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病证,也称作“脾不统血”。 ![]() ![]() ![]() ![]() ![]()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脾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包括升清和升举两方面。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说“脾以升为健”。若脾气不能升清,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症。若脾气(中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病证。 ![]() ![]() ![]() 2.脾喜燥恶湿 脾脏喜干燥清爽,“脾喜燥恶湿”。 ![]() ![]() ![]() 三 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脾在体合肉,主四肢 (1)脾在体合肉:脾的运化功能障碍,致肌肉消瘦,软弱无力,甚至萎弱不用。 ![]() (2)脾主四肢:脾气健运,四肢的营养充足,则活动轻劲有力;若脾失健运,四肢营养不足则可见倦怠无力。 ![]() ![]() ![]() ![]() 2.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1)脾在窍为口:脾开窍于口,系指饮食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 ![]() (2)脾其华在唇:口唇的色泽是否红润,也是脾胃运化功能的反映。 3.脾在志为思 脾在志为思,思虑过度会妨碍脾气的运化功能,出现不思饮食、皖腹胀闷、头目眩晕等症。 ![]() ![]() ![]() ![]() ![]() ![]() ![]() ![]() ![]() ![]() |
|
来自: 幽默的数据线 > 《中医基础理论(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