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脾

 灵兰小草 2023-03-07 发布于山西

讲师:徐雅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

一、脾的存在部位与形态

Ø 部位: 中焦(在横膈之下的腹腔内)。

Ø 形态: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中医的脾当包括胰腺在内。

脾为“阴中之至阴”,五行当中属土,与六腑当中的胃互为表里。

  

《医贯·内经十二官》:“其左有脾,与胃同膜而附其上,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闻声则动,动则磨胃,食乃消化。”

二、脾的生理功能

(一)主运化

运,是指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主运化,即消化吸收饮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1. 运化水谷

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布散作用。

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

《素问·经脉别论》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生理状态下,脾的运化功能全靠脾的阳气,脾气强健,饮食物消化吸收功能正常,水谷精微才能得到顺利的输布。

病理状态下,脾气虚损,脾失健运,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倦怠、消瘦等。

治疗上,采用健脾益气的方法,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剂。

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在养生和临床方面有着重要的

生理意义

Ø 养生方面,做到饮食有节,顾护胃气。

Ø 病理上,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不足,导致正气虚损,导致疾病发生。

Ø 疾病预后判断上,“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Ø 治疗上慎用苦寒燥烈之品,以防损伤脾胃之气。

Ø 病人的护理上,注意嘱其忌口,时时顾护胃气。减轻脾胃的负担,待其功能恢复。

2. 运化水液

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摄入到体内的水液,需经过脾的运化,输布,气化成津液,通过心肺到达周身组织器官,发挥濡养滋润作用。

二是代谢后的水液及某些废物,经脾的转输至肺、肾,经气化,化为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生理病理变化: 脾气充足则运化水液功能正常,防止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

  

脾主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之间的关系

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之间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生理上互相联系,病理上互相影响。

临床上治疗脾虚泄泻,常加用一些健脾利湿的药物,如茯苓、薏苡仁、白术等,以期收到更好的疗效。

门诊病案

张某,女,34岁,已婚。平素经常头晕,倦怠乏力。近几日由于单位事情较多加班,自感头晕加重,尤其是站立过久或变换体位时更甚,测血压85/55mmHg。

患者饮食量少,口淡乏味,经常腹胀,平素大便不成形,容易腹泻,查体: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缓弱。


  

脾主升的理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医治疗内脏下垂证时,辨证为“中气下陷证”,常采用“补益中气升提”方药治疗,代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

门诊病案:

患者男9岁,反复发作皮下出血,出血颜色淡暗,并伴有全身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身体消瘦,查体:舌质淡苔白,脉缓弱。

(三)主统血

脾气统摄血液在经脉内运行,防止溢出脉外。

血液运行除需心气的推动以外,还需要脾气的固摄。

脾统血的功能为血液的运行提供了约束力和控制力,使血液循经循行,而不外溢。

《难经·四十二难》:”脾裹血“。

《金匮要略注·卷十二》:“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之统摄”

生理上,脾气强健,统血功能正常,血液得以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脉外。

病理上,脾气虚损,统血无权,中医称之为“脾不统血”,可见如便血、尿血、崩漏,肌肤发斑等。

脾不统血造成的出血证的特点:人体下半部、出血颜色淡,伴倦怠乏力、面色无华等脾虚表现。

治疗上,采用补脾摄血的方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