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栀子功效与作用

 鍾灵毓秀 2022-06-20 发布于江西

百草中医

图片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别名:黄栀子、山栀、栀子仁、山枝子、大红栀、黄鸡子、越桃、木丹、支子、枝子、山栀子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体质:湿热体质

古籍:栀子古籍记载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用法用量:6~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栀子主治

主治热病高烧、心烦不眠、目赤、黄疸、实火牙疼、口舌生疮、尿血、眼结膜炎、热毒疮疡等症;也可以外用于扭伤肿痛。用于热病心烦、火毒炽盛、髙热神昏、口疮口臭、湿热黄疸、小便短赤、热淋、血淋、血热出血、痈肿疮毒、跌打损伤等。急性传染性肝炎、烧伤感染及多种火热证、扭挫伤痛、冠心病等常配伍用之。

栀子现代药理研究

1.栀子对消化系统的影响。(1)保肝作用。(2)利胆作用。(3)对胃液分泌和胃肠蠕动有影响。

2.栀子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3.栀子对心血管系统有作用。有降低血压、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扩张血管的作用。

4.栀子有抗炎作用,并对软组织损伤有一定治疗作用。

5.栀子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6.栀子有凝血作用。其炒焦品、烘品水煎液可明显缩短小鼠凝血时间。

7.栀子有致泻作用。

展开

栀子成分

含异栀子苷、去羟栀子苷、栀子酮苷、山栀子苷、京尼平苷酸及黄酮类栀子素、三萜类化合物藏红花素和藏红花酸、熊果酸等。现代药理研究,对结扎总胆管动物的GOT升高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还有利胆作用,使胆汁分泌量增加,有利胰及降胰酶作用、降压作用、镇静作用、抑菌作用。

栀子用法用量

日常用量:4~9g,水煎服即可。也可以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1、代茶饮 栀子泡水饮用,有很好的清热解毒功效,还能预防上火。2、煮粥 栀子3g,大米30g,砂糖适量。栀子洗净,研为细末;大米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粥。用煎栀子水煮粥或将栀子研末与粥同煮,有很好的清肝泻热之功效。3、煮汤 栀子100g,猪瘦肉80g,榨菜丝20g,葱花、姜丝各适量。将猪瘦肉切丝。锅中加水,烧开后投入栀子、猪瘦肉、榨菜丝,煮至猪瘦肉漂起,撇去浮沫,加葱花、姜丝调味即可。

栀子禁忌

脾虚便溏者忌服。吐血者忌服。

①超量使用可致头昏、心悸、腹痛、恶心、呕吐、小便量多,全身乏力、出冷汗、头晕目眩不能站立,继则昏迷。

②脾胃虚寒或便溏食少者忌用。病邪在表及虚火上升所致的咽痛、头痛者忌用。孕妇慎用。

展开

栀子日常食用方法

泻火清肝,凉血降压——扼子茶

绿茶、栀子各30克。加水适量(800~1000毫升),煎浓汁1碗(400~500毫升)。每日1剂,分上、下午2次温服。适用于高血压头痛、头晕等。

清热解烦,止吐——栀子豉汤

豆豉10克,栀子10克。锅内加水750毫升,先煮栀子,得500毫升药液,再入豆豉,煮取300毫升,去渣,备用。本品可止吐,对食道炎、胃炎有一定的效果。一日两次,每次一剂,先温服一次,待吐止后再服。

清热泻脾,除烦润燥——灯心草栀子粥

粳米30克,灯心草6克,栀子3克,熟石青粉(食用)10克。先煎煮石青、山栀子、灯心草,久煎取汁去渣,加入粳米共煮成粥。

舒肝理气,清热泻火——香附栀子粥

香附6克,梔子10克,粳米100克。先把香附、栀子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用药汁与粳米一起煮粥。

清热凉血,除烦止渴——栀子仁枸杞粥

栀子仁10克,鲜藕6克,白茅根30克,枸杞子40克,粳米130克。将栀子仁、藕节、白茅根、枸杞子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加水煮煎药汁。粳米下锅,下入药汁、清水,烧沸,小火煮烂成稀粥,可加蜂蜜适量调味即可。

清热泻火——栀子仁粥

粳米100克,栀子仁5克。将栀子仁碾成细末,用粳米煮稀粥,待粥将成时,调入栀子仁末稍煮即成。本品不宜久服多食。平素大便泄泻者忌用。

栀子仁粥

材料:栀子仁3g,大米50g,白糖适量。

做法:同煮为粥熟,加白糖调味即可。每日1剂,连服3~5天。

功效: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

适应证:可用于急性乳腺炎、急性扁桃体炎、疔疮痈毒、肺热咳血、尿路感染、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症。

展开

栀子药用部位

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焦栀子为其炮制加工品。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常绿灌木,高达2米。茎多分枝。叶对生或三叶轮生,披针形,草质,光亮。夏季开花,花单生于叶腋或枝端,花冠开放后呈高脚碟状,白色,肉质,芳香。蒴果椭圆形,黄色或橘红色,顶端有绿色的宿存花萼。秋、冬采果及根,晒干。我国南方各省均有分布。生于向阳山坡灌丛中。

栀子选购保存

以皮薄,饱满、色红黄者为佳。置于通风干燥处,防潮,放霉蛀。炮制品贮于干燥容器中。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医讲阴阳,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有阴就有阳;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一物降一物,没有一种物质是单独存在的、没有制约的!维持整个宇宙的平衡运转,各个维次空间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非常严密的制衡系统!所以每种疾病,也必然会有一种降服它的方法,只是我们暂时没有找到而已。


点击关注:百草偏方大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