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礼义之邦”。“礼义”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具有丰厚内涵和浓厚底蕴的基本要素,也是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特质和文化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礼”、“义”居其二。《管子》谓国之“四维”:“礼、义、廉、耻”,“礼”、“义”居其首。宋代起倡导“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礼”、“义”为其重要组成。 “礼”、“义”思想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念。《礼记》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左传》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礼”是一种行为上的规则、规矩、制度、规范。荀子说:“先王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礼制的出现,使得中华社会有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使人们懂得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从而安分守己,严以律己,不敢僭越。 “义”是道德的基础,做人的原则,行为上的合理性、正当性。《礼记·中庸》云:“义者,宜也。”《释名》云:“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义”的核心就是“合宜”,即思想、道德、品行符合正义、道义的准则,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礼义”连属作为一个词组,代表着中华民族崇礼重义的民族性格和人文情怀。 《左传》云:“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诗》序云:“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太史公自序》云:“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礼义是人道德水平、修养境界、气度胸怀的根本特征。《礼记·冠义》云:“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 东汉名将关公是中华传统礼义文化的代表和典范。建安五年,曹操东征,擒获刘备的二位夫人,关公为了保护她们,亲自护车而行,一起进入曹营。曹操耍弄奸计,在馆驿安歇时,故意只拨给他们一户室,“欲乱其上下,内外之礼,设心亦甚恶矣。” 而关公处变不惊,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曹操见关公如此,愈加敬服。关公严格恪守君臣之礼,叔嫂之礼,男女之礼,秉烛夜读《春秋》的场景,为世人树立了清白的君子形象,赢得了世人对关公的敬佩和拥戴。从此关公夜读春秋的典故,就有了新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礼义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后人为昭彰关公忠义参天、知书识礼的优秀人格品质,特在关公夜读春秋的许昌建庙以祀之,庙内兴建一楼,名曰“春秋楼”,俗称“秉烛达旦处”,为许昌十景之一。清代许州知州甄汝舟为春秋楼赋诗一首:“秉烛中宵暂避嫌,宅分两院亦从权。依曹不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颍川。” 礼义精神不仅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传统价值观念,也是一种高度自觉自律、慎独修身的处世态度。 明朝太仓人陆公容,容貌俊美。天顺三年往南京应试。经过一家旅馆,旅馆主人的女儿看上了他,出言挑逗,还约他后半夜相会。陆公容直接拒绝了她,为免女子纠缠,便效仿关公秉烛夜读,自夜达旦。女子见状,无奈离去。 次日清早,陆公容便借故匆匆离开。临走时留诗一首:“风清月白夜窗虚,有女来窥笑读书;欲把琴心通一语,十年前已薄相如。” 是年秋天,陆公考中举人。在此之前,陆公容之父梦见神人送来旗匾鼓吹,匾上题有:“月白风清”四字;其父以为是自己将要去世之兆,写了一封遗书给陆公容。陆公容二十四岁时,考取进士,并做官到参政之职。 礼义精神是中华传统的道德精髓,植根在中华儿女的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华人社会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虽然随着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礼义精神的行为特征有了诸多变化和调整,但其鲜明的文化内核依旧坚固稳定,历久弥新,散发出永不褪色的文化价值。 本文刊载于《香港商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