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辐射、量子论初步、原子能级。三块硬核知识,随便一块都是硬骨头。对没有热学、量子论初步、原子物理知识的学生来说,本节内容就是硬灌的天书。想要讲好,需要好好学习物理学史、科技史。 编写说明: “本章是必修模块的最后一章,在力学和电学的基础上,落实课程标准“电磁场与电磁波初步”的要求,内容跨度大,但线索清晰. 从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讲到电磁感应,再到电磁场、电磁波,然后从任何物体都辐射电磁波,讲到黑体辐射,进而引出能量量子化。” 线索清晰? 计划让学生先通读全文,问问思路清晰不?能从文本中获得哪些有用信息?能否找出这些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 理科内容,一整节没有逻辑关系的知识点,学生就听成了天书。 一.热辐射 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所以叫作热辐射。 开宗明义,醍醐灌顶,直接告你啥是热辐射,而且是所有物体,任何温度,只不过辐射的“参量”与物体的温度有关。通过上节内容,需要知道这种辐射实质是电磁波。冶金工业发展带动的理论研究。 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情况随物体的温度而有所不同。在知道了什么是热辐射后,简要给出了热辐射的规律。波长、频率仅凭上节的内容要做到理解我感觉基本做不到。 转一下折:除了热辐射外,物体表面还会吸收和反射外界射来的电磁波。常温下我们看到的不发光物体的颜色就是反射光所致。热辐射是辐射电磁波,是内在的,是发自肺腑的。反射和吸收得也是电磁波,是针对外来的。反射和辐射不是一个东东,都是电磁波,来源不一样。 黑体:比黑还黑,黑至无形。黑还能看见,黑体是看不见看的。黑是借用了其只吸收不反射的特点。看见的黑色实际是反射的光线少。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体就叫作黑体。全吸收了,不反射了,看不见了。不反射,但不停止辐射,热辐射是一种本能。 因为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它的温度有关,所以,在研究热辐射的规律时,人们特别注意对黑体辐射的研究。 普通物体辐射加反射,都是一堆电磁波,是反射的呢?还是辐射的呢?不好区分。黑体黑的特别,只辐射不反射,而且这种辐射强度随波长分布只与温度有关。干嘛呢?这是?玩个黑体,测测电磁波,就可知道物体温度。传感器测温的逻辑。测温是干嘛?冶金工业对温度要求高呀,传统温度计玩不转了。 物体中存在着不停运动的带电微粒,带电微粒的振动会产生变化的电磁场,从而产生电磁辐射。 解释为啥辐射和温度扯上关系了。振动学生还没学,无规则热运动与温度有关也没学,这一下真不好解释了,一堆为什么就来了。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带电粒子蹦跶的越快,电磁波频率越高。 问题就来了,这种经典的想法在黑体辐射这碰壁了。大神普朗克登场。 二.能量子 瑞利金斯也不提了,直接普朗克上台。中间曲折,实验图象,理论图象的差别统统一笔带过,一大块脑部的空白。 大神是怎么玩得?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进行了多种尝试,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他不得不承认:微观世界的某些规律在我们宏观世界看来可能非常奇怪。激烈的思想斗争,斗争啥呢?斗争的是黑体辐射公式的解释权。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公式跟实验符合的很好,但无法用经典的电磁波理论解释。公式是为了拟合实验数据从数学上来得(学不好数学真的玩不转物理),数学的公式需要进行一个物理上的解释,但经典理论太离谱,而普朗克恰恰是在经典理论的滋养下成长的。让他“背叛”自己一直信仰的理论,他思想上能不激烈吗? 没有办法,为了使理论能解释实验数据,只能给理论赋予新的含义。 能量子,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值 ε 的整数倍。为啥这就和经典不一样了呢?经典是怎回事?没学振动、波动怎理解? 糊弄一下,经典是连续的。现代是离散的、量子化的。 量子化通俗解释一下,力学中学过的动能就是连续的。可这个辐射能是不连续的,只能是某个最小值的整数倍。和带电粒子的带电量类似。 量子化,人的个数就是量子化的,婴儿、老爷爷都是一个个的人,不因体重、身高搞歧视。楼梯台阶也是量子化的,宏观的连续只是“间隔”太小的一种错觉。一个斜面,人若小到原子量级,那就是崎岖不平的“台阶”,宏观世界的“知觉”弱,弱到无法感觉、测量出那个最小“单元”,就认为是连续了。 三.能级 这跨度,拉大胯的节奏。学生要不晕只能说明老师真的高明。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量子理论开枝散叶的高光时刻。 光子、能级,只要有问题,就往量子化上靠。靠着量子化这颗刚成长的参天小树快速成长。 原子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直接告你事实。所以原子的发射光谱是分立谱。进一步继续往懵了讲,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不一样,是量子理论在支配着。现代社会,量子理论功不可没! |
|
来自: 新用户65120Joi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