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工作的重复性不小,但不愿意改日期应付了事,所以还是认真梳理了一下,看看有无改进的可能。 头上的帽子较多,工作繁杂,一块梳理吧。 主要工作还是两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和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副要工作有两项:物理学科的大教研工作、教科处的教师培训工作。两主两副算是比较平衡吧,打破平衡时迫切期望有孙猴的毫毛,能变出几个脑来运转。学期初因忙得转不过头来,特意将高二年级物理组组长让贤于常老师,在此特别感谢认真勤快的常老师。 工作忙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会多、写得材料多。估计好多同行有同感,加入的有全国各地物理教师的微信群里,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现在再看,好多会不开会有啥后果,推演了一下,好像也不会有啥不良后果;那么多材料不写又怎样呢?好像也不影响教学。唯一的后果好像就是占用了好多用于学习、交流的时间。算是被无形的刀在脖子上拉扯了若干次,虽不致命,但有窒息感。 老师的教学工作,我的理解是两部分,自己的学,属于输入环节;教学生,属于输出环节。学的方面主要有是研究新教材和课标。名家、大师的公众号也是自己受益匪浅。本学期新教材讲授的内容为静电场、恒定电流、静磁场部分,电磁感应捎带了一点。 新教材对于理科来说,概念、规律都是铁板钉钉不会变了,但呈现的方式变了,力学趋向合并,电磁学偏向分散。静电场硬生生分为了两部分,恒定电流也如此,电磁感应、静磁场被严重撕裂,读教材时很不适应,觉得很不适合理科生学习,缺乏系统性。研读课标后才发现,必修部分是文理科学生并学的,分开是为了分散难度,才理解了为何这样来编写。编者可能未想到,实施教学时文理早已分科。如此做来其实有点多余,文科生几乎不学,理科生反而凌乱。私自猜想,教材编写者可能不了解实际教学中是如何实施教学的。但愿自己是小人之心。 课标读过,但研是真心研不动,好多实施建议都无法付诸实践,可能仅是一种建议吧,希望对课标的理解能像解物理题一样清晰,知道题干说什么,知道问什么问题。 讲课中力求溯源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论的内容补充较多,物理、数学融合风较重,一部分数学理解差的同学可能难以接受。 辅导自认为做得最差,主动找同学解决问题的时候较少。一是时间紧迫,二是觉得自然想学,应该会主动开口问,既然不问,说明自己有能力解决。对主动问问题的同学,还是不拒绝的。对于学习,听老师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自己的钻研。只听不钻难成大气。 班主任工作,守字当头,辅以谈话沟通。自我感觉,杂事太多,家校群中好多与学习、成长无关的杂事占用了不少手机内存和脑内存,时间更不用说。是否那么有真用?不得而知,通过360度无死角、无空挡的守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感觉真的很难。学习本是自己的事,一守,好似地主老财盯着长工干活,为谁辛苦为谁学也分不清楚了,被动学习是最耗神的脑力苦役。 命题工作参与了四次,高一一次,高二三次。难度系数居低不上,前面有一篇文字解读过几个试题,命题男难命题! 组织过四次全校物理组的大教研,学习是现代人的终生事,想要快速成长,资源很多,但要学会筛选。辅助组织过全校培训若干次,多属于跑腿工作。 最有意义的事是今年开学初开始的公众号写作,流水账形式,写开后发现可以使人上瘾,心里想想和巧键盘写写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一共误过6次,好像是,哄小孩入睡把自己哄着过两次。 大总结到此结束! 公历新年时曾有过一个小心愿,努力争取晚12点之前入睡,一周下来,竟然没有一天如愿,工作事、家庭事、学习事,事事不能误。晚睡倒也罢了,午睡竟然也成奢望,周四、五时竟然修炼到了5分钟一觉的习惯。 写字学习继续,职业学生真好! 不敢再写了,没时间发了,尽管还有好多想写的。 |
|
来自: 新用户65120Joi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