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有的科目已开了,可看到有的学生还是没开,还不在状态,典型的被迫学习,为他人学习状态。这也就使自己多了一个思考的口子,一轮复习已开了,但要能想清楚利害关系,就应该知道,这是高中生涯最后一次提升成绩的机会了,一轮要还不扎实,二轮就彻底放空了。过去的已然过去,留恋、懊悔、自豪,不管是何种状态,已经彻底翻篇了,绝没有重新来过的可能。 我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我自己也奇怪,竟然是教育工作者为啥要学心理学?想了一下为啥这些想(梦到做梦的感觉),最后确信竟然是“物理心理学”的缘故。对物理心理学,这段时间思考的是物理中的因果律,物理学中人为创造了好多概念、规律,干什么呢?用于解释自然,改造自然。之所以搞研究,就是因为所有看上去有意无意的表象这个果,总有内在的原因。复杂点的是多因一果的多变量函数关系,简单点的是几因一果,一因一果这种单变量函数关系的例子太少了。 学生不在状态的表现,原因分析下来,不外乎也就这么几条“心力论”:无心无力(鄙视链最低端);有心无力;无心有力。调整的最终状态是有心有力,齐心协力。 现在的不在状态者,据观察来看,都属于无心有力派。有能力,没状态。只要操心,即使现在的弱科,按照要求按部就班来,总能学懂。可怕的就是没心没肺,油盐不进,觉得自己行,现在用功尚早,等吉日良辰到了再开干。无知自大最可怕,觉得想看时一看就能懂了,可真到了想看时,落了十万八千里了,高考竞争是比较级,不是绝对级。这种无心派,实质是无知派,对高考的竞技规则也不懂就自大。 还有一种无心派,区别于上一种,属于丧失的好奇心、探索心的少年假老成派。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应该是所有生物的天性,因为有好奇心,所以有内驱力。见过的猫猫狗狗,也对陌生的新鲜事物想一探究竟,直到没啥可探索的了,也就消停了。人类发展至今,源动力让我说就是好奇心。思维敏捷,心理年龄小的人,都对未知事物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上学上到失去自然、丢了天性,教育的最大的悲哀,可以不好好学习书本知识,但起码要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不管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过什么样的生活,有了好奇心、有了探索的行动,生活才能在大部分的重复中有那么一点点新意。学习的最大作用,我总感觉是让你能体会到一点点的新意,今天比昨天又多了点新的收获。不至于重复单调到无聊。一旦不学习,人的精神层面已经死亡了,只剩一个肉身,活着只是为了抵抗熵增,虽生犹死。 根治这种无心有力派,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加外压,按部就班听从统一安排行动起来,不搞特殊化,毕竟有力,在体会到一点点成就感后,在加点压力逐步体会到更多的成就感,通过一段时间的行动能让人觉得自己天天有新的收获,精神上有新想法,技能上能解锁新技能。把学习当成发展自己的一种“食物”,也就过渡到有心有力的境界了。 具体到学习书本知识上,就是通过读教材和练习一道道习题,能体会到独立解决一道道习题的成就感,读教材读出了以前没有的感觉。进而对未知的知识和未解的习题有了一探究竟的迫切心情,复习、升学、名校、事业,也就水到渠成了! |
|
来自: 新用户65120Joi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