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开会,我们教研室一位老师重感冒了,大家纷纷在讨论吃哪种中成药比较好,我没有发言。会后有个不太了解我的同事问我'于老师,你信中医吗?’ 我说'不是信不信,是热爱。’这种感情好并非因为我嫁给了中医,也并非是针灸一个月就治好了我两年的顽疾,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感情。尤其在听闻了中医的理论框架,多次亲眼见证了治病从思路分析,找到矛盾,到对矛盾下药,临床显效,不能不让人信服中医理论之自洽,逻辑之严谨。 我是典型的逻辑思维,特别讲科学,可当我面对各种疾病的中西医的疗效对比时,我发现只讲科学的西医就像平面上的蚂蚁在走迷宫,越爬范围越大,但却始终在平面上探索未知,对糖尿病、高血压、过敏性鼻炎的机制理解越来越广泛细致,比如糖尿病从神经到小肠菌群,哪哪都有变化,可治疗方案却仍然是终生服药。中医视角仿佛是看着平面蚂蚁的另一双眼睛,已知迷宫解法,知道蚂蚁们哪条路能走通,哪条路是死胡同,可以说科学研究出的疾病机制都可看做对于中医理论的分子层面(转录调控机制等)诠释而已,也许我这样说未必能获得他人的认同,除非他真的也能和我有一样的亲身经历,亲眼见证。找谭大大治糖尿病的一位所长,吃了几个月降糖豆后,就有一搭没一搭地来拿药了,脱离了天天降糖的魔咒。 中医这么好,理论自洽,疗效突出,可大家有病依然是上医院,而不是看中医。中医发展怎么就这么困难呢?谭大大一直也在思考中医如何破局,也谈到了中西核心逻辑的区别。中医是基于象思维,舌苔是象,脉象是象,诊断时望闻问切拿到的都是象,不需要仪器和生化指标(有指标也很好,指标也是象)。治疗就是改变疾病的象,从心象改变身象,比如受了风寒,吃温暖的药,生气了吃模拟开心体验的药,谭大大开发了甜蜜丸,happy茶,暖心茶,由心象而调整身象。 西医核心逻辑是科学,眼见为实,用证据说话。以高血脂为例:以前中国人炼猪油,吃肥肉,而现在菜场的肥肉2块钱一斤还没有人买,为什么?因为大家都接受了科学,研究表明当人体进食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及高胆固醇(动物脂肪),会使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过高,形成高血脂症。因此吃猪油不好。 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肉食动物都知道优先吃内脏,高胆固醇高脂肪,我们怎么会不能代谢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呢?再深想一想,问题就更多了:吃了糖则血糖必然升高,吃了猪油则血脂升高,这都是一个正常且必然的过程。如果单纯地因为血糖高则怪糖,血脂高则怪猪油,恐不讲道理,也很难治好病,因为没有找对'扳机点’。 中医面临的外环境是什么样的?人们认可的逻辑是科学,而非传统文化的象思维。遵循科学证据的西医被欢迎认可,中医大约划到'迷信,不科学’一栏,只在死马当活马医时能想到她,悲哀。 其实听谭大大讲中医如何治病,真会觉得像演算数学题,逻辑超清晰。也就是说具备象思维的人又具备逻辑思维时,是真的可以把中医讲清楚,只是这样的人可能很稀少,因为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就信奉了逻辑思维,排斥了象思维,那如果一个逻辑思维很厉害的人又真正理解象思维,是不是也很'如虎添翼’?我还没碰见过,但我想他一定也很厉害,科学方法他都懂,象的方法他也都懂。 记得谭大大曾经画过一个图:方形代表科学思维,圆形代表象思维,外圈表示先天思维(幼年习得),内圈代表后天思维(长大后习得),得到了四种可能性。
我想,大多数人应该是方方,因为我们从小学的就是科学,长大后理解世界的标准是:科学的就是好的;我接触的圆圆这一类人不多,可能印象中比较迷信的老爷爷老奶奶吧;谭大大是外圆而内方,从小坚定不移的建立了象思维,长大过程中又能很好地理解科学,所以听他讲中医,就像听一道数学题;最后一类内圆外方的人,我还没碰到,要是勉强找一找,那我们这些西式教育出来的,有幸摸到了传统文化一点皮毛者将将算是吧,但我又想,应该会有西式教育出来的水平极高且集大成者,一旦接触了传统文化并以极高水平理解,那就会真的很厉害了,科学的方法他都会,象的方法他也都会,千万别和他对着干。 在一个'方方’唱主角的世界里,后两个都是稀缺品种,如果你也碰到了,一定要珍惜哦。 中医生存的根本是临床疗效,中医发展的关键是文化自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