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听过懒人效应吗?拖延症有哪些内隐心理?

 蔚蓝色淼 2022-06-20 发布于河北


蜗牛书摘 网易蜗牛读书 2022-06-10 20:00 发表于浙江

本文摘自《只有拼出来的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一、懒人效应:明天再做也不迟
图片
01

懒散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慢条斯理,像一只慵懒的小猫。

只不过,小猫随时可以躺在阳台上
享受阳光的爱抚,可以睡在花丛下无人打扰。

你却无法拥有这样闲适的生活,甚至如果不努力工作就不会有好的生活。

“懒人”总以为自己的人生还很漫长,自己还有很多时间可以挥霍,为什么要急于现在呢?

等到明天、后天,等一周、一个两月之后再去做也不迟啊!

你以为自己的时间还有很多,却不知在屡屡遭遇时间的“盗贼”。

很多时候你都在思考:“我的时间到底去了哪里?”

可是又无法给自己一个准确的答复。

当你渐渐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想要好好珍惜的时候,却发现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

当你努力地工作,希望再做更多事情的时候,却发现一天的时间就那样匆匆而逝了。

图片
02

诗人科顿写了这样一首关于“拖延”的现代诗:

明天?你是说明天?我不要听。

明天是个一毛不拔的吝啬鬼,它用虚假的许诺、期待和希望,大量剥削你的财富。

它开给你的是永远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在亘古不变的时间长河中,明天是个永远都找不到的狡猾家伙,只有傻瓜才会对它念念不忘、情有独钟。

智者从来不会相信所谓的明天,也从来不屑于同津津乐道明天的人们为伍。

诗人科顿将“明天”描述得有声有色,“明天”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时间上的单位,而变成了一个更广阔的时间概念,可能是下一分钟,可能是下一个小时,也有可能是一天之后或者很久。

“明天”确实是一
个拥有丰富内涵的词,它的外表如此华丽,随时被人们挂在嘴边,随时出现在各种场合。

其实,我们每天都有事情要做,而将一切今天可以做的事情延后到“明天”的情况,都可以称之为“拖延”。

只有“懒人”还在等待明天,而无法将今天紧握在手中。

你有自己的梦想和憧憬,可是真正为了梦想而付出的行动又有多少呢?

如果一个人总是将自己的行动拖延至“明天”,那么再简单的憧憬、再容易实现的梦想,也会变成海市蜃楼。

图片
03

或许这些“鸡汤”你早就喝过了,甚至会感到厌烦,可你就是做不到。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早就提出过“知行合一”,也就是“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止”,简单点说就是:知道了就去做,知道了又不做和不知道有什么不同呢?

那些整天念叨着“今日事,今日毕”的人,是不是真正做到了“立即行动起来”呢?

很多人害怕“今日事,今日毕”,因为“立即行动”就意味着失去当下的“自由”。

这会让他们认为自己正在做的事是一种“强制性”的任务,所以他们更喜欢“今日事,明日毕”,并且为自己找千万种理由——

我真的太累了!工作任务太繁重!我不能因为工作而失去生活!反正任务不着急……

这种喜欢给自己寻找理由的人随处可见,他们习惯了这样的逃避,并且依赖于这种阿Q式的精神支柱。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过:“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遍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

那些总是在抱怨时间不够用,或者付出的努力都变成瞎忙的人,都不懂得时间是成功的第一基础,想要充分地利用好时间,就要学会立刻行动,绝不拖延。

当你有了真正的行动之后,会发现自己的能力远远不止于此。

二、拖延症的内隐心理
图片
04

每个人在拖延方面所表现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心理却不一样。

有的人是纯粹追求休闲享受,甚至懒惰成性;

有的人是拖延困难或不喜欢的事情,而去完成有趣轻松的事情。

拖延症可以分成消极拖延和积极拖延两种。

一般而言,拖延症只是一种自我调节失败以及自我设限的不正常行为,并不是一切拖延行为都是有害的。

普遍意义上的消极拖延是指总是不能快速采取行动,不能按时完成任务,而积极拖延则是故意做出拖延行为。

积极拖延患者会喜欢高压之下的工作,他们总会故意拖延到最后才开始行动。

虽然消极拖延和积极拖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是在控制时间、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等方面却截然不同,积极拖延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接近非拖延症。

现在,你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看看自己是属于哪一种拖延症患者。

图片
05

年轻人还有两种最典型的拖延“症状”:

一是内心纠结于做与不做,直到筋疲力尽,始终没有做好决定;

另一种是表面上风风火火,好像做了许多,事实上做的都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最重要、最应该去做的事情却抛之脑后,一拖再拖。

很多拖延症患者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假如工作任务十分紧迫又无从下手,内心就会十分焦躁,可是,如果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任务,内心又会立刻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因为暂时摆脱了压力,即使拖延也会让人感到无比轻松,就算只有几分钟也是美好的享受。

拖延症患者时常会抱着这样的想法,这也是他们的内隐心理。

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拖延也会变得毫无意义。

因为短暂的放松之后,工作仍然要去做,甚至会因为拖延而招来老师的气愤、上司的怒火、同事的冷眼、客户的催促,等等。

图片
06

拖延症也是一种自我的反抗行为,由于反抗自我而导致一拖再施。

一个人想要独立思考是很困难的事情,附和随从使人变得平庸,如果想要获得成功,必须要区别于众人。

不过要反抗环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反抗成为我们潜意识中一直想去做的事情。

如果说听从老板的安排,按时完成任务就是一种顺从环境的表现,那么,拖延行为足以告诉众人,你有多么的与众不同。

人是很矛盾的,一方面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想让自己的言行尽量和大家一样;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与众不同,不被环境所影响。

还有一些人拥有“回避型”人格,他们严重缺乏自信,做事总是中规中矩,不
敢轻易冒险,而且十分拖拉。

他们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害怕工作成果拿不出手或者任务完成得不够完美,因此采用拖延的方法进行回避。

这就是拖延与完美主义的正相关,当然,完美主义者也有积极和消极的区别:

积极完美主义者会通过各种方式让决策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消极完美主义者则会通过拖延行为来逃避失败。

如果你只是无所顾忌地追求完美,那么焦虑与受挫早晚会找到你。

图片
07

有的人拖延只是不懂得抓住重点,将精力都用在了小事情上面,而忽略了重要的事。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比如,富人虽然少,可是他们却掌握着大笔的财富;一个班上的学生有很多,可是成绩优异的就那么几个。

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心理学家称为“80/20定律”。

如果能够善于运用这个定律,就能够很好地克服拖延行为。

如果你总是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不重要的地方,那么,即使你投入了80%的精力,最后也只会有20%的回报。

所以,你必须知道一个道理:时间都要用刀刃上,集中精力在20%的重要的
事情上,才能收获最大的成功。

如果懂得利用“80/20定律”,懂得抓住任务的重点,那么,拖延行为也就不容易出现了。

图片
08

每个人都需要鼓励,所以你也要学会犒劳自己。

当你完成一项重大的任务后,或者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之后,要学会犒劳一下自己,这可以鼓励和推动你以后做事的积极性。

这种犒劳可以是度假,可以是一顿美味的晚餐,甚至可以是一次旅行……

只要将自己的任务与相关的犒劳联系到一起,你就会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任务上去,也有动力去面对整个事情,而不会再出现拖延行为了。

当拖延变成一种习惯时,记得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改变。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会在“21天养成一种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仅会建立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还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神经元模式。

神经回路连接得越紧密,行为习惯化的程度就会越强。

一般说来,一个习惯对应的神经回路不可能突然就消失,比如拖延,虽然我们
尽量去改变,可是仍然会重复性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决策。

所以,你需要给自己一点时间,让新的神经回路慢慢战胜旧有的习惯,只要懂得坚持和循序渐进,就能够打败拖延行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