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椎病,悄悄袭击青少年 文/王金山 近几年来,我国的青少年颈椎发病人数在剧增,年龄愈来愈低龄化,发病年龄一是在12~13岁,这正是小学升初中的关口;二是在16~18岁,这正是初中升高中的关口。发病类型以“颈型颈椎病”为主,而成年人则以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甚至混合型颈椎病为主。青少年颈椎病容易痊愈,而中老年人颈椎病则比较难愈。至于青少年颈椎患病的主要原因则与学业紧张、打电脑上网时间过长以及坐姿不正确或久坐、受凉等有关系。美国流行病学和社会工作副教授朱迪研究了大量的案例,发现平时发手机短信越多的青少年,他们的脖子和肩膀以及手指受到的影响就越多,就越疼痛。这种发短信的方式,肩膀固定,手指快速来回移动,类似于在计算机上的文字输入。 “青少年颈椎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颈部强直、疼痛,或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受限;部分发病者可出现头晕、头昏、头疼、心慌、胸闷、欲呕、耳鸣、眼花、视力模糊等症状。有关专家认为,“青少年颈椎病”若任其发展,会导致颈椎间盘突出,最后发展成颈椎间盘突(脱)出症以及重度颈椎病。 前不久,安徽省蚌埠市刘女士咨询:她的女儿,今年才13岁,因近期常说记不住东西,头脑发昏发胀,颈脖子不舒服,带她到医院就诊,医生拍片检查后说,她的女儿是颈椎病,已有骨质增生及生理弧度改变等等。刘女士不解地问道,颈椎病,过去大人才得的病,怎么今天瞄上了孩子们? 这确实是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同事中怎么这么多人得病?
合肥市某公司金先生来电询问,颈椎病是否会传染?如果不传染,他们公司办公室十几位同事为什么几乎“全员皆病”? 颈椎病不是传染病,但是一种职业病。由于工作的需要,有些人需要特殊的姿势或强迫体位,如果不注意预防,很容易使颈椎发生慢性劳损而产生颈椎病症状。如长期伏案工作人员、打字员、会计、编辑记者、刺绣、缝纫、低头和耸肩工作者。挑、抬、抛、掷等重体力劳动者,用力不当时,也容易损伤颈、肩、腰背软组织。许多工种,如油漆工、电工、刻字工、汽车或机械修理工等,都因职业而有头颈部特殊体位,若不注意日常颈部保健,及时纠正不良姿势,再加上工作环境条件不良,更增加了颈部软组织劳损的发病机会。这种劳损如能及时纠正可获痊愈,否则长期下去会发展成骨与关节的损伤,最终导致颈椎病的发生,这就是许多职业中颈椎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原因。青少年由于学业的繁重,也难逃其“劫”。
同“流感”一样多的颈椎病
如今什么病最多?有人说是乙型肝炎,有人说是糖尿病,也有人说是高血压病、骨质疏松症、肺结核、艾滋病等等,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颈椎病患者人数更多,可同“流感”媲美,可谓是疾病族中的“大哥大”之一。 合肥市一家广告公司李小姐于2003年7月初参加了公司统一安排的体检,体检结果显示,该公司员工平均年龄虽然只有28岁,但在体检的200多人中竟然查出有各种颈椎病的就有190多人。 “这个数字虽然有点惊人,但有一定的普遍性,它反映了现在年轻人老年化的趋势。”有关专家忧虑道。 “我这是怎么啦?我今年才22岁呀,颈椎增生咋会这么明显?颈椎病不是中老年人得的病吗?”李小姐百思不解。 是啊,如今的青少年怎么啦?北京市有位医学专家曾对2500名中学生进行颈椎普查,惊讶地发现,1/3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颈椎小关节错位,如果这些小关节的错位得不到纠正,最易产生颈椎病变,轻则可发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重者可出现心慌、胸闷、呕吐、头痛、眩晕、耳鸣、眼花、视力模糊等。2000年,我国天津市第一人民医院有关专家对来本院的2000名颈椎病患者普查,惊异地发现,最小的患者只有9岁,而12岁的小患者就出现了骨质增生。2001年初,我国广州市友好医院盘和林先生报道,来他们医院就诊的最小颈椎病患者只有7岁。2001年5月份,笔者在门诊诊疗病人时,就发现了合肥工业大学一位19岁学生,同时患上四个颈椎间盘突出,这在国内也是罕见的。 可见,青少年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主要与学业紧张,打电脑时间过长,沉迷“网吧”等,忽视了坐位姿势、采光不正确及低头学习时间过长或喜欢躺着看书看电视有密切关系。美国流行病学和社会工作副教授朱迪研究了大量的案例,发现短信越多的大学生,他们的脖子和肩膀受到的影响就越多,就越疼痛。这种发短信的方式,肩膀固定,手指快速来回移动,类似于在计算机上的文字输入。 为此有必要———
了解您的“颈椎”
要明白这个道理,首先要弄清颈椎的正常解剖结构。我们知道,颈段脊柱由7个颈椎、6个椎间盘(第1、第2颈椎间无椎间盘)和所属韧带构成。上连颅骨,下接第1胸椎,周围为颈部肌肉、血管、神经和皮肤等组织包绕,俗称“脖子”或“脖颈”。从侧方观察,颈椎排列呈前凸弧度。虽然颈椎在脊椎椎骨中体积最小,但它的活动度和活动频率最大,而且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复杂,除第1、第2颈椎结构有所特殊外,其余颈椎与胸、腰段椎骨大致相似,均由椎体、椎弓、突起(包括横突、上下关节突和棘突)等基本结构组成。椎体在前,椎弓在后,两者环绕共同形成椎孔。各椎孔相连构成椎管,其中容纳脊髓。椎体上面周缘的两侧偏向后方,有脊状突起,称为钩突。钩突与相邻的上一椎体下缘侧方的斜坡对合,构成钩椎关节。此关节能防止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但当因退变而发生骨质增生时,增生的骨刺则可能影响位于其侧方的椎动脉血液循环,并可压迫位于其后方的神经根。钩椎关节退变可较早出现。由于该关节位于椎间边缘部,在颈椎作旋转等运动时,局部的活动度较大,两侧的钩状突起呈倾斜面,局部椎间隙较窄,颈椎活动所产生的压力和剪力常集中于此。椎弓根上、下缘的上、下切迹相对形成椎间孔,有颈脊神经根和伴行血管通过。等等。那么——
何谓颈椎病?
所谓颈椎病,即是由于颈部风寒、外伤、老化及劳损(如反复落枕、枕头和睡眠姿势不当、工作时姿势不良或长时间单一姿势等)和代谢失常等因素所导致的颈椎生理曲线改变及颈椎间盘、关节、韧带等组织的退行性变化,因而刺激和/或被压迫了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颈部的交感神经等组织而出现的一种症状繁杂、影响广泛的综合症候群。所以,医学上也称为颈椎综合症。 颈椎病,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逐年增加。过去有统计表明,50岁左右的人群中大约有25%的人患过或正患此病,60岁左右则达50%,70岁左右几乎为100%,而今,青少年及白领阶层发病人数却在大幅度上升。 究其原因,与学业紧张和工作压力有密切关系。 当然,大气污染,水的不纯,以及蔬菜、粮食及鱼、肉等农药及生长激素的“催化”,也导致了人的骨质过早过快地发生退化甚至疏松,从而导致颈椎发生一系列病变。 颈椎病一旦发作起来会引起哪些症状?头痛、头晕、视力减退、耳鸣、恶心、心慌、胸闷、心里难受、脖子发僵、肩背部沉重变硬、上肢无力、手指麻木,以及皮肤感觉减退等表现。有的人感到头面部或身体某个部位麻木或似有蚂蚁在皮肤上爬行的感觉,也有的人出现下肢发硬,似乎不听指挥,或下肢发轻,有如在棉花上行走之感,还有的人出现胳膊以及腿和身体的其他部位瘫痪,大小便失控及性功能障碍等等。另外,颈椎病还会引起血压异常、心律失常、消化不良、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突然间晕倒、乳房胀痛等等,甚至发展下去能引起精神抑郁症,导致自杀或杀他人。可见,颈椎病的表现可谓包罗万象,人体无处不发。所以,有人称此病是人类的“冷面杀手”,“二十一世纪的'时髦’病”、“热门病”是有一定道理的。
哪些人易患颈椎病?
颈椎病,在某些人群中具有一定的高发性。那么,哪些人容易罹患颈椎病呢? 从年龄上讲。伴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过多的慢性劳损会引起椎间盘变性、弹性减弱,椎体边缘骨刺形成,小关节紊乱,韧带增厚、钙化等—系列退行性病理改变。因此,中、老年人患颈椎病的较多。 从职业上讲。长期低头伏案工作或头颈常向某一方向转动者易患颈椎病。这些职业包括办公室工作人员、打字员、计算机操作人员、会计、刺绣女工、手术室护士、交通警察和教师等。虽然这些职业的工作强度并非很大,但由于工作姿势不当,长期低头,造成颈后肌群、韧带等组织劳损(低头时,椎间盘承受的内压较大),或头颈常偏于一侧引起局部劳损。因此,这些职业的工作人员颈椎病的发病率较高。 从睡眠姿势上讲。人的一生大约有1/4—1/3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当枕头过高、过低或枕的部位不适当时,不良睡眠姿势持续时间较长又不能及时予以调整时,易造成椎旁肌肉、韧带、关节平衡失调,张力大的一侧易疲劳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劳损。因此,喜欢卧高枕及有反复落枕病史者易患颈椎病。外,躺着看书、看电视等日常生活中不良姿势过多的人,也发生颈椎病。 有头部外伤史的患者也易患颈椎病。由于交通事故、慢性损伤导致的颈椎损伤,往往诱发颈椎病。外伤后的颈椎病年轻人较为多见,如体育活动中不适当的运动超过了颈部能耐受的量;军事训练中失手造成的颈部意外创伤等,往往会导致损伤后的椎间盘、韧带不能修复而发病。 有颈椎先天性畸形者,如先天性椎管狭窄、先天性椎体融合、颈肋和第7颈椎横突肥大等,易患颈椎病。咽喉部炎症时也可诱发颈椎病。
颈椎病患者的特别症状
A、颈性心血管病 颈椎病与心血管病均为临床上的常见病,二者可同时出现于同一个病人身上。但因为颈椎脊神经可支配心脏,所以,颈椎病也可引起酷似心血管病症状的胸闷、心前区痛、心律失常等病症。有人将此类情况又称为颈心综合征,包括颈性冠心病、颈性心绞痛、颈性心律失常、颈性血压异常等。而颈性心绞痛症状最为常见。 颈椎病患者可出现心前区疼痛、心悸、胸闷及心电图改变。其产生原因可能为神经后根或交感神经受颈椎骨赘或椎间盘突出髓核压迫刺激、颈椎失稳影响所致。当左侧颈,可见棘突偏歪、棘上及椎旁压痛、放射痛等。其次就是颈性血压异常。由颈椎病引起的血压异常包括高血压和低血压,主要以高血压为主,其综合征状为头痛、头晕、颈肩背痛、上肢酸困、麻木等。查体可见颈椎棘突偏歪、生理曲度改变、活动度受限、颈椎棘突间或椎旁压痛、放射痛、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等。颈椎X线片检查可见颈椎病样改变。 B、颈性腹泻 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许多原因都可引起腹泻,但因颈椎病引起的腹泻,还是近年来的新发现。当颈椎发生退行性变,椎体及小关节的骨质增生,会导致颈椎不稳,这时若遇轻微的外力即可造成关节错位及软组织的创伤性反应。颈椎椎体的移位,刺激或压迫了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而发生血管痉挛,出现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继发下丘脑缺血。下丘脑是调节内脏神经的高级中枢,边缘叶对内脏的活动调节,主要是通过下丘脑向下传递。下丘脑也是副交感神经的高级中枢,当刺激视前区和视上区副交感神经中枢时,交感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抑制,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占优势,使胃肠蠕动增强,并增进胃液、肠液、胆汁和胰液的分泌,导致腹泻。至于颈椎病引起的腹泻,临床上的症状表现轻重不一,有呈持续性,也有反复发作者,大便为每日4—9次不等的水样便。病程长者,可有全身营养不良状态。每次发作与颈部症状相一致,当颈部症状减轻,腹泻也有所减轻。 C、颈椎病与视力障碍 据统计,颈椎病患者中,并发视力障碍者占2%左右。颈性视力障碍是指由于颈椎病或颈部软组织损伤后所致的失明、视力下降、视力模糊、眼痛、眼干、眼球震颤、复视,以及引起眼底、眼肌、屈光等病变。 颈椎病引起视力障碍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良。②交感神经功能紊乱。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稳定性减退,引起解剖位置的改变,可刺激颈上神经节及分布在椎动脉、关节、项韧带等组织的交感神经末梢及椎管内的脊膜返支形成病理性刺激,引起一系列的反射性症状。其临床表现为:①颈椎病引起失明或视力下降常在颈部外伤后出现,也有的在颈椎退变或发生颈曲改变后出现。②颈椎病症状多数与眼部症状同时出现,也有颈椎病症状在眼部症状之前出现者。③初期视物模糊等。 D、颈性咽炎 慢性咽炎是指咽部黏膜慢性炎症引起的咽部不适、分泌物多、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为临床常见病,病因复杂,不易治愈。慢性咽炎与颈椎病有一定关联,有研究资料表明,当咽部及颈部有急慢性感染时,易诱发颈椎病症状出现,或使症状加重。由于该处的炎症改变可直接刺激邻近肌肉、韧带,或通过丰富的淋巴系统使炎症在局部扩散,以致造成颈部肌张力低下,韧带松弛和颈椎关节内外失衡,破坏了椎体间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颈椎病也可引起慢性咽炎,其原因(1)交感神经的颈上神经节分出咽支,进入咽壁,与迷走神经和舌咽神经的咽支合成咽丛。当颈部外伤、劳损及退变造成颈椎失稳、小关节错位,直接或间接刺激、压迫交感神经,会使其功能发生异常。(2)椎体前缘骨质增生,直接或间接刺激咽部而引起慢性咽炎。其临床表现为常感咽部不适,咽部分泌物增多、稠厚,重者发生刺激性咳嗽,咽部疼痛,有异物感。咽部检查可见充血,咽后壁可见舒张血管围绕增生之淋巴颗粒,纵横成网状,腭弓及扁桃体也有充血现象。同时伴有颈椎病症状,如颈部不适、疼痛、活动受限、头痛头晕、耳鸣、视物模糊、肢体麻木、乏力等。 E、颈胃综合征 颈椎病中的交感型颈椎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部分病人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有人把出现颈胃交感神经综合表现者,称为“颈胃综合征”。 颈椎骨赘刺激交感神经引起的颈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同时也反射性的导致胃肠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在没有其他发病因素的情况下,交感型颈椎病和慢性胃炎可以相互影响,随着交感型颈椎病的加重与好转,慢性胃炎也随之增重与减轻。 颈胃综合征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如果贻误诊断和治疗,使颈交感神经长期、反复受压迫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幽门括约肌过度紧张、舒缩无力,使胆汁返流,引起胃黏膜炎症,腺萎缩和肠上皮化生,成为萎缩性胃炎。 F、颈性鼻炎 据最新研究报道,有些颈椎病确实能引起过敏性鼻炎。此过敏性鼻炎系无过敏原,颈椎病发作时伴鼻炎发作,颈椎病好转,鼻炎也随之好转消失。脊柱病因学说认为,鼻部血管舒缩功能由植物神经支配,通常用交感神经兴奋剂(肾上腺素或麻黄素)或副交感神经抑制剂(阿托品类)治疗过敏性鼻炎,只是暂时有效,不能根治,因为脊椎错位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病因仍存在。 由于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颈椎中的某个或某几个椎体发生向前错位或侧摆式错位,极易因推拉牵张而压迫颈上交感神经节或颅底(茎乳孔)软组织,刺激交感神经纤维或副交感神经纤维,导致神经兴奋或受抑制,使其支配的器官发生功能障碍。若这种压迫或刺激未能及时消除,则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将持续存在,过敏性鼻炎症状也将持续存在,颈椎错位治愈后,过敏性鼻炎亦可随之而愈。 G、颈性吞咽困难 颈椎病可以引起吞咽困难、咽喉疼痛甚至声音嘶哑等,在医学上叫颈性吞咽困难。病因主要与颈椎椎体前缘骨刺的直接压迫,或植物神经受刺激而引起食道痉挛,或因为吞咽动作有关的肌肉萎缩,造成了吞咽无力等等,其特点是吞咽障碍时轻时重,与颈部的位置有关,可以经常发作,但可自行缓解。仅少数病人伴有吞咽疼痛感。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可以看到明显的向前突出的骨赘等退行性改变。此外,本病尚可有颈椎病的其他体征,如头昏、头晕、心慌、胸闷、心里难受、欲呕、颈臂部疼痛、上肢胀痛或麻木,肌肉无力或萎缩等。所以,患者一旦发生吞咽困难或咽喉部疼痛时,要进一步检查,以免误诊造成不必要的思想负担。如是颈椎病引起的,作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即切除较大的骨赘,便可解除吞咽困难及咽喉疼痛等。 H、颈糖综合征 颈椎发生病变后刺激交感神经,一方面刺激颈后交感神经节,使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亢进,进而出现疲劳,直至β细胞萎缩,使胰岛素分泌减少;另一方面颈部神经根受到压迫导致经络不通,气血不和,全身微循环障碍,直接影响营养物质的供给和细胞修复,这样既使胰腺分泌功能下降,又使全身相应细胞受体对胰岛素的利用不足,而且糖尿病后血糖高、粘稠度增加、血流不畅、血管硬化、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这样反过来又加重颈部病理变化。这就是“颈糖综合征”的由来。现在,治好了颈椎病,便能起到治疗以及控制糖尿病的作用。如果颈椎的病变控制不了,势必严重影响人体的交感神经,而交感神经则对胰岛β细胞的影响很大。若调节好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使其恢复平衡,便能消除对胰岛β细胞的不良刺激;其次,如果解除了颈椎病变对神经的压迫,便能恢复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使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恢复正常;同时,改善胰岛β细胞的血液供应,修复胰岛β细胞的功能,提高胰岛素的分泌水平,使血糖值趋于正常,从而达到控制糖尿病目的。 另外,颈椎病亦可引起颈性头痛、头晕、晕厥、神经性呕吐、颈肩综合征、颈肋综合征、颈腰综合征、颈胆综合征、颈乳综合征、抑郁症、易激惹综合征等等,笔者不在一一赘述。
青少年如何预防颈椎得病?
纠正与改变工作中的不良体位,对预防颈椎病是十分重要的。青少年,由于长期低头伏案读书写字,使颈椎处于长时间的屈曲位或某些特定体位,这样不仅使颈椎间盘内所承受的压力较自然仰伸位高,而且也使颈部肌肉处于长期非协调受力状态,颈后部的韧带和肌肉易于受牵拉而劳损,椎体前缘相互磨损而骨质增生,再加之扭转、测屈过度,则更会导致损伤。因此,为预防颈椎病,应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在坐姿上,要尽可能保持自然端坐位,头部保持略微前倾;调节桌、椅之间的高度比例,避免头颈部过度后仰或前倾、前屈,使头、颈、肩、胸保持正常生理曲线;描图、绘图等专业的大学生,可通过调整工作台的倾斜度来达到目的,一般可倾斜10°一30°。这种倾斜的工作台板较调节座椅和台面的高度更为有效。 其次,不能忽视孩子书包过大的问题。一般来说,6—7.5岁的孩子背负的重量不能超过2.5千克,8—9.5岁的孩子不得超过3千克,10—11.5岁孩子的最高承受重量也仅是5千克。现在,许多学生的书包重量均超出了这个标准,有的甚至超过了1—2倍。书包太重,如果背的是双肩背囊式书包,可能导致“脊柱后凸畸形”(驼背);如果是单肩式挎包,或双肩式背包背的姿势不正确,双肩承受的压力不等,可能导致“脊柱侧弯畸形”(肩部不对称)。以上两种畸形均可导致儿童背痛和姿态异常,严重的还会影响脊柱的正常生长发育,影响心、肺功能,造成脊髓压迫、神经损伤,甚至可能导致肢体瘫痪及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出现;造成脑部血运障碍的,亦会引起头晕、头疼、眼花、耳鸣、心慌、胸闷、视力减退、记忆力衰退等,还可能导致孩子的自卑和心理障碍。 可见,为了预防颈椎病及颈背肌劳损等,最好的方法是避免单肩挎包,采用斜背挎包或背囊式背包,同时给孩子们的书包“减负”,不要让孩子们长时间地伏案读书或写字,要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良背书包的姿势。家长要经常给孩子的颈脖子及背部按摩按摩,同时嘱孩子经常做做扩胸运动与俯卧式的腰背肌(“鱼跃式”)锻炼,每日1—2次,每次5—10分钟。 另外,由于学习的需要,头颈部常向某一方向转动或相对固定(特别是前屈或左、右旋转),应当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一般在1—2小时,让头部颈向另一方向转动。因为这种相对固定和常向颈某一方向转动,不仅可以直接引起椎间盘压力的改变,而且还导致张力较大,一侧的肌肉疲劳。因此,注意改变这一不良体位是必要的。进行相反方向转动时宜轻柔、缓慢,在短时间内重复数次,以达到该方向的最大运动范围为佳。这既有利于缓解颈椎的压力和负荷,又可消除疲劳感,从而达到颈椎保健的目的。 在休息的时候,可向远方眺望片刻,并根据自身学习环境,选择一些颈椎病医疗体育的动作,进行头颈部的锻炼,以消除疲劳,防止劳损。
链接
现在介绍一种防治青少年颈椎病的练功操,即每天起床或晚上临睡前,站在地上两足分开,与肩等宽,双手叉腰,作以下的锻炼方法: 颈部前屈后伸法 先深呼吸,吸气时颈部尽量前屈;然后,呼气时使颈部后仰伸至最大限度,反复7—8次。 颈部侧屈法 在深呼吸下进行,吸气时头部尽量向左偏歪,呼气时头部还原位;再吸气时头向右偏歪,呼气时头部还原位,反复7—8次。 颈部伸展法 深吸气时使头颈部尽量伸向左前方,呼气时使头颈部还原位;然后再深吸气时使头颈部尽量伸向右前方,呼气时使头颈部还原位,反复7—8次。 颈部旋转法 先深呼吸,吸气时使头颈部尽量向左侧旋转,然后再如此法向右侧旋转,反复2—3次;做完后使头颈部来一次大回旋转,先向左侧回旋转一次,然后再向右侧回旋转一次而结束。 锻炼时要求活动范围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次数由少到多,锻炼动作要力求准确、科学,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可否设“全国防治颈椎病日”
您知道吗?孩子若患上了颈椎病,以后可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如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心慌胸闷、手发麻或无力、消化不良、视力减退、血压和血糖异常、便秘腹泻等等,甚至会引起精神抑郁症以及严重的心理障碍等。 多么可怕的后果啊! 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们再不对颈椎病的防治高度重视,以后千万个国家的人才会因此病而夭折! 肝炎、艾滋病、疯牛病、非典、禽流感以及如今的新冠病毒等等,侵犯人是“疯狂”的,可颈椎病袭击人也是“疯狂”的,只不过是“今夜黎明静悄悄”。 由此可见,为了防止颈椎病对青少年的大举进攻,我们的老师以及家长以及社会再不能对这个病魔掉以轻心、麻木不仁了!我们要发起一场大打“颈椎病”的人民战争,也来个“全国防治颈椎病日”,从娃娃们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 颈椎病,悄悄袭击青少年…… (原载山西《健康向导》杂志2001年11期) 附:典型案例
明天,我们是个“迷茫”的世界?
新华社讯 根据我国卫生部、教育部2003年的联合调查,发现我国学生近视发病率接近60%,居世界第二位,人数居世界之首。高中生近视率已达70%以上,患者人数超过6000万…… 近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坐姿不正则是引起学生近视或假性近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据悉,如今城市的中小学校每班的学生有85%—90%是将身体趴在桌子上写字、看书…… 前不久,笔者在门诊接待了一位中学生。“王医生,我儿子的近视眼看到现在,还是不行,怎么办呢?”中学生的妈妈焦灼地问。 我给这位中学生做了检查。中学生个子不小,可就是有点弯腰弓背,人站不正,眼睛眯着。从专业的角度考虑,中学生患有脊柱侧弯症,同时患有颈椎病。 “颈椎病?”中学生的妈妈将信将疑,“孩子的眼睛近视怎么会与颈椎病有关系?” 于是,笔者告诉她,您儿子的眼睛近视确实与颈椎病有关系。颈椎病变可以影响人的视力,造成常见的视力模糊、视力下降、眼睛胀痛、抽痛、眼睑疲劳、睁眼无力、怕光流泪和眼前冒金星等,而且可以造成视野缩小、视力锐减及失明等;这种因颈椎病变造成的视力障碍称作为颈性视力障碍,并总结其特点为:眼部症状与头颈部姿势改变有明显的关系,眼部症状和颈椎病症状同时发生或相继出现,眼科检查常查不出明显的病因,按颈椎病治疗则视力改善(颈椎病影响视力的原因可能与颈椎病变造成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治病则治本。对于这样的眼病,不将颈椎病治好,单纯从眼科方面着手,是无济于事的。 “难怪治来治去没效果呢,原来是不对症呀!”中学生的妈妈惊诧地说道。 我便继续告诉他,现在,青少年中的颈椎病发病率比较高。有人曾对北京市2500名中学生进行颈椎普查,发现有1/3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颈椎小关节错位,如果这些小关节的错位得不到纠正,最易产生颈椎病变,轻则可发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重者可出现心慌、胸闷、呕吐、头痛、眩晕、耳鸣、眼花、视力模糊等,因此,笔者建议,当孩子头颈部受损伤后或视力下降在眼科找不到病因时,一定要到医院的有关专科如推拿、骨伤、神经内科等请医生作仔细检查,如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便会很快康复。 “哟,儿子的病根找到了,病肯定也就好治了,是不是啊?”中学生的妈妈高兴了,连眼睛仿佛也亮了不少。 “是啊,治病还要防病,平时若不注意坐姿的正确,这眼睛近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笔者意犹未尽地说下去,“当今,这讨厌的脊柱侧弯,成了青少年及儿童健康的隐性杀手!因此,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要经常向孩子们宣传生理卫生知识,教育他们端正坐姿,防止脊柱侧弯,并定期让校医作体格检查。尤其是我们的家长,在你的孩子发育期间,要经常注意观察他们,看孩子们的头部是否能正视前方即看东西有无偏侧;背部的肩胛骨是否有明显突起;两侧的肩膀是否出现不对称;两脚是否高低不等;骨盆是否一高一矮或倾斜;还可叫孩子双手垂直,大人检查一下他(她)的腰部至骨盆两侧是否对称,其中一边有无明显虚位;再叫孩子做90度鞠躬,然后大人摸脊椎是否有无左右弯曲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及时纠正写字坐姿和近距离看书的坏习惯,否则以后就更难解决这个问题了。” “王医生,怎么才能做到孩子们尽量不眼睛近视呢?”中学生的妈妈关切地问。 “首先,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要把预防学生近视的工作列入学校和家庭保健计划,并有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措施。加强视力保护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时眼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25~30厘米之间,最好能使书本和桌面之间形成30~40度的角度,或是桌面有12~15度的坡度。阅读的时间不宜过长,每隔1小时左右应休息10分钟,望望远处,最好是望远处青、绿色的物体,这可有效地缓解眼睛的疲劳。在暗光下看书,乘车,特别是在震荡较大的车厢内及走路、吃饭时看书,歪头、弯腰、伏桌或躺在床上看书,以及连续阅读3小时以上而不休息,都会加重视力疲劳,促使近视,应尽量避免。其次,供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纸张质量尽量要好些。书写字迹不要太小、太淡。教室的墙壁、天花板要白洁。窗玻璃要净亮,桌椅高矮要与学生的身材相适应,前排桌的后缘距黑板应大于2~2.5米,最后一排课桌距离黑板不得超过8米。黑板要平正,不反光。光线应来自左侧,以免被右手遮挡。窗外不应有高大建筑物,教室以及家庭供学生看书的光线应适中,防止灯光直接照射在眼睛或脸上。另外,电视教学或观看电视时,电视机屏幕与眼睛之间距离不要太近,一般以电视机屏幕纵径的4~10倍距离为好。电视机的屏幕最好稍低于眼睛的水平线,避免太亮或太暗等。最后要说的是,视力和全身健康状况有密切关系,因此要注意营养,即多吃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蔬菜,同时摄取足够的蛋白质、脂肪,预防疾病和避免眼外伤,加强体质锻炼,有规律地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慢性病要及时医治,并定期检查视力,做好眼保健操等等,这对防治近视眼以及其它眼疾均有很大的益处。一旦发现近视,要及时配戴合适的眼镜。” “谢谢,谢谢!”中学生的妈妈连声谢道。 “眼睛,岂能失去光明。在提倡高素质人才的今天,我们是多么需要那些眼睛明亮、目光明锐的人才,而那些眼睛'迷蒙’的人才,将要受到市场的冷落。关心、爱护我们的眼睛吧,莫让'迷雾’遮住你我的视线。生活,应充满着光明。世界,在我们的眼前应时时亮丽!”笔者感慨万分。 (原载《中国健康》杂志2005年6期、北京《药物与人》杂志2014年9期)
孩子烧退了,脖子却歪了
前不久,我在门诊上班,一位5岁女孩在她妈妈的陪护下来就诊。女孩歪着头哭哭啼啼,妈妈则一脸忧愁。据女孩妈妈主诉,说是10天前扁桃体急性发炎,后发了高烧,经住本院儿科用抗生素治疗后,孩子烧退了,但不知咋回事,孩子的颈脖子却歪了,不让大人碰,一碰就哭…… “拍颈椎片子了吗?”我边给孩子检查边问。 “正位、侧位以及张口位片子都拍好了,那家医院儿科医生说是环枢椎错位,请你们给予手法校正……”女孩妈妈从袋子里拿出片子忧心忡忡地说道。 我接过X光片,仔细地看后说道:“片子确实有问题,尤其是张口位片显示齿突轴线偏移,环枢外侧关节面也不平行,关节间隙有不等宽改变……” “颈椎关节怎么这样容易错位?”女孩妈妈焦灼地问。 “是的,日常生活中,颈部可因突然扭转或前屈、后伸而受伤,如在高速车上突然减速或突然停止时,头部猛烈前冲,打篮球投篮时头部突然后仰,嬉闹扭斗时颈部过度扭转或头部受到暴力冲击时,均可引起颈椎扭挫伤,甚至骨折、错位等。”我解答道。 “颈椎怎么如此脆弱呀!”女孩妈妈叹了一口气,满面愁容说道,“我女儿这么小,以后残废了怎么办哟!” “人的颈椎确实'脆弱’,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我喝了一口水,缓缓说道:这主要有4个原因: 1.我们人体的颈椎共有七个,由于颈椎上下关节面都近似水平,周围韧带比较松弛,所以,颈部活动范围较大而且灵活,可以做较大的旋转运动。可是,在外力或不协调的活动作用下,也容易产生轻微移位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2.头颈部受到外界暴力的冲击,或者已经有退行性变的颈椎只要受到轻微外伤,亦可引起颈椎关节的轻微错位、滑膜嵌夹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3.颈部的不协调活动,即当颈部忽然伸屈、扭转或头部经常处于一侧过度旋转位,或颈部经常作超过正常范围活动,包括主动活动和摇扳手法的被动活动,以及活动作用力过猛等均可产生颈椎间关节的错移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4.长时间的头颈部强制位置以及严重的落枕也可以使颈椎间关节错位。另外,如颈椎先天发育不全,尤以第二颈椎齿状突发育不全,也会造成椎间连接不稳定,稍受外力作用,即可引起颈椎错位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颈椎因损害节段高低不同,疼痛放射范围也不一样,如上颈椎错位时疼痛可向后枕部放射,且有张口、吞咽困难,部分病人有眩晕、耳鸣、头痛等症状,下颈椎错位则疼痛可向肩背、前胸及上肢放射,疼痛严重者可影响呼吸…… “王医生,听你这一说,我还真有点后怕呢,刚才我在来医院的路上,一位自称为'神医’的人见我女儿颈脖不能动,要给她'点化’一下,说手到病除,等等。我不放心,没有理睬,要是当时让这位'神医’乱扳乱转,说不定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女孩妈妈嘘了一口气,庆幸地说。 “是的,几个月前,某市一位中学生就因跳高摔伤颈脖子,被同学们乱扳乱转后,当即瘫倒,至今还躺在医院接受床头牵引呢!所以,当颈部受伤后,如果是颈肌损伤或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小关节紊乱症、颈项韧带损伤等,没有颈椎结核、肿瘤或脓肿等原发病灶,扳一扳转一转,只要不是使用暴力,一般不会出现不良后果。可如果经外伤后出现颈椎运动障碍,举头无力,必须要先摄X线片或CT、核磁共振等,以排除颈椎齿状突骨折及颈椎原发病灶,如果不作术前检查,盲目扳转,患者万一是齿状突或颈椎别的椎体及横突、小关节有骨折,这一扳一转,便会损伤脊髓,发生严重的后果,轻则能致残,重则能送命!”我严肃地说道。 “王医生,我还是不明白,孩子发烧为啥将颈脖子也'烧’歪了呢?”女孩妈妈仍然不明白地问。 “确实值得你们疑惑!”我先给孩子做好颈椎牵引,然后告诉这里面的“弯弯绕”,“我们人体的颈椎上段前方是咽喉部,此处富有淋巴组织,人们咽喉部发炎后会水肿、充血,引起临近颈椎韧带等连接结构的反应性炎症而产生局部渗出,韧带、关节囊松弛,造成连接不稳而出现颈椎间关节的错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脱位或半脱位。这样的错移会压迫神经根、交感神经甚至脊髓,而引发头、颈项部僵硬疼痛,头皮发麻,胳膊酸胀,甚至伴有眩晕、耳鸣、听力障碍、恶心、欲呕、心里难受等症状。这种病通常被称为自发性环枢关节半脱位,属于急性发作。由此可见,如果因咽喉部或扁桃体、甲状腺等组织发炎导致了颈椎错位,一般先别急着做牵引、推拿,尤其不能急着校正错位。正确的做法是应卧床休息,多饮水,适当配合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待咽喉部发炎的症状控制后再行这些治疗……” 牵引结束后,我给孩子又作了手法校正。孩子的“小歪头”明显地好转。我嘱女孩妈妈带孩子定期来复查并治疗,女孩妈妈一口答应。 (原载《中国健康》杂志2004年7期)
“小屁孩”为啥要频换座位
前不久,笔者的一个亲戚带着她那12岁的儿子明明(化名)来拜访。刚落座,亲戚就迫不及待地说,她那上小学六年级的“小屁孩”,不知何故,近来频频要求老师换座位,成了“换座专业户”。老师因同她是朋友,一开始碍着面子,替她儿子换了几次,可这小东西得寸进尺,一次又一次地闹着老师要求换座位,而且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班主任老师实在忍无可忍了,便打电话告诉了她的真相。她一听,顿时气得不得了,将儿子狠狠揍了一顿,然而,没几天老毛病又复犯。“我的儿子是怎么啦?是故意调皮捣蛋还是脑子有问题?该不会是'多动症’吧?”亲戚忧心忡忡地问。 我沉吟不语。 亲戚的孩子频频要求更换座位,成了全班有名的“调座专业户”,心理问题不能排除,心理学家将这种表现说成是“同桌恐惧症”。追溯原由,可能是亲戚的孩子从小与父母及与外界缺少交流,导致孩子性格内向,以后在成长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又缺乏足够的社会化锻炼,从而造成了目前的这种见人即有自卑感的倾向。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人人都有,只有当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正常进行时,才归之为心理疾病。主要来源于心理上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如现实交往受挫、生理上的某些缺陷,对自我智力的估计过低,对性格与气质的自我评价失衡。 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疑忌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 由此可见,频频换座位的孩子是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即自卑、羞怯、紧张、恐惧等心理在作怪。 为了消除孩子的这种自卑感,应该引导他们主动与父母、同学、邻居等交谈,多在班上公开发言,多参加一些学生辩论会等,并多参加文体及社会活动,必要时带他们出去旅游旅游,浏览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使他们慢慢地消除羞怯、恐惧情绪,变得性格开朗,这样,孩子就不会缠着老师频繁更换座位了。 然而,孩子的“频频换座位”是否还有其他的病因? “孩子近年来可生过什么病或受过什么伤?”我想了一下询问道。 “噢,我想起来了,去年下半年,我儿子在家里从床上往下跳,将颈脖子摔伤了,后来请附近一家诊所的黄医生作了几次按摩,虽然症状有所好转,但孩子后来一直颈脖子活动不是太灵活,后才逐渐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好动及频频换座位等坏毛病……”亲戚讲到这里,不明白地反问,“王医师,颈脖子有问题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频频换座位有什么关系?” “有关系呢……”我喝了一口茶,缓缓地说道,“我们人的大脑之所以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乃是由于在大脑的神经细胞之间有足够的神经介质传递信息。MBD症,即小儿多动症者的大脑细胞间的神经介质有效浓度不够,使信息不易到达,从而导致患儿不能自我控制,上课思想开小差,频频换座位,学习成绩必然下降。然而,据有关专家多年的临床研究,有些青少年及中小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经常走神,小动作多,作业拖拉,思维缓慢,甚至有明显的失读、失写、失算现象,生活中则表现出厌食、精神萎靡、四肢无力、脸色苍白无光泽,且时时头晕、头痛、心慌、气短,重者阵发晕厥、视物不清、猝倒等,并不是'多动症’,而是环枢椎错位等颈脖子毛病在作怪。这些孩子,到医院检查均智商正常或较高,由于学习成绩很差,一般被认为是贪玩,不用心学习,因而常受到打骂和歧视。孩子因为听课断续不全,日久掉队太多,学习困难重重,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或自杀等。那么,颈脖子毛病为什么会出现类似小儿多动症症状呢?由于环枢椎半脱位,产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影响大脑、脑干等结构供血,使管理语言、学习、记忆的主要中枢缺血,而产生学习不能等现象。当大脑左侧顶叶角回区缺血时,引起失读、失写、失算;当脑干网状结构、丘脑缺血时,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当中脑黑质及锥体外系缺血时,则发生秽语抽动症,即小舞蹈病。如果运用手法复位术治疗后,椎——基底动脉供血立即改善,并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王医师,听您这么一说,我们真是冤枉了孩子……”亲戚说得十分痛心。 后来,经摄片等检查后,亲戚的儿子明明果然是环枢椎关节错位。我约他到门诊,给予几次手法矫正后,明明逐渐去除了那些“好动”毛病。 ![]() 插图/网络 王金山,男,65岁,安徽省中医院退休医生。年轻时喜欢写点文章,也发表了不少,但大都昙花一现。我的座右铭是: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