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陪考第一天

 新用户65120Joi 2022-06-21 发布于山西

陪考第一天,因回避规则,从以前的监考变成了家长。学生在室内考,家长在室外烤。接送也非本意,小孩对校园也相对比较熟悉。无奈车多人挤,安全起见,还是俗了一把,准点接送。

头顶烈日,听着家长们的种种议论,从未有过的体会。有的家长能决断的说考语文(第一考考语文)就是考心理素质,能从中考聊到高考,也知道985211,竟然还知道今年毕业的高三僧gao的榜首,还有很多关于榜首的轶事。从没想到过在一个18线的小县城,因为学业优秀还能享誉民间,还能传出许多传奇的才子故事,真可谓创造力在民间。

孩子卷、家长卷,对学业的关注程度确实已今非昔比,这种异常的关注对小孩的成长究竟是好是坏,作为一个教龄已近20的一线教师来说,我还真不敢断下结论。大多数乖孩子待到长大成人,童年、少年的记忆中,只有无尽的作业和学业,这些能提供终生发展的原动力呢?

初中的成就评价来自考取高中,高中对应大学,大学对应硕士研究生(曾见过大学校园里考取研究生的光荣榜),再往上是博士研究生,然后呢?工作,事业。整个人生的进阶竟然与学业有如此强的关联性。学习能力与人的发展确实有很大关系,我一点也不予以否认,但学习能力是不是等价于各类考试所取得的分数的能力,我还是留有保留意见的。

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一个综合题,学校的考试成绩应该只是单一能力的体现,并非全部。学校的教育无法包含全部的能力,能以分数评价的只占一少部分,这也是相对便于国家组织的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就比如考实验能力,笔试和亲自操作完全是两个概念,是赵括和赵奢的区别。若真要将理化生实验以实操的形式来考查,想想大至全国,小到全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标准如何制定,如何组织实施,需要耗费多大的人力、物力。现行制度是一种暂时无法取代的相对公平的选拨方式,但对一部分青少年就相对比较吃亏。比如因从小的成长环境决定的行为习惯导致无法长时间保持专注力的孩子,这种人数较多的班级授课,以动脑为主的学习方式,对这些孩子来说,上课就几乎变成了一种惩罚。若这些孩子家境尚可,或许通过一些专人定制的学习方式也能在这种选拔方式中胜出,可现实是无法使每个孩子能达到这样的学习条件的。

每个孩子从本质上来说都有与众不同的潜力,随着国力的继续发展,真正能达到人尽其才的地步,小班化,真正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方式成为主流时,评价标准更为多元,因劳动力的稀缺导致每个孩子能真正成为国家发展的宝贝时,这种内考外烤的情形应该就成为历史了。

下午步行接小孩回家的路上,以孩子的眼光说了一些和反她三观的考试见闻。有在考场上一睡等下考的,有染发纹身的,奇装异服已是小事,有下考后在校园内肆无忌惮抽烟的(有男孩有女孩),领毕业证的考试和升学考试合为一考之后,义务教育阶段已辍学的孩子为了毕业证再次进行人生中可能的最后一次学业考试。

不知这种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孩子因何辍学,自身、家庭、学校?不得而知,这是孩子或所在家庭的不幸?还是教育的无能为力或缺憾?

只希望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同时,教育也能全面的关注到孩童的成长,学校能多元化的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使每个孩子找到自己成长的信心支撑点,成人成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