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人对《十三势行功心解》理解有误-古传太极拳单操系列

 杨门单操太极拳 2022-06-21 发布于辽宁

《内家拳为什么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这篇文章发表后,我陆续收到了拳友的私信咨询,问到的问题大致相同,故统一答复如下: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出现在王宗岳原序《十三势行功心解》开篇的一句话,既“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这里的“十三势”,是八门五步。八门即四正四隅,四正即“掤、捋、挤、按”;四隅即“採、挒、肘、靠”。八个劲法八个方位故称八门。五步是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五个步法。

这八个技击劲法和五个技击步法,都能通过古传太极拳自练单操和对练单操的系统训练中所获得。从个人十年套路习练和十几年的单操习练的体验看,古拳普对应的应该是单操而不是套路。

例如:“掤”劲是八个劲法中基础之中的基础,它从自练(行气)单操“翻江倒海”的训练中所获取。

而“挤”劲,却是“掤”劲的搭手应用;或者说,掤劲的应用就是“挤”劲。“挤”劲,它只能出现在对练单操中。自练单操(翻江倒海)只能练“掤”劲,练不出“挤”劲。

“捋”劲,更是出现在对练单操中,它是对练单操中的“单推手旋子倒插步”。

“按”劲,同样的,阴阳掌搭(己)腕外掤为“挤”;双阳掌外推为“按”。“按”劲同样出现在对练单操中。

海底针为“採”劲,但前提条件是破敌方“拿己腕之手”,又是对练单操。

野马分鬃是“挒”劲,但用的却一定是“螳螂双提刀”的“挒”劲的劲路。“挒”劲是侧身对敌,向身后打。网络上的反手外撂砍敌手的腋下,那是外行照本宣科的理解。

“肘”劲不用说,是个练拳的就知道。但太极拳的“肘”劲和泰拳的肘不同,太极拳的肘劲不用回肘撞击,而是“挤肘点击”。

“靠”劲,最难练,因为它使用的是躯干,“更”需要身法和步法上得机得势。靠劲当然更得是出现在对练单操中了。

单双推手,是古传太极拳对练单操的训练形式之一。

而八门五步中的“五步”,除了“前进”和“中定”以外,练太极拳的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左右云手是“左顾”、“右盼”;倒撵猴是“后退”。

五步中的“前进”是进步搬拦捶活步单操,这个单操和套路中的进步搬拦捶差别很大。有很多人把它误以为是形意拳的劈拳或钻拳的简化版,还有人把它误以为是八极拳中的单操手。

五步中的“中定”,是“双轻步”中的”拿根”技术。

明白了王宗岳所讲的“十三势”,就比较容易理解什么是“十三势”中的“以心行气”和“以气运身”了。

这里请大家注意,王宗岳原序的标题是《十三势行功“心”解》,这个“心”,指的是古传太极拳的“心法”。这个标题是在告诉我们,所有的“十三势”,是接受古传太极拳“心法”的实操控制的。

我们前面提过,“翻江倒海”这节行气单操有“心法”,并且这还是为数不多的几句行功口诀的要领:捅破天,指破山,戳破地。“翻江倒海”更是完成古拳谱中“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中的“先求开展”。

实操“翻江倒海”,会使受训者在强化自身筋骨的同时,产生非常明显的气感。这个气感的显著程度,要远远超过套路训练所产生的气感。

有了翻江倒海的“心法”和这个感觉强烈的“气感”,“以心行气”才有了理解上的基础。而一旦离开了这个“基础”,古拳谱中王宗岳的这句“以心行气”,就会永远停留在习练者主观臆想的文字层面。

而理解“以气运身”,其关键是要通过(自对练)单操的训练,使“气行于筋”、“筋劲同源”、“气行筋(劲)动”的功夫被练上身。关于“气行于筋”等拳理的讨论,前期公众号多篇文章有过阐释,在此不做赘述(见附录)。

从个人十年套路习练和十几年的单操习练的体验看,古拳普对应的应该是单操而不是套路。越过单操的基础训练,直接习练套路的拳友,理解这些古拳谱会有难度。

作者微信号:fjks-tjss

附录:关于“气行于筋”,“筋劲同源”,“气行筋(劲)动”的拳理讨论,请参阅《国庚起太极散手》公众号早期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