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是一种信仰!

 Scarlett32vjeh 2022-06-21 发布于四川

古人以识字为读经之始

以穷经为识义理之途

而今我们重識汉字

只为弥补文化的断裂

与古人亲近些许

感受其文脉气韵

感染其学养智慧

做一個地道的華夏子孫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中有這麼一段:

“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名故曰樸。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美”的由來!

美的本意是用來形容好吃的東西,古人以羊大為美,肥壯的羊自然是鮮美,但除了吃起來口感好,還有視覺上的感受,體肥強壯的羊姿態上也具有美感。

在北方的審美中,"以大為美",從房屋、陵墓到工藝品,都喜歡大氣的雄壯美。

孔子在《論語.泰伯》中,也表達這種“以大為美”的見解。

“大哉,蕘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道乎其有文章。”

還記得我們之前講過的第一美人莊姜嗎?

《詩經.衛風.碩人》就是為她而作,這裡的“碩人”,就是指莊姜身材高挑。

除了莊姜,詩經裡還有一位直接以“美”冠之的美人,就是孟姜。

有女同車,顏如舜華。

將翱將翔,佩玉瓊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顏如舜英。

將翱將翔,佩玉將將。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那這位孟姜可不是我們傳說故事裡的那位哭長城的孟姜,這裡是指一位姜姓家的美麗大姑娘。古時,孟是指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的那個。

孟姜女哭倒墻是另有其人,以後我們有機會再講這個故事。

那美人是不是都指美女呢?

其實也不然。

屈原離騷中的“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這裡的美人就是指他一心想要輔佐的君王——楚懷王。

而很多時候,美人還指品德美好的人。

比如《詩·邶風·簡兮》:“雲誰之思,西方美人”

柳宗元的《初秋夜坐贈吳武陵》中”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風。“

宋王安石《答韓求仁書》:”顏子具聖人之體而微,所謂美人也。“

這些美人都不是指美女。

而羊帶給古人的美感,還不僅僅如此。

在那時候,羊毛羊皮作為禦寒的必需品,是會給人帶來溫暖舒適的觸感享受的。

還有一個讓人美得樂開花的,就是羊是可以換錢的,守著羊群就是守著財富,心裡如何不美美哒呢?

如此說來!

偶才是標準的白富美誒!

這樣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說美人之美不在皮了。

漂亮與美麗之間,還有心靈溫度與德行風骨的距離。

真正的美人帶給人的不是凌厲的鋒芒感,她(他)之所以能引人親慕,是其散發的溫暖氣息和踏實的安全感,讓人留戀而不忍離去。

再回到《黃帝內經》中的“美其食”,這裡的“美”是作為動詞使用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美做為動詞來用的,比如姑娘們最熟悉的“美容”,是讓容顏美麗的意思。

那“美其食”的美也是這個意思嗎?

飯菜做得更好看,讓人更有食慾?

這不是廚師的工作嗎?

作為吃客的我們要怎麼“美其食”?

我想就是要把食物轉化為我們內心的感受,覺得這頓飯,我吃得美美的。

這種狀態,是一種主觀的體驗,是吃時食物與吃時的環境、心境合力作用的結果。

然而,很多時候很多人,只是盯著手機機械地吃,或在自助餐廳胡吃海塞地吃到扶墻走,或滿腹心事,如同嚼蠟......

有時連吃的什麼滋味都沒覺察,更談不上美的感受了。

在上聲音訓練課時,狄菲菲老師講聲調“陰陽上去”調值口訣時,上聲就用了“美”來做示範,她告訴我們一個小秘訣,怎麼把上聲讀的美?

就是在發美的那個拐彎的音時,要把這個小彎兒拐到嘴裡,不要跑出去了。

而我們這樣發音時,嘴角也是漸漸上翹的,最後臉上蘋果肌也會出來。一讀出來,不僅聲音聽著美,表情也是美美的。

再往上走,美還是一種可以取代宗教的信仰。

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經開先河的提出了“美育”教育觀,在那個風雨飄搖、人心惶惶的年代,主張”以美育代替宗教“。

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之我見,利己損人之私念,以漸消沮者也。

從蔡先生對美育的定義來看,

美育≠美術教育

美育≠美藝術技法教育

美育≠風花雪月

美育≠與我無關

美學,是感覺之學。

它可以有理論,但絕不能無感覺。

因為美本質上每個人個人的體驗,我覺得美,未必你會有同感。

然而遺憾的是,我們很多父母,常常把美育也如其他專業學科一樣,寄託於學校教育或這種藝術培訓班,在生活中,忽視對孩子美的關照。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我想知道為什麼有些人在森林裡面走了一個小時卻什麼也沒有看到。我一個看不見任何東西的盲人卻看見了無數的事情。

我看到一片葉子上對稱的美感,我看到了銀杏樹表面那種光滑的觸感,我看到了樹枝上那種粗糙的凹凸不平。

我作為一個看不見的盲人可以給那些能夠看見的人一個啟示:

去善用你的眼睛就像你明天將會失明一樣。

去聆聽美妙的天籟、悅耳的鳥鳴、奔騰的交響曲,就像明天將會失聰一樣。

去用心撫摸每一個物件就像明天將會失去觸覺一樣。

去聞花香,去品嘗每一口飯菜就像明天,你將永遠無法聞到香味和品嘗味道一樣。”

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樣說道。 

美感的獲得並不難,眼見之視覺美,耳聞之音韻美,鼻嗅之芬芳氣味美,舌尖品嘗的滋味美,身體接觸到的質感美,包括待人接物時的言行美,修身養性練就的品性美。只要你有一顆未曾死去的心,美就會存在。

這樣美的經驗,會如一雙無形的大手,把我們的內心越揉越軟。

有一顆柔軟內心的人,生活大多不會粗糙粗鄙,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會找到美好的東西來餵養心靈,也對生活報以更多感恩之情。

正是美這股無形的柔軟力量,讓我們的文明在不斷進步。

早有孔子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強調美對人格培養的重要性。

今有蔡元培先生大聲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教育。

而我們一個人,假如心中始終保持對美的嚮往,那他的人生絕不會乏味空虛絕望。

就像錢穆先生說的那樣:“人類在謀生之上應該有一種愛美的生活,否則只算是他生命之夭折。

所以,民國名媛郭婉瑩在生活落魄,食不果腹之時,還能看見屋頂破洞下,流淌的晨光是那麼的美。

所以,維克多.E.弗蘭克爾能在納粹集中營中受难时,日落时的美景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力量。

就是這種美的力量,在多少人灰暗的人生低谷裡,為他們送去一彎彩虹,讓希望不曾遠離他們的視野。

“很多時候,為美而獻身,比為麵包而活著更加幸福。當每一個公民都擁有發掘美好的眼睛與心靈,擁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僅是個人之福,也是國家之幸。”

之前人民日報這段堪稱金句的精彩評論,可謂精確地把握了美與幸福之間的精微關係。

一個人的幸福,並不在於擁有的財富有多少,手中的權利有多強。

更在於能讓他覺得美美的時光有多少。

而一個真正強大興盛的國家,

並不只在於兵強馬壯,征服了多少疆土,

更在於它的國民在生活中美的體驗有多少。

真善美,是我們幾乎每個民族都認同的美德。

對真理的不斷追求,讓我們保持思辨的能力;

因為對善的嚮往,使我們不斷完善道德的包容性;

而對美的覺知,讓我們創造了豐富的藝術世界。

那藝術是什麼?

藝術,就是在生活的煙火塵埃中開出的美麗花朵。

重識汉字之美,再续文化之脉!


在這裡

一起看優質影劇,聊品味書籍,過健康輕生活。

我們一起尋找精神上的親屬,靈魂中的密友。

歡迎加入思嘉書房社群,享受社群專屬讀書福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