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以识字为读经之始 以穷经为识义理之途 而今我们重識汉字 只为弥补文化的断裂 与古人亲近些许 感受其文脉气韵 感染其学养智慧 做一個地道的華夏子孫 記得在大學剛畢業不久,我和好友去到南方工作,當時為我們推薦工作的老師,每週都會跟我們一起聊聊生活,聊聊人生,有一次就聊到中國傳統美德“孝道”。 老師當時就問我們,你們認為什麼是孝?聽父母的話算是孝嗎? 當時的我並不大思考這些問題,但隱隱地覺得,這個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 而我老師有一句話,至今都還讓我記憶猶新:“你們可以孝敬父母,但不能孝順父母。” 那孝敬和孝順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查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對其的解釋是對父母盡心奉養並順從。 也就是要聽父母的話呀! 估計這樣粗淺的解釋,應該會讓很多人並不滿意吧! 再來看看古人怎麼看待孝呢? “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呼教切。” 《說文解字》是這樣對孝定義,用心服侍父母,這當然是必須的,但這樣做的目的,還不僅僅在於自己對父母的盡心,還有一個用意,便是要讓這種行為變成一種教養,傳承下去,成為一種家風。 所以,對父母的孝心孝行就不僅僅是在盡做子女的本分,還是做父母的一種教育方式。 這倒也不難理解,言傳身教嘛! 孝子家門也難出逆子。 而崇尚祖先崇拜的華夏兒女,自古以來,就將孝與社會安穩聯繫在一起。漢朝開始還有了“以孝治天下”的政治風氣。 古人也將是否孝順作為一個人品行考量標準。 我們熟知的聖人堯舜禹中“舜“就是因為他的”孝“德,而獲得天子之位。在他做了天子之後,有個大臣問他,如果你父親犯了錯,你將如何處理? 舜說,我會背起父親偷偷逃跑。 也就是說,比起父親,王位也不重要。 要知道,舜的父親可並不怎麼待見他哦! 在舜年輕時,母親死了,父親給他找了一個後媽,這後媽就真是後媽,想著辦法虐待他,甚至想置他於死地,而他父親非但沒有保護他,還跟後媽一起整他。 所以,舜這種隱忍的“孝”,感動天下,以至於後來儒家極為推崇舜。 他們把這叫“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 說實話,這還是要求蠻高的,相信很少有人能做到。 比如,春秋時,鄭國君鄭莊公,就因為母親偏心,對自己十分嫌棄,而怨恨在心,立下“不到黃泉不相見”的毒誓。 就因如此,史書還對他評價不高,稱他為“鄭伯”而不稱“公”,可見如果一旦被認為是個不孝之人,後人也會給差評的。 但是作為一個人,是不是真的就應該為了順從父母,而放棄自己的權益乃至生命呢? 我們看看作為最重視孝道的儒家是怎麼說的。 被詬病教條的朱熹說:“為君須仁,為臣須敬;為子須孝,為父須慈。” 父慈子孝,這麼說起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人倫關係,好像並不是我們認為那麼片面和單方面的哦! 做父母的必須得慈愛,做子女的必須要孝,這是兩輩人的情感互動。 這就又為“孝”多了一個註解,孝是帶著溫情的情感交流,因此才會成為有人情味的家風,而不是板著臉的冰冷教條。 那父母慈愛,他們的話,做兒女的就必須言聽計從嗎? 這就是現在很多子女苦惱的地方了。 來看看孔夫子怎麼說呢?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這段記錄在《孝經.諫諍章》的原文是什麼意思呢? 大致翻譯過來就是,曾子問孔子,“兒子什麼都聽老子的,就是孝道嗎?” 孔子連聲說:“這是什麼話?這是什麼話?” 當父親所作所為不符合“道義”的話,兒子如果還聽從執行,那就不是孝。所以,在慈父與孝子的人倫之上,還有一個代表著公平正義的社會道義在。 所以,那些以“孝”之名來脅迫孩子做違法逆道之事的,其實孩子完全可以拒絕;而當父母言行不當時,子女也有規勸之責。 作為父母,除了對子女慈愛,更重要的是其為人處世能擔得起孩子的尊敬。為老不尊,又如何能讓孩子全心全意的孝敬你呢? 如此看來,當年我老師所說的孝敬與孝順之間差別,就不言而喻了。 當然,在大是大非面前,很多父母子女都能拎得清,不至於犯糊塗。 而令現在很多子女感到為難和內疚的是,當父母以孝之名,要求子女結婚生子,回到自己身邊生活工作時,這就很難在做自己和做一個孝子之間兩全了。 當父母搬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父母在不遠遊”這樣的儒家孝道來跟你說時,多少人心裡能不生出罪惡感呢? 但“孝”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莊子在《人間世》裡這樣講到,父母之愛,君臣之義,這些都是心裡割捨不掉,即使逃到天涯海角都無法擺脫的情感糾葛。 就像上面的舜,父親繼母對他那樣壞,他還是不能割捨父母之情;鄭莊公即使心裡那樣埋怨母親,但最後還是想出了挖深可見水的隧道,以破不到黃泉不相見的毒誓,來與母親和好如初。 那我們能做到的是什麼呢? 莊子給出他的建議:“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治也。” 做兒女的,無論何時何地,能讓父母不為你擔心,能安心,就是最大的孝了。 否則就算你聽從父母安排了一生,也無非是個巨嬰;縱然在他們身邊,也是看在眼裡,愁在心裡。 最近熱播的《三十而已》,鐘曉芹為了安父母之心跟陳嶼結婚,但這樣苟且的婚姻生活,並沒有讓她自己安心,當她以超乎尋常的勇氣,忤逆了父母的意願,堅持離婚。 這時候,一直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鐘曉芹才算真正長大了。 那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像鐘曉芹這樣的子女為了父母結婚。 我們熟知的魯迅先生,就是為了取悅母親而取了朱安為妻,而面對這個自己完全不喜歡的妻子,魯迅也是決然的排除,他對朱安的厭惡,就是一種無聲的反抗,時刻在提醒老太太:你沒有為兒子選個稱心妻子。 這樣委曲求全的婚姻,想必周老太太也未必能安心吧! 再來看與魯迅同時代的胡適,同樣也取了一個裹小腳的舊式妻子,但他卻能與妻子江東秀攜手白頭。這其中,除了胡適的孝,還有他能有安頓自己的本事,因為讓自己在這段婚姻中安身安心,也就讓父母沒有因為包辦而覺得錯對兒子。 所以,無論是鐘曉芹與鐘曉陽在一起,還是和陳嶼復婚,接下來都是她自己的選擇,一個有能力做出自己選擇,並有能力承擔後果的子女,才能真正讓父母安心。 而作為每一個成年人也應該有能力,不把自己的安心依託在別人的身上。 那做父母的,就不必要求子女事事聽自己的安排,兒孫自有兒孫福,自己能將自己的晚年生活料理得充實些,少控制一點子女,也就對自己的人生多了一些掌控,少了一些無謂的不安。 重識汉字之美,再续文化之脉! 在這裡 一起看優質影劇,聊品味書籍,過健康輕生活。 我們一起尋找精神上的親屬,靈魂中的密友。 歡迎加入思嘉書房社群,享受社群專屬讀書福利。 |
|
来自: Scarlett32vjeh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