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剧界高龄名家传集之张春华、高元升、舒昌玉、宋凤云、粉菊花

 cxag 2022-06-22 发布于辽宁

图片


赵绪昕先生

戏剧评论家 作家



菊国人瑞  梨园耆宿
——京剧界高龄名家传集(五)
赵绪昕

张春华(1924—2019):男,汉族,生于天津,原籍河北省武清(今属天津武清区),京剧武丑演员,享年95周岁。原名张士明,曾用艺名张椿华,幼入天津稽古社科班坐科,初习武生,后经尚和玉指点迷津,改工文武丑行,从学于丁秉春、娄廷玉、王斌珍、李兰亭等,练功极为刻苦。1941年在科班主演外国题材的《侠盗罗宾汉》,饰罗宾汉,红极一时。出科后一次叶盛章因病不能到津演出,张椿华替演,大获成功,人誉“小叶盛章”。1943年正式拜叶盛章为师,改用张春华艺名,并入富连成社元字科实习演出,接受师父教习。

图片
叶盛章 张春华 师徒合影

1944年秋开始与贺玉钦在上海天蟾舞台挑大梁演出,1948年与张云溪搭档组云华社,并挂头牌,演于京、津、沪、汉等地,驰誉南北。1950年与张云溪等一起参加文化部戏曲改进局京剧研究院,后转为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试验工作团、中国京剧院,排演《三打祝家庄》《江汉渔歌》《兵符记》《新大名府》《猎虎记》等。

改编《三岔口》演出,遂成经典剧目,广泛流传,1951年随团出访苏联和东欧多国,以《三岔口》获得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最高荣誉奖。1955年与李宗义、张云溪、云燕铭为中国京剧院二团主要演员,出访亚洲、欧洲、拉丁美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深受欢迎。

他幼功深厚,功底扎实,嗓音脆亮,吐字清晰,身手矫捷,技术全面,“把子功”“矮子功”“大鼎功”“轴棍功”无不精湛,念白清脆响亮,动作迅疾如风,跟斗翻得轻飘,“高台翻下”“跳铁门槛”“扫堂旋子”等动作,无不轻、稳、帅、脆、美,表演亦庄亦谐,腿脚灵敏。


张春华 袁世海《连环套》片段
张春华饰朱光祖
袁世海饰窦尔墩

他的戏路颇宽,武丑戏如《三岔口》《打瓜园》《时迁盗甲》《时迁偷鸡》《酒丐》《雁翎甲》《白泰官》《徐良出世》《盗银壶》《三盗令》,武生戏如《童林出世》《林冲夜奔》《江南剑侠传》,孙悟空戏如《安天会》《水帘洞》《十八罗汉斗悟空》《风筝》(电影片),文丑戏如《打花鼓》《小磨房》,开口跳的戏如《连环套》《三盗九龙杯》《蒋平闹舟》《蒋平捞印》《溪皇庄》,婆子戏如《铁弓缘》《普球山》《天河配》等,均工胜场,人物各异,色彩斑斓。

子张少华,弟子有京剧武丑演员吴建平、石晓亮、年金鹏、孙绍东、严庆谷,昆剧演员张铭荣、张寄蝶等得其亲传。身后留有演出影像资料《三岔口》《小放牛》《徐良出世》《打渔杀家》等多部,以及《谈戏说艺》纪录片等。

图片

高元升《空城计》剧照


高元升(1924--2019):男,原名高庆欣(新),又名高明奎,北京生人,京剧老生演员,享年95周岁。出生于艺术之家,几代人从事美术、雕刻等,其祖父在北京开“德聚成”古玩局,父高博陵毕业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酷爱京剧,京城名票,经常粉墨登场,28幅花脸、丑角脸谱作品收入《水浒脸谱集》一书。家里其他人也大多是戏迷或票友。

高元升5岁时在其父演出的《宝莲灯》中饰沉香,《汾河湾》中饰薛丁山等娃娃生,在《四郎探母》中饰杨宗保。父亲为他请来许霭臣做京剧家教老师,9岁能演《梅龙镇》中的老生角色正德帝。他曾跟随义父李盛泉学老旦戏。11岁由李盛泉推荐,入北京富连成社元字科坐科学艺,由郝喜伦、冯富昆、段富环教毯子功。

图片

富连成1937年《邯郸记·仙圆》

高元升、高元阜、曹元弟、姚元秀

【点绛唇】

一片红尘百年消尽

闲营运梦醒逡巡

早过了茶时分

【混江龙】

俺这里往前征进

明写着碧桃花下海仙门

到时节三光不夜

那其间四季长春

你道是仙人岛有三万丈清凉界

全无州郡比你那鬼门关

八千里烟瘴地远恶州军

唱词参考


攻习老生后从雷喜福、王喜秀、张连福、刘盛通、九阵风、叶盛茂、律佩芳、萧长华、萧连芳、王连平老师等学戏,以演“里子老生”戏为主,坐科时间,丽歌唱片公司为他与高元阜、姚元秀、曹元弟四人灌制了昆曲唱片《仙园》。

出科后,1944年张春禄介绍他拜张春彦为师,张是专工“硬里子”老生的著名演员,高是张的关门徒弟。跟师父学习了《奇双会》中的李琦、《玉堂春》中的刘秉义之类主要配角的戏,对许多戏重新给他“下挂”。师父对他十分器重,1947年将爱女许配给他。

高元升《打金枝》片段

高元升曾参加在庆乐戏院的新兴京剧团,任主要演员兼演员队队长。1950年代初,时任新疆军区第九军政委的张仲瀚在北京看到高元升的演出,多次邀请他去新疆组建京剧团,高未答应。1960年11月,他所在的剧团受中央委派支援边疆,成立新疆自治区京剧团,他随团终归还是赴新疆20余年,做主要演员,至1986年退休。

退休后回北京居住,经常在大栅栏地区老年活动站辅导京剧活动或演。为普及和振兴京剧不懈努力。2007年6月10日,83岁的他在乌鲁木齐市新中剧院举行一场告别舞台的演出,上演《游龙戏凤》。2014年90岁的他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重阳节京剧老艺术家演唱会,演唱多年未见舞台的《打金枝》选段,颇受欢迎。

图片

舒昌玉

舒昌玉(1927-):男,汉族,上海人,京剧青衣演员,梅兰芳弟子,现年95周岁。出身药材商家,家业上海四马路百年老店舒同寿国药店。自中学时代起痴迷京剧,业余时间学戏、跑票房,德珺如的学生刘占虚为其开蒙,打下扎实基础。他趁茹富兰、朱琴心到上海演出之机,每天向茹富兰学刀枪把子功,从朱琴心学花旦戏,另向京剧王幼卿、昆曲方传芸、朱传茗等学习京昆艺术。1950年在上海由梅兰芳的化妆师顾宝森带领,到梅府拜访,当时沈雁西操琴,他唱了一段《凤还巢》,梅听后甚觉满意,答应收下他为入室弟子,随后在国际饭店丰泽楼设宴举办拜师仪式。

随师学戏半年后,梅兰芳的大弟子魏莲芳帮助他组戏班,邀马富禄、赵德钰加盟,到南京演出一期(12天),圆满完成首次组班营业演出。次年,梅家回迁北京,他随师赴北京住进护国寺大街梅府,继续学习,并向王瑶卿学《王宝钏》《孙尚香》《李艳妃》。1952年他去天津投奔赵松樵,赵留他在本剧团主演,好评如潮,深受赵老的赏识,由此打开他在天津的局面。之后他与天津建华京剧团女老生王则昭合作演出,1953年8月在天津新华戏院与奚啸伯挂并牌,合作演出,引起轰动。

舒昌玉《生死恨》片段

在天津是他演艺事业的鼎盛时期,之后他以天津为基地,赴东北地区演出,载誉而归。1958年回上海,被分派到贵州省京剧团任主演,因不适合当地气候,1962年退职回上海。1963年应邀在天津、西安等地短期演出。此后脱离舞台16年。1980年夏,在杭州京剧团讲学,重返舞台演出《凤还巢》,连演8场,场场爆满。之后,山东、安徽、江苏等地邀约不断。1985年受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1989年4月参加天津纪念赵松樵先生舞台生活82周年的三天盛大演出,他演出《生死恨·机房》选场。

同年冬,受上海京剧院二团约请在上海中国大戏院演出全部《生死恨》《女起解·三堂会审》《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等。1992年受聘为上海戏曲学校客座教授,传授梅派艺术。90岁前后多次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重阳节京剧老艺术家演唱会,深受欢迎。由他整理出版《女起解》《宇宙锋》《凤还巢》《生死恨》《二堂舍子》《穆桂英挂帅》等梅派曲谱,录制《梅门昌隆——舒昌玉先生梅派名段》专辑。

图片

宋宝罗宋凤云

宋凤云(1889—1983):女,满族,原为梆子戏青衣演员,艺名金翠凤,嗓败后改工丑角,享年94周岁 。据宋保罗回忆录《艺海沉浮》记,其母宋凤云享年当在96岁以上,但该书没有写宋凤云出生和去世的具体年份。她出身官宦之家,酷爱梆子男旦毛毛旦(宋永珍)的表演,逃出家庭,下嫁为妻,并且从艺。宋永珍出身于永盛和科班,中年时在演出中摔伤破相,从此脱离舞台,为支撑全家数口人的生活,宋凤云一人从艺,供养全家。

因为演出劳累过度,嗓音失润,改工小丑和彩旦,取艺名宋凤云,人誉“坤伶第一名丑”。先后加入北京奎德社(后改名同德社)、城南游艺园三个坤班,在北京大栅栏的庆乐园、城南游艺园演出,长达20余年,月入四五百元,收入不菲。生有子女10人,宋永珍夫妇培养子女大多从艺,长子宋紫君为琴师,次子宋遇春为文武老生,三子宋义增为丑角演员,四子宋宝罗为老生演员,长女宋紫萍为青衣演员,次女宋紫珊为花旦演员,另有三男一女早亡。孟小冬、碧云霞、孟丽君等均是宋凤云的义女。子女成才以后,宋凤云逐渐息影舞台,扶助子女们的演艺事业。

图片

粉菊花

粉菊花(1900—1994):女,原姓孙,是上海等南方地区著名文武老生孙柏龄的师妹,艺名粉菊花,京剧花旦、武旦演员,享年94周岁。先为梆子女演员,后改演京剧武旦,人称“江南第一武旦”“海上十大坤伶”之首。1912年在上海合记天仙茶园演出,同台者有露兰春、小桃红、林黛玉等当红坤伶。1918年9月,上海大世界新大剧场更名为乾坤大剧场,特邀小杨月楼、小俞菊笙、郑法祥、粉菊花、鲜灵芝等为剧场做开台演出,大受欢迎。1925年,粉菊花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武侠电影《女侠李飞飞》,成为中国武侠影片第一女影星。

1930年代中期,开始在天蟾舞台、更新舞台、皇后大戏院等各大戏院与周信芳、赵如泉、林树森、赵松樵、金少山等京剧名家合作,演出《翠屏山》《溪皇庄》《盗魂铃》《巴骆和》《泗州城》《阴阳河》《盗仙草》《蟠桃会》《红梅阁》《辛安驿》等。她的武功基础深厚,跷功、鼎功和开打出手堪称三绝。她与赵松樵合演的《阴阳河》,其跷功无与伦比,肩上挑着水桶扁担,作各种舞蹈、走各样台步,扁担不时地左右换肩,跑圆场时身影稳健,迅如疾风。

粉菊花粤剧电影《大战泗州城》片段

1913年上海《申报》有文称赞13岁的粉菊花“及化妆出台,顿然明眸善睐,旖旎婀娜,大有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之艳丽。跷功非常干净稳练,跌扑尤其活泼可观”,“现在坤伶中之求工武旦兼花旦之人材,寥若晨星,不过粉菊花一人而已。”1930年代中期至1940年代中期以前,她在上海天蟾舞台的霓虹灯广告牌的位置仅次于梅兰芳,足可见她当时的风头之劲。她还主演过影片《牛郎织女鹊桥会》《七擒孟获》《莲女公主》《小凤仙》《大战泗州城》《雪里红》《天堂美女》《孽海情天》等,是十足的影、剧双栖巨星。

图片

尊龙 粉菊花

抗日战争胜利后她去香港定居,开设春秋戏剧学校,直至1960年代,致力培养武功明星,拜在她名下的徒弟有林正英、萧芳芳、罗家英、陈宝珠、尊龙、钱月笙、钟发、孟海等百余人,她被尊奉为香港的“武功教主”,为香港的武功电影事业培养出众多影星和人才,建功卓著。晚年时,她在广州京剧团演文武老生的儿子孙震明的动员下,回到内陆广州,安度晚年,1994年在广州逝世,福享九四高寿。          

参考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