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喘,又称“喘咳”。其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调经论》说:“气有余,则喘咳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说:“从革之纪…其发咳喘。”等等均是。咳和喘是两种不同的临床证候,《释名·释疾病》说:“咳,刻也,气奔至出入不平调若刻物也。喘,湍也;湍,疾也,气出入湍疾也。”《说文·欠部》说:“咳(本作效),通气也,从欠,亥声。”《说文·口部》说:“喘,疾息也,从口,耑声。”这说明咳是逆气奔至出入不平调若刻物然而致喉咙作声,喘是呼吸快促,二者的临床表现是不一样的。然这涉于肺气的两个证候,在临床上对于各个病人来说,咳者不必皆喘,喘者也不必皆咳。虽然如此,但它们二者确实是常常相兼并见,所以在两千年前写成的《黄帝内经》里就开始了“喘”“咳”二字的连用。 本文所述的“咳喘”,包括古代所谓的“上气”一证在内,它就是《周札·天官·疾医》中所载“冬时有嗽上气疾”的所谓“嗽上气疾”。“上气”者,“大气逆上”也。《济生方·喘》说:“夫喘者,上气也。”以“上气”释“喘”,从而把“上气”和“喘”混之为一而不分,这是不恰当的。上面已述“喘” 是呼吸快促,而“上气”则不只是“呼吸快促”,更主要的它是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说的“鋾不得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所说的“喘鸣迫塞”“咽喉不利”,其气逆于喉嗌之间而感息道狭窄,气息堵塞不通,以致喉嗌之间发出哮鸣之声,殆即后世所称之为“哮”者是也,因而《证治准绳·杂病·喘》说:“所谓'上气’者,气上而不下,升而不降,痞满膈中,气道奔迫,喘息有音者是也。”“上气”和“喘”,明是两种不同的临床证候,尽管在临床上,“上气”者必兼“喘”,然“喘”者未必有“上气”,所以《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在述“阴病十八”时,把“上气”和“喘”二证给予了平行并列,这是正确的。《素问·调经论》说:“气有余则喘咳上气。”就是把“喘”“上气”并提的。 咳、喘、上气等三证皆病于气,人身之气虽根于肾而所主则在于肺。肺主气,其性清肃下降,一有所伤,则肺气失调而为咳为喘为上气。这就表明咳、喘、上气等三证的出现,无论病因为何,其发生机制则皆在于肺气之失调,因而在临床上三者常相伴而见,本文为了叙述上的方便,以下各处在一般情况下,对咳、喘、上气等三证只以“咳喘”一词概之,必要时,则仍将分别列出咳、喘和上气。 一、咳喘的病因病机 本文所论述的“咳喘”,属于中医学“内科杂病”范畴,不包括外感急性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咳喘证象。 本文所概述的咳、喘、上气等三证的发生,皆由肺气失调所引起。肺为娇脏,居胸中,为五藏六府之华盖,主气司呼吸 而出治节,许多因素均可导致肺气失调而发病。实者,多因寒,因热,因燥,因痰,因饮,因瘀;虚者,多因津少,因血虚,因气耗,因精亏。 1.因寒肺恶寒,形寒饮冷则伤肺。寒邪犯肺则肺气逆乱而发为咳喘。 2.因热肺属金而畏火。火热之邪刑金伤肺,则肺金失其清肃之令,肺气上逆,发为咳喘;或热伤肺之血脉,蓄结痈脓,发为肺痈而咳喘。 3.因燥肺应秋令而主燥。燥邪淫胜则伤肺,肺伤则其气逆而不顺,发为咳喘。 4.因痰肺为贮痰之器。痰停肺内,壅遏气息之道路,致肺气受阻而郁结逆上,发为咳喘。 5.因饮肺为太阴而居胸阳之位,饮停胸胁,又妨于肺,则胸阳不振而肺气失和发为咳喘。 6.因瘀肺主气,而气又赖血以运载。血液淤积,则气亦不行,气不行而郁遏于肺发为咳喘。 7.因津少肺主敷布津液而又赖津液以濡养。或吐,或下,或汗,或多尿,或生疮,致津液伤耗而虚少,津液虚少不足以濡养于肺,肺失养则其叶焦弱不能布息,遂发为肺痿而咳喘。 8.因血虚心肺同居上焦,肺主气而属金,心主血而属火。或吐血,或衄血,吐衄太甚则失血必多,致心血不足而心火偏盛,虚火刑金,则肺气伤而郁结不行发为咳喘。 9.因气耗肺主气而劳则气耗。劳作过甚则喘且汗出而其气外内皆越,肺气伤耗,不足以布息,或又有所郁,则气少而结,发为咳喘。亦有因咳喘久而导致气耗者。 10.因肾亏肺主气而肾为气之根,肾脉上贯肝膈入肺中,肾中精气亏损,无以生化元气,则肺所主之气少,肾不纳气,气之根不固则气艰于归根而遂浮郁于肺发为咳喘。 这里所述的咳喘10种致病因素,都可以引起咳喘病证。 这10种致病因素,在咳喘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交错变化,有时是先病而存在以引起咳喘,有时是在咳喘病证中又产生新的因素,有时这种因素引起发病而在咳喘病证过程中又转化为另一种因素,有时为单一因素致人于病,有时则为两种或多种因素交互为病。 二、咳喘的辨证施治 咳喘的病机虽然都是肺气失调,但由于引起咳喘病证的病因不同,病人体质不同,疾病久暂不同和临床证候不同,治疗上必须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中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这里就咳喘病证的证治择其要者记述如下: 1.风寒束肺,气郁化热肺胀,脉浮大,咳喘上气,唾白色泡沫,目如脱状,口渴欲饮水,烦躁,法宜外散寒邪,内清郁热,治以越婢加半夏汤。方用麻黄12克,生石膏24克,生姜10克,红枣5枚(擘),炙甘草6克,法半夏10克(打破)。上六味,以水适量,先煎麻黄去上沫,纳诸药再煮,汤成去滓,温服。 2.外寒激动内饮,上逆犯肺肺胀,脉浮,咳而上气,唾白色泡沫,喉中有哮鸣声,治宜外散寒邪,内降水饮,治以射干麻黄汤。方用:射干10克,麻黄12克,生姜12克,细辛16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红枣3枚(壁),法半夏10克(打破),五味子10克。上9味,以水适量,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纳诸药再煮,汤成去滓,温服。如表邪甚而为肺胀脉浮,恶寒发热,咳喘上气,唾白色泡沫,喉中有哮鸣声,心下有水气,治以小青龙汤。方用:麻黄10克,桂枝10克,白芍药10克,细辛6克,千姜10克,炙甘草10克,五味子6克,法半夏10克(打破)。上8味,以水适量,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再煮,汤成去滓,温服。烦躁者,内有郁热,方中加生石膏10克。如肺气壅闭,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咳逆上气,喘鸣迫塞,不得平卧,服小青龙汤后,鼻塞清涕出等表证已解而余证未退,法宜决壅泻闭,治以葶苈大枣泻肺汤。方用:葶苈12克,熬令黄色捣丸,红枣4枚(擘)。上二味,先以水适量煮枣取汁,去枣纳葶苈再煮,汤成去滓,温服。 3.饮伏胸胁,支塞于肺咳嗽唾涎沫,胸中痛,短气,烦乱,不得坐卧,眼胞微肿,或咳引胁痛,苔白,脉弦,法宜峻逐水饮,治以十枣汤。方用芫花、甘遂、大戟并熬,等份。上三味,各别捣细,过筛,以水适量,先煮肥大枣10枚,擘开,去滓,纳药末,强人温服一钱匕,羸人温服半钱匕,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加药末半钱匕更服,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4.痰浊阻遏肺窍,息道闭塞咳逆上气,时时吐出浊涕浓痰,但倚物而坐不得眠卧,法宜涤浊除痰,治以皂荚丸。方用:皂荚250克。上一味,研为细末,过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服三次,夜服一次。 5.痰湿停肺咳嗽吐白色痰,痰多,滑而易咳出,胸闷,舌苔白,脉弦或缓,法宜燥湿化痰止咳,治以二陈汤加味。方用:法半夏10克(打破),陈皮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10克,干姜6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上七味,以水适量,煎药,汤成去滓,温服。脉浮喘气者,肺失宣散,方加麻黄10克,杏仁去皮尖10克;咽喉发痒者,气郁化燥,方加天门冬10克,黄芩10克;痰咳不出而感在胸间者,气结在胸,方加紫苏梗10克,前胡10克;痰咳不出而感在喉间者,气结在咽喉,方加桔梗10克;脉虚少气,肢体乏力者,气虚肺弱,方加党参10克,白术10克。 6.肾阳不用,饮邪内盛,循经逆上,弥漫心胸咳嗽,喘气,唾白色泡沫,四肢逆冷,舌苔白润或黑润,脉沉细或兼虚数,甚或精神恍惚,法宜温阳逐饮,治以真武汤加味。方用:炮附片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干姜10克,细辛6克,五味子8克。上七味,以水适量,煎药,汤成去滓,温服。 7.痰热壅肺咳喘胸痛,唾黄痰或血色痰,发热,口渴,舌苔黄,脉浮滑或兼数,法宜泄热开结化痰,治以小陷胸汤加味。方用:瓜蒌仁12克(打破),黄连10克,法半夏10克(打破),大贝母10克,桔梗10克,前胡10克,甘草6克。上七味,以水适量,煎药,汤成去滓,温服。 8.热毒壅肺,蓄结痈脓肺痈,脉数实,口中干燥,咳即胸中隐隐痛,唾出浓痰腥臭或唾出脓血腥臭,法宜清热解毒,活血排脓,治以千金苇茎汤。方用:苇茎30克,冬瓜仁15克(打破),薏苡仁15克,桃仁去皮尖10克。上四味加水适量,煎药,汤成去滓,温服。 9.肺燥气逆,肃降失职咽喉燥痒,频频咳嗽而无痰,舌干,尿黄,法宜降逆润燥,治以枇杷款菀汤,方用枇杷叶去毛炙10克,款冬花10克,紫菀10克,核桃肉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10克,天门冬10克,麦门冬10克,沙参10克,霜桑叶10克。上十味,以水适量,煎药,汤成去滓,温服。 10.燥热伤肺,清降失常干咳无痰,呼吸气喘,鼻咽干燥,心燥口渴,舌干无苔,脉细数;或失血之后,肺燥成痿,痰凝气郁,久咳不止,脉细数,法宜清燥润肺,治以清燥救肺汤,方用:冬桑叶10克,生石膏10克,党参5克,甘草5克,胡麻仁6克,阿胶5克(样化),麦门冬去心6克,杏仁(去皮尖,炒)5克,枇杷叶6克,去毛,蜜炙。上九味,以水适量,煎药,汤成去滓,温服。 11.津伤阴虚,肺气逆上肺痿,脉虚数,火逆上气,咽喉不利,口舌干燥,咳吐浊唾涎沫,或为半声咳者,法宜生津养阴。止逆下气,治以金匮麦门冬汤,方用:麦门冬20克,法半夏8克(打破),党参10克,炙甘草6克,炒粳米12克,红枣4枚(擘)。上六味,以水适量,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12.阴血亏损,虚火刑金心烦心悸,咳嗽气喘,咽喉疼痛干燥,或痰中带血,唇色淡白,舌红少苔,脉细弱而数,法宜养血滋阴,清热润肺,治以百合固金汤。方用:生地黄10克,熟地黄10克,当归6克,白芍药炒6克,麦门冬6克,玄参6克,百合6克,贝母6克,生甘草6克,桔梗3克。上十味,以水适量煎服。 13.瘀血停滞,阻塞息道咳逆倚息,不能平卧,咳痰诞或带乌红色血,胸胁满闷或有刺痛,舌青或舌有紫斑块,脉涩,法宜活血破瘀,治以代抵当汤加味。方用:大黄6克(酒炒),莪术6克(醋炒),当归10克,丹皮10克,穿山甲6克(炮),红花6克,桃仁去皮尖10克,牛藤6克,夜明砂10克,茯苓10克,法半夏10克,打破。上十一味,以水适量煎药,汤成去滓,温服。如咳嗽侧卧一边,翻动则咳嗽不休者,治以血府逐瘀汤。方用:当归10克,生地10克,桃仁去皮尖10克,红花10克,赤芍10克,川芎5克,柴胡6克,枳壳6克,牛膝10克,甘草5克,桔梗5克。上十一味,以水适量,煎药,汤成去滓,温服。 14.肾元虚惫,气不归根而浮于上咳嗽,短气,腰痛,胫酸,小便短少,动则喘息,舌苔薄,脉虚弱细微,法宜补肾益精纳气归根,治宜金匮肾气丸。方用:干地黄25克,山药、山茱萸各12克,泽泻、丹皮、茯苓各10克,桂、附子各3克。上八味共研为末,过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日再服,或改丸为汤服。如肾元虚惫,肾阳失职,水气留滞,腰酸,尿少,腹部膨满,两脚浮肿,咳嗽,喘气,法宜益精、行水、化气,治以济生肾气丸,即“金匮肾气丸”方中加牛膝10克,车前子15克。如肾气衰竭,生气欲脱,症见呼吸喘急,气息出多入少,两足厥冷,额上汗出,脉浮而无根,法当本“急则治标”原则,宜温补真元,镇纳浮阳,治以黑锡丹。方用:金铃子蒸去皮核,胡芦巴酒浸炒,附子炮去皮挤,舶上茴香炒,肉豆蔻面裹煨,补骨脂酒浸炒,阳起石酒煮一日焙干研、木香、沉香各30克,肉桂15克,黑锡去滓、硫黄透明者各60克。上十二味,用黑盏或新铁桃内,如常法结黑锡、硫黄砂子,放地上去火毒,研令极细末,余药亦研为细末,过筛,再将二末一处和匀入研,自朝至暮,以黑光色为度,酒糊丸如梧桐子大,阴干,入布袋内擦令光莹,每服6克,温开水送下。 上述中医药学对咳喘病证的14种治法,体现了对咳喘病证辨证施治的一些体会和认识,特写出以就正于海内同道。 《李今庸临床医论医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