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悠风然 悠风然 2022-05-10 08:00 发表于广东 收录于合集 #采铜3个 #阅读59个 #感悟72个 #精进三3个 #个人成长4个 最近,正在读的一本书是采铜的《精进》续本《精进三》,感觉到他是一直在研究如何精进。显然,他的精进之法又更为进精了。以下是我根据书本里的知识点,进行了一些总结。 一、优化专注力: 我们为何越来越无法聚焦 (一)注意的机制:线性思维与“单焦点机制”。 1.线性思维: 人类的思维是前因后果式的线性模式,对人类来说,任何事情都有明确的先后次序,哪怕说一句话也必须按照特定的顺序来。 2.单焦点机制: 在任意一个瞬间,人的注意力只能指向一个东西,或者说只能有一个“注意焦点”,这是人脑功能中的硬性限制,没法去改变。 (二)什么是专注:让注意焦点跟着事情走。 1.专注越来越难呢? (1)周围环境中有太多的东西会打断你,把你的注意焦点从你正在做的事情上移开。 (2)你的头脑中思绪太多。 (三)更专注的方法:排除无谓的信息干扰和注意转移。 1.要对不同事情的重要性有个正确的判断。 2.创造或选择一个相对简单的外部环境,尽可能地减少源自外界的干扰和打断。 3.专注力跟别的能力一样,也是一种可以训练的能力。 (四)向下聚焦:专注力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
二、调整认知负荷:为何工作令我精疲力竭 (一)理解“认知负荷” ,大脑“负重”如何形成。 1.就是我们的大脑所能调动的资源是有限的,脑力活动所要求的认知资源稍微高一点,负荷就产生了。 2.成因: (1)选择性注意就是一种资源限制,它也是认知负荷的一个内在成因。 (2)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的容量限制。 (二)工作中的认知负荷挑战:提高技能储备才能应付自如。
(三)调整认知负荷:两种方法拆解并行认知活动。 1.扫雷读书法。 2.中间转换创作法。
三、解锁内在动机:为何人总觉得拥有太少,想要太多。 (一)什么是内在动机:驱动力来自你的内心。 (二)外在动机适合推动短平快的行动,而内在动机适合推动长期的、更有挑战性的行动。 (三)外在动机还是内在动机,会影响我们对待失败的态度。 (四)外在动机使人趋同化,而内在动机能促成人的多样化。 (五)外在动机会损害内在动机。 (六)形成内在动机的条件:自主、胜任和归属的需要。 1.自主的需要是指人希望在做一件事时具有自主性,能够自我掌控,自己做决定; (1)在他有选择的时候。 2.胜任的需要指人做一件事时希望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是能做好的; (1)在他面对与自己能力相当的挑战并且可以获得公正的评价时。 3.归属的需要是指人想要感觉到和其他人保持着联结,并受到支持,毕竟没有人喜欢孤家寡人、形单影只。 (1)“联结”的意义,它是靠着人与人之间互信和友爱的关系撑起来的。 (七)唤回内在动机:渴望、热爱与好奇心是召唤源。 1.警惕“斯金纳箱”: 斯金纳箱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系统化、自动化地操弄人的外部动机的机器。在这个机器的影响下,人的行为退化成了动物的行为,人的思想和精神在一刻不停、眼花缭乱的交互中失去了自由施展的空间。 2.放下思维的枷锁,挖出热爱的种子。 3.去获得一些陌生的、新鲜的体验。 4.深度的乐趣。 四、理解和习得智慧:如何成为生活的智者 1.“智慧”是可以习得的,前提是我们得了解它的内涵。 2.明智思考的特征可以体现在四个维度:一是理智的谦逊;二是广阔的多元视角;三是理解不确定性;四是妥协或折中多方不同的观点。 3.越是富有智慧的人,越是怀抱着一种“空”的心态,去跟别人打交道,去认识这个世界,去过着自己的生活。 4.用固定视角去看待事物,会让我们看问题越来越狭隘。 5.从两方面可获得多元视角:一是学习其他跨学科知识;二是改变底层叙事。 6.不寻常的机会藏在知识体系、洞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等多种才能的共同作用结果中。 7.世界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总是在矛盾中取得平衡。 8.把不同的观点加以整合,形成一个更完整和全面的认识,是智者所为。 五、搭建知识的体系:主动学习,秉承长期主义。 1.以网状结构组织起来的知识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触类旁通。 2.一个人的远距联想能力是其创造力的关键指标之一。 3.没有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从低阶到高阶的跨越,必须有长期的积累,经由量变而成质变。4.一个人在精进的历程中,必须秉承长期主义。 5.商业社会中,普通人的职业并没有那么分明的界限,因此更需要网状知识体系才能胜任。6.职场新人迷茫很正常,应该改变叙事体系,去适应变化的工作。 7.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想清楚三个问题:一是我拥有的知识够吗?二是他人的需要是什么?三是“摸石头”的本事能否胜人一筹。 8.成为自己的教练,使我们的学习“结构化”。 9.成为主动学习者的步骤:整合资源—循序练习—阶段展示—获得反馈。 六、学习的科学法则:如何成为高段位学习者? 1.分散式学习法——“碎片时间+整块内容”,是忙碌“上班族”的希望之门。 2.穿插式学习法——在总学习时间相等的情况下,不同领域知识的穿插交错式的学习比逐一攻克式的学习,在长期来看效果更好。 3.生成式学习法——需要学习者自行构造内容的练习。 4.对比式学习法——使用配对式的材料,通过比较材料间的异同来学习。 5.广度优先搜索的三个优点:一是利于学习者找到自己喜欢的分支,激发学习者内在动机;二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三是遇到挑战,可能会去别的分支找到灵感,触类旁通。 6.根据广度优先搜索原则提出的三个学习建议:一是看书先看目录;二是建议先看通俗易懂的入门材料;三是不要钻牛角尖。 7.模拟练习也许是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可以看作是适应现实挑战的必要准备。 七、高效行动的技巧:如何克服令你焦虑的拖延症? 1.先进先出原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行动原则。“拖延症患者”也是“栈型工作者”,而执行力强的人则往往是先进先出的“队列型工作者”。 2.番茄工作法的精髓是,给人划定了一个不可分割的专注时间段,这就是对时间的原子化使用。 3.原子化的好处:一是优化事件实施的流程,以起到提高效率、增进产出、提升质量的效果;二是降低做事门槛。 4.批量化处理只适合简单、具有同质性的认知活动。 5.原子化法讲求操作的细分,批量化法讲求操作的合并,但并不矛盾。 6.所谓高效行动,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知道什么事根本不必做。 7.快速两分法有助于我们在行动的大方向上判断对,也就是说保持较高的准确度。 8.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是“反内卷”的最好策略。 9.一个人能否快速学习以掌握新技能,是他能否适应新环境的关键。 10.一个人越是对这个时代的变化和更替敏感,越是主动地了解涌现出来的新技术、新技能,他就越可能找到高价值的“潜在生态位”,并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态位。 11.要与他人“共生”,意味着要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更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他人的痛点和需求更加敏感。 
悠风然 人生海海,滴水相逢。 喜欢作者
上一篇一个人要如何一直精进?(三)下一篇一个人要如何一直精进?(一) 阅读 11 分享收藏 赞在看 一个人要如何一直精进?(三)原创 悠风然 悠风然 2022-05-13 14:15 发表于广东 收录于合集 #阅读59个 #采铜3个 #精进三3个 #个人成长4个 #感悟72个 八、增强思考力的工具:六大心法助力未来 1.溯因推理法:不止步于显而易见的解释。管理学家詹姆斯·马奇(James March)认为,社会科学研究是为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寻找富有解释力的抽象模型。一个好的研究者应该懂得,不要止步于显而易见的解释,而是要拓展想象力,尽可能发掘出更多的解释,并把这一过程一直延续下去。 2.穷举法:一条“笨拙”的捷径。一是这类事情必须使用穷举法。二是这类事情不一定使用穷举法,但是应用穷举的思路来做效果可能更好。
3.创造间隔,就是创造有空隙的、有孔洞的、让思想可以自由流通的结构。
4.心灵时旅法:创造者的精神源泉。对未来有了如此直观的感受和体悟以后,你便可以使用“以终为始”的思维,进一步思考现在的你可以做什么了。
5.挖掘一件事情的潜性意义,并把它显性化、创造性地使用,我称为“潜义法”。
6.理念的目标恰恰是不可量化的,而若目标无法量化,那就意味着你永远无法抵达,你只是在路上,不断地去接近这个目标。 7.一个人的精进之路,可以开始于想清楚什么是“理想中的我”,然后迈出朝向这个目标的现实可行的第一步。一个人有勇气为自己订立目标,敢于去做理想中的自己,并从可实现的一小步一点点迈开去,那么他一定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同时也是尽最大可能来发展自己的道路。
以上内容为采铜《精进三》一书中,最后一个章节的重点内容提炼。针对以上内容,我也有所感悟。
第一个工具:溯因推理法,与第二工具:穷举法,仔细思考一下便知,这两个工具其实是很接近的。除了侧重的目的不同之外,其本质都要要深入思考,思考越深入,离事实本身便更近一步。 创造间隔,表述有点专业,虽然文章中,也写了大量的实例举证。但是,很难让人一眼便知内涵。比如,我们很多职场人,喜欢说的一个词叫:间隔年,意思就是工作几年后,停下工作,休息一段时间,停下来,做一些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接着再开始下一阶段的奋斗。人就会满血复活。当然,我是没有这种经历的。我仅有的一点经历,或许很多人也曾有过,最能说明间隔的效力。我们经常会落掉一些像钥匙,或是其他的小物件,刚开始时,无论怎么寻找它,也找不到。可是,当我放弃寻找它时,过了一段时间,或是我不再关注此事时,那些遍寻不见的物件,就突然被找到了。是不是很神奇。这种方法,还真的适用在很多事情上。当我们面对难题时,苦思不得解的时候,试着放空一下自己,转换一下思绪,切换一下场景,暂时放上放,或许就能枊暗花明,问题迎刃而解。 对于心灵时旅法,其实,简单点说,就是我们人类需要站在当下,对过往或是未来,都需要有想象力。
潜性与显性,就是虚实结合,跟上一条原则,也是很类似的。 万丈高楼平地起。对于我们的理想,最重要的就是要从当下,可行的方法开始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