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科学】乙醇性肝病

 地球知识年鉴 2022-06-22 发布于辽宁
【病因和发病机制】

乙醇性肝病的发生与乙醇的消耗量,即日平均饮酒量及饮酒时间的长短有关。饮酒后乙醇主要在小肠吸收,其中90%-95%在肝内代谢。

酗酒者发生明显的肝损害,乙醇性肝病发生率增高的威胁因素有:①饮酒量及饮酒时间,一般而言,平均日摄入乙醇80g10年以上才会发展为乙醇性肝硬化,但短期反复饮酒可发生乙醇性肝炎;②遗传易感染因素:被认为与遗传性肝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具体的遗传标记尚未确定;③性别:乙醇摄入量相同时,女性比男性易患乙醇性肝病;④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乙醇性肝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可使乙醇性肝损害加重;⑤营养因素:乙醇可替代食物提供能量,蛋白质和各种营养物质缺乏可加重乙醇对肝的损害。

【病理】

1. 轻型乙醇性肝病 肝细胞脂肪变<30%,炎症为局灶性,窦周及静脉周围轻度纤维化。

2. 乙醇性脂肪肝 肝细胞脂肪变>30%,以大泡性脂肪变为主,有时也可见小泡性脂肪变,偶见脂肪性肉芽肿。根据脂肪变范围分轻、中和重度。戒酒2-4周后轻度脂肪变可消失。

3. 乙醇性肝纤维化 肝细胞呈气球样变和透明样变,细胞浆内可见Mallory小体。有时可见巨大线粒体、肝细胞内淤胆、小胆管增生及铁颗粒沉积。炎症坏死灶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易见凋亡小体,坏死可融合。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脂肪性及肝纤维化。根据炎症坏死灶范围和分布可分为轻、中、重度。

4. 乙醇性肝纤维化 多发生在肝细胞和静脉周围,甚至可致终末静脉闭塞。汇管区纤维化向周围延伸形成星芒状,进一步发展形成纤维间隔,可伴或不伴脂肪变性和炎症。根据纤维化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

5. 乙醇性肝硬化早期结节极为细小,晚期增大,绕以致密纤维组织。结节内有时可见肝细胞脂肪变或铁颗粒沉积。根据有无活动性炎症,又可将肝硬化分为活动性和非活动性。

【临床表现】

1. 轻型乙醇性肝病 可无症状。

2. 乙醇性脂肪肝 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表现为轻度乏力,食欲减退,右上腹隐痛、腹泻等。大部分患者有肝脏肿大,少数患者有轻度黄疸。

3. 以纯型肝炎 常在近期大量饮酒史后出现明显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乏力、肝区疼痛、腹泻等。少数患者可有精神症状,严重者可并发急性肝功能衰竭。体检可见黄疸、肝大或触痛,严重者可有脾大、腹腔积液等。

4. 乙醇性肝硬化 患者多在50岁左右出现相应临床表现。除具有一般肝硬化表现外,肝掌、蜘蛛痣及男性乳房发育较慢性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更为常见。

5. 肝外表现及并发症 患者可同时伴有慢性乙醇中毒导致的肝外表现,如乙醇性胰腺炎、乙醇性胃炎、乙醇性心肌病、血细胞减少、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部分患者可并发神经系统表现,出现震颤性谵妄,Wernick脑病、Korsakov精神病或周围神经病,少数患者可伴有骨骼肌溶解现象或慢性近端肌病。此外,还易并发感染,肝性脑病、肾衰竭等。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乙醇性肝脂肪可有ASTALT轻度增高。乙醇性肝炎AST升高比ALT升高明显(AST/ALT2),但ASTALT值很少大于500IU/L,否则,应考虑合并有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害。GGTALP、谷氨酸脱氢酶(GDH)及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OCT)均升高,以GGT升高更明显。血清GDH升高被认为是乙醇性肝炎的标志物。

【诊断和鉴别诊断】

1. 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乙醇量男性≥40g/d,女性≥20g/d;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乙醇量>80g/d。但应注意性别、遗传易患性等因素影响。

2. 临床症状为特异性,可无症状,或有右上腹胀痛、食欲缺乏、乏力、体重减轻、黄疸等;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神经精神症状、蜘蛛痣、肝掌等症状和体征。

3. 血清ASTALTGGT和平均血细胞比容(MCV)等指标升高,禁酒后这些指标可明显下降,通常4周内基本恢复正常;AST/ALT2,有助于诊断。

4. 肝脏B超或CT检查有典型表现。

5. 排除嗜肝病毒的感染,药物和中毒性肝损害等。

符合上述1235或者1245可诊断为乙醇性肝病;符合125者为可疑乙醇性肝病。主要应与非乙醇性脂肪肝病、病毒性肝炎相鉴别,此外,也要注意排除代谢异常和药物等引起的肝损害。

【治疗】

(一)戒酒

(二)药物治疗

1. 糖皮质激素 对重型乙醇性肝炎有效,可降低其死亡率。

2. 已酮可可碱 主要适用于乙醇性肝炎,尤其是有并发症的严重乙醇性肝炎患者更为适用,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

3. 抗氧化剂 联合应用抗氧化剂锌、硒、维生素E治疗乙醇性肝病取得了良好效果。

4. 营养治疗 对严重乙醇性肝炎给予蛋白、支链氨基酸、中长链脂肪酸、麦芽糖等肠道营养治疗,其疗效明显好于命脉输入氨基酸的方法。

5. 抑制肠道细菌生长 服用乳酸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可抑制格兰阴性菌产生内毒素,并防止内毒素易位到门脉系统。

6. 丙硫氧嘧啶 抗甲状腺药物丙硫氧嘧啶改善乙醇诱导的肝细胞高代谢状态,有助于乙醇性肝炎和肝硬化的恢复,连续服用两年以上疗效更好,尤其是对继续饮酒者。

7. 抗纤维化药物 s-腺苷蛋氨酸、多烯磷脂酰胆碱、水飞蓟宾具有抗氧化,促进肝细胞的修复,抑制纤维形成等作用。

(三)肝移植

【预后】戒酒后乙醇性脂肪肝预后良好,戒酒结合药物治疗多数乙醇性肝炎也可恢复,主要死亡原因为肝功能衰竭。30%的严重乙醇性肝硬化者可并发肝癌,如合并乙型和(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生肝癌的可能性更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