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一、背景1、停搏也称为平线, 这是一种心搏停止的状态, 无心输出量, 无心室去极化;它最终发生在所有垂死的患者身上。 2、无脉电活动(PEA)是一个术语,适用于没有检测到脉冲的多种心律失常描述。心律失常是缓慢的节奏。它们可以有一个宽的或窄的波动,有或没有脉动,并且常常穿插有心搏停止期。当讨论无脉电活动时,心室纤颤(VF)和室性心动过速(VT)应排除。 二、病因本节简要回顾了原发性和继发性停搏的原因。 1、原发性心搏停止(1)当细胞代谢功能不再完整并且无法产生电冲动时,就会发生原发性早搏。对于严重的局部缺血,起搏器细胞无法转运影响跨膜动作电位所必需的离子。植入式起搏器故障也可能是原发性心脏停搏的原因之一。(2)右冠状动脉的近端阻塞会引起窦房结(SA)和房室结(AV)的局部缺血或梗塞。大面积梗死可引起双侧束支传导阻滞(即房室结完全性传导阻滞)。(3)SA或AV节点的特发性变性可能分别导致窦性停搏阻滞和/或AV心脏传导阻滞。这个过程缓慢和渐进的,但症状可能是急性的,可能会导致心搏停止。这些情况通常需要植入式起搏器。(4)有时,早搏性猝死发生于先天性心脏阻塞、局部肿瘤或心脏外伤[5](5)在间接电击(即直流[DC])使所有心脏起搏器消极化之后,会发生心搏停止。开始心肺复苏(CPR)后,心率可能会自行恢复或短时间恢复。如果给予及时治疗,这些患者可能会完好无损地存活下来。人工电流产生的交流电(AC)通常会导致心室纤颤(VF)。2、继发性心搏停止(1)可能导致继发性心脏停搏的常见情况包括窒息,接近溺水,中风,大量肺栓塞,高钾血症,体温过低,伴有VF或心室心动过速(VT)并发恶化为心搏停止,去纤颤,镇静催眠或麻醉药过量导致呼吸衰竭。(2)体温过低是一种特殊情况,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停播可以耐受更长的时间,在实施CPR时可以通过快速复温来逆转。如有可能,应马上进行体外循环,因为它可以实现这两个目标。大多数幸存者接受了体外循环。 三、流行病学1、在美国,有多少人在心肺骤停时出现了心跳过速,这是很难准确测量的。报告因研究的患者人群和/或报告初始心率的方法而异,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1991年对急诊科住院时出现的185例心肺骤停患者的研究中,有9%的患者幸存下来,但没有人活着出院[6]。该研究不仅限于心搏停止的患者[6]在瑞典哥德堡的一项研究中,在35%的心脏骤停患者中,心搏停止是现场的呈现节律[7]。 2、种族不是引起心搏停止的重要因素,除非它与可能导致心脏骤停的潜在疾病有关,例如慢性高血压,肾衰竭,冠状动脉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3、CAD发生率低的个体:当一个国家的人口中冠状动脉疾病(CAD)的发生率相对较低时,作为心肺骤停的一种表现,心搏停止相对更为普遍。这是因为心肌缺血更容易导致心室纤颤(VF)。4、儿童(1)以出现心律为表现的心搏停止的患病率在成人(25-56%)中低于儿童(90-95%)。心跳停止最可能发生在儿童的心肺骤停中;这通常是继发于另一种非心脏事件(例如,因为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感染、窒息、溺水或中毒引起的呼吸停止)。从统计学上看,与年龄较大的儿童或青少年相比[8]婴儿更有可能发生心脏骤停。(2)在复苏结果联合心脏骤停试验中,非创伤性心脏骤停发生率为每10万婴儿72.1例,儿童为每10万出现例3.73例,而青少年为10万例出现7.37例[9]研究人员在评估25405名成人和624名20岁以下的患者时发现,成人的心脏骤停率为10万/126.52。(3)患有VF或室性心动过速(VT)的儿童患者发生院外心脏骤停(20%)的生存率比心搏停止(5%)的患者高4倍,而年龄小于20岁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比成人(包含所有心率但不包括外伤性骤停)高[9]。5、女性:女性心律失常的频率占所有心肺骤停的百分比高于男性;但是,心脏骤停的频率通常与潜在的心脏病发病率成正比,这种情况在男性中更常见,一直到75岁。 四、病理生理1、心搏停止可以是原发也可能是继发性的。当心脏的电系统本身无法产生心室去极化时,就会发生原发性早搏。这可能是由于缺血以及窦房(SA)结或房室(AV)传导系统退化(即硬化)引起的。原发性停搏前通常伴有窦房结阻滞、完全性心传导阻滞或两者同时发生所致的心律失常。 2、眼球手术[1-2]、眼球后阻滞、眼外伤、全面压迫、颌面部手术、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舌咽神经痛均可引起反射性的缓搏/早搏。心律失常和心动过缓发作被认为是左颞叶复杂的部分性发作的表现[3-4]这些患者出现头晕或晕厥。没有关于猝死的报道,但是如果心搏停止持续下去,也存在这种可能性,最长的间隔是26秒。3、继发性早搏发生在心脏电传导系统以外的因素导致无法产生任何电去极化时。在这种情况下,最后通常是出现严重的组织缺氧和代谢性酸中毒。在未治疗的心室纤颤之后出现停搏或缓搏,通常发生在去颤尝试失败后。这预示着一个令人沮丧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