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人生体验? 事情还没有开始,就总是担心自己应付不了。 别人稍微说了自己两句,就彻夜辗转难眠,脑补出各种奇葩的恶斗画面。 发条微信给朋友,好长时间对方没回,就各种想东想西,纠结不安。 想买件东西,觉得这也不错,那也不错,左右为难,想了很久,也下不了决定。 我们为什么会焦虑、犹豫、自责呢? 背后是缺乏行动力。想得太多,其实做就可以了。 我们为什么会那么敏感,在意别人说什么;稍微给我们一点难堪,就下不了台呢? 背后是假的理性派。 德国慕尼黑大学经济心理学教授莎拉.迪芬巴赫。专门研究科技与人类的互动,新近研究社群媒体背后的心理机制与心理健康的影响。她的一本力作《请停止精神内耗:避免人生脱序的25种心理偏误》,今年3月份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译者卜涵秋。 ![]() 这是一本帮助读者减少精神内耗的心理励志读物。 书中将心理偏误分为四大类:迈向成功与自我认知之路的心理偏误、迈向和谐与同理心之路的心理偏误、迈向幸福与自我实现之路的心理偏误、迈向真理与世界认知之路的心理偏误,并总结了25种让人“脱序”的心理偏误,辅以贴近生活的事例和科学研究,协助我们发现那些不经意间阻碍自己的行为和思考。 有心人看到的是方法,无意者看到的都是问题 学生党小李,原本打算尽快毕业的,可是为了寻找一个完美的论文选题,他想了一周又一周,拖了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论文还遥遥无期。 原本打算过健康生活的闺蜜,可惜工作繁忙又劳累,甚至没有时间买新鲜蔬菜,只能吃些微波加热的剩饭剩菜。 一位朋友信誓旦旦地设定增强运动的宏伟目标,为了强迫自己运动,她在健身房办了年卡。不过当你兴冲冲约她健身时,她总是因为各种突发事件而爽约。有时是工作没完成,有时是膝盖痛、生理期、没睡好、心情不好、吃得太多(没法运动)、吃得太少(无力运动)... ...总有你意想不到的理由让她无法运动。 这像不像立Flag的我们,决心有多坚决,自我破坏就有多彻底。反而一旁的人,看得却更明白,他们常常摇头说:“你明明喜欢吃肯德鸡,为什么又常常叫我们要吃健康食品呢?” 能否达到目标,要看这些付诸行动的愿望,是否真的源于内心。 不要将我们宝贵的精力,浪费在可有可无的目标和自我破坏上。 ![]() 我们为什么绝不可能真正了解他人 一项针对风电设备对居民的噪声负担及健康形成的潜在危害的研究指出,以40-50分贝的音波位置准确度为例,将近60%的居民认为无危险或不受干扰(其中的30%甚至毫无感知),约40%的居民却认为噪音对自己构成了干扰,当中20%的人甚至感觉到严重干扰。 为什么同处饭店,有的人认为它嘈杂,有些人却感觉氛围轻松,相当适宜。这其实是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感知差异。 我们也许无法知道,自己与他人在生理层面的感觉认知的差异会有多么巨大。比如:同样的蜂蜜,有人觉得很甜,有人却认为只有一点点甜。像一块蓝色的桌布,有人说像湖水蓝,有人说是天蓝,有人说是丹青色。 对于人的认知是这样,人际关系更是这样。同样一件事,给不同的人,会带来不同的感受。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个人的需求、价值观、信息与结论等等。 天气很好,有人认为适合郊外骑单车,有人却认为适合宅家看书。 我们往往爱从个人认知来解释别人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肯定会有认知偏差的。要避免这种偏差,就要了解自己的认知未必全面,尽量试着理解他人的行为。 ![]() 为什么这个世界看似神秘,其实未必 我们的世界经常发生一些巧合的事件,一些偶然的发生,让我们热衷于预言或占星术。 是否有了信仰,会让人的心里有了一种安慰,有不少学科研究,精神信仰,的确有安抚人心的作用。 停止精神内耗,最重要的是不再否定自己,提升内在的力量感。重塑正确的认知,让自己轻松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
|
来自: 新用户4927206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