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课有得|在听不懂的课上研究学生和学习

 成都大学陈大伟 2022-06-23 发布于四川
     昨日,受邀参加成都五十二中第一届“双减”背景下“学科创新课例示范课展评活动”。先是乘地铁,注意到一对母子在地铁上的表现,匆匆地发了一则推文“空座位让谁坐”(点击链接可阅读)。发圈后,成都市温江区新世界光华学校何刚副校长评论:“陈老师只是几句话,就教会了我们如何写案例分析,先陈述事实,然后用教育心理学原理进行阐释,然后提供解决问题的路径,是不是这样的?谢谢陈老师,三言两语让我们受益匪浅。”他的留言让我意识到,这就是观课议课的案例研究方法:先讲出认为有价值的现象,再提出思考问题,然后就这样的问题做多角度的思考和研究。
       这可以再次说明观课议课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我的一位学生做公安,他了解观课议课后说可以在干警教育中观案议案;我用观课议课的方式观电影议电影,写过《影像中的教育学:从电影中体悟教育与人生》;用观课议课的思想方法审视寓言,新近出了一本《寓言中的教育智慧》;在生活中,也曾经观饮酒议饮酒。这一次是在生活中观母子乘地铁议乘地铁的教育。
      52中的活动安排紧凑,上午我观察5节课(英语、数学、语文、物理、地理),下午两个小时的交流对课的看法和做一点观课议课的讲座。
     52中课堂上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教师的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的运用都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但因为今天有学校承担的幼儿园长上岗培训一点的课,这里说两处。
      我的英语底子很差(听过我讲课的老师大多知道),所以一般我是不观察英语课的。但别人是年度的教学研讨活动,我总不能不观察。如何观察呢?就观察学生和学习。前不久读过陈向明老师讲的故事:我在日本做访问学者的时候跟着他和他的助手秋田美代子一起去学校听课。有一次课堂设在进学校的大厅里,周围全站满了人,我问旁边观课的教师:“这是英文课,你听得懂吗?”他说“听不懂”,我说“听不懂来干嘛呢?”他说“观察学生啊,我不一定要听懂。”把眼睛放在学生身上这次有了新的发现和体会。
      总体而言,这节课上的同学都有比较高的参与热情,大家都执着笔听课,我当时想,曾经记得一个研究得出了“语文课上,带字典上课的小学生比不带字典的小学生同学进步更多”的结论,有没有可能“手里拿着笔听课的同学进步比不拿笔听课的同学进步更多”,这或许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观察的问题。
      拿着笔的孩子在干什么呢?这其中一位同学引起了我的关注。我发现其中一位主动记笔记(老师没有要求记笔记,也没有强调和停顿暗示要记笔记)的频次更高。这能看出这位同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二是对自己学习和问题有更强的自觉。有这样学习行为的同学应该成绩更好,是不是这样呢?我无法出成绩有不懂他在参与中的表现水平,于是思考旁证。我发现授课教师请同学起来发言,这位同学被叫起来的次数最多,这可以成为其英语水平更高的证据(因为这种公开课,授课教师总是优先选择更能提供满意答案的同学)。接下来是想,如果这位同学成绩好,他还有哪些学习行为值得研究呢?这就有了新的发现。我发现其他同学发言时,他的倾听更专注,不仅倾听而且在小声纠正着别人的答案,在和同桌讨论着答案,有一位同学答得很好,他有预备鼓掌的动作。应该说,这样的倾听和参与是极有价值的。下课了,我和这位同学有过极短的交流,我给他说:“课堂上的表现很棒很棒。”在下午的交流中,我描述了这位同学的学习行为和自己的思考,并建议授课教师和班上同学分享我的观察和发现,把这位同学有价值的行为分享给同学们,争取在班上培养出更多的这样的信息行为
      由此形成自己的观课意见:可以多观察自己听不懂的课,然后逼着自己去观察研究学生与学习;不见观察不良学习行为的纠正,而且观察有价值的学习行为推广,形成好的学习常规。
     地理课的信息技术运用和操控让我大开眼界,很想有机会讨教是如何做出来的,但遗憾的是时间不足。还有一点引起了自己的思考,教学内容是“塔里木盆地”,比较塔里木盆地的变化,PPT出示了两张对比照片:一张是白雪皑皑的白天街景,一张是灯火通明的夜晚。我一看,马上意识到这样对比缺乏说服力。从研究的角度,对比应该其余因素应该具有一致性,比如取用同一位置同一季节,同样的白天(或者夜晚)进行比较,这才具有科学性。这让自己意识到,教师的研究意识、证据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意义和价值
      今天也是匆匆,就此停笔,马上要到学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