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清平乐》,谈一代名臣范仲淹的忧与乐

 白桦树2008 2022-06-23 发布于北京

图片

提起宋朝,你会想到什么?

是清明上河图的繁荣经济,还是唐宋八大家的文采四溢?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说过:华夏文明,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最近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以宋仁宗为主线,将一个活生生的北宋呈现在我们面前。

历史上,北宋称得上是一个黄金时代,宋太祖上任后宣布“不杀士大夫”,宋仁宗在治国期间以“仁”治天下,也正是因为如此,北宋在文学、经济上高度繁荣。

其中,唐宋八大家中六位出自北宋,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诞生于此时,著名宰相晏殊、韩琦,名臣范仲淹、欧阳修,著名理学家张载等人皆在此时大放异彩。

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出自北宋名臣范仲淹之口。 

今天,我们不谈剧情,不讲仁宗,让我们一起进入北宋士大夫范仲淹的精神世界,解读一下范公的境界与格局。

《清平乐》片段

1

三次被贬,三得“光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每次读到这句诗的时候,不由得让人感叹,范公为古代士大夫阶层及读书人,树立了一个难以逾越的精神标杆。

范仲淹出身寒门,一生三起三落,但他始终秉承初心,不为权贵所倾倒,效命朝廷,危言危行,立志做名士之臣。用苏轼的话评价他就是——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

1029年,仁宗已经年过二十,太后仍在垂帘听政,众大臣敢怒不敢言,范仲淹第一个冲出来,上书刘太后还政于仁宗,太后大怒,将其外放为河中府通判,虽然被贬官,但范仲淹的这份勇气让同僚钦佩不已。出城那天,多名重臣前来送行,纷纷称赞,“范君此行,极为光耀”。

1033年,仁宗与郭皇后闹矛盾,皇后失手打了仁宗一巴掌,仁宗在其他大臣挑拨下,决定废后。范仲淹极力上书劝阻,但是当晚就收到了贬谪诏书,被贬至睦州做太守。第二次被贬离京,仍旧有很多大臣前来送行,握手言别时,大家连说,“范君此行,愈觉光耀”。

1036年,范仲淹编制《百官图》,将朝廷官员升职调免的原因一一标记,注释说明宰相吕夷简的选拔猫腻。吕夷简在诡辩中称范仲淹为“朋党”,于是,范仲淹被降职远放,担任饶州知府。这一次,范仲淹离京时,人们再次给出一句评价极高的寄语,“范君此行,尤为光耀”。

连续三次被讲“光耀”,如果是常人,自然是心生欢喜,然而范仲淹却不同,他听完只是微微一笑,无论是降职贬官还是光宗耀祖,对于范仲淹来说,都不过是一种人生经历,他的每一次上书都是问心无愧,他心中装着的,是民众,他最关心的,是君王、朝臣和百姓。

2

位卑不敢忘忧国

范仲淹在泰州任盐仓监时,见当地的海堤常年失修,经常发生海水倒灌事故。数万百姓有流离失所之患,见到百姓纷纷拖家带口离开家乡,范仲淹心生不忍。于是他当仁不让,上书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连云港至长江口北岸)沿海修一道堤堰,以保境安民。

奏准后,范仲淹亲率数州的上万民夫奋战在一线,日夜修堤。然而,施工开始没几天就遇上了海啸,一百多个民夫丧命于此。于是朝廷官员坐不住了,纷纷表示,这是上天的警示啊,不能再修堤了。

关于“修还是不修”这个问题,朝廷大臣一起讨论了三天,而在这三天中,范仲淹就站在工地上等,海水蔓延到他的膝盖,他也没有一丝后退。在范仲淹等人的坚持下,堤坝得以重新修建,两百里的海堤修好后,再也没有发生过一次水灾。

后当地百姓感恩范仲淹,便将这段海堤敬称为“范公堤”。

图片

范仲淹被贬谪之后,非但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更是兢兢业业,每到一个地方,就把当地治理的井井有条,每次发现有朝廷治理不对的地方,都会及时上书,一本一本的参奏,仁宗虽然没有时间看完全部的奏本,但是他在心里记住了范仲淹这个名字,待太后离世后,仁宗便第一时间用一纸诏书召范仲淹回到朝堂,委以重任。

实际上,范仲淹不仅在文学上有着相当高的造诣,在行军打仗方面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3

君子不器,敢为人先

1040年,西夏人李元昊称帝,起兵犯境,打得北宋措手不及。危难时刻,仁宗想起了范仲淹,紧急调其回京,主攻延州。

于是51岁的范仲淹,从刚正直谏的文官,变成了迎战西夏的边将,谁也没有想到,他竟自此开启了另一段“出将入相”的传奇。

范仲淹到延州后,修筑大量的防御工事,边练兵边修改军队制度,从底层破格提拔作战将领。李元昊打到潘原时,范仲淹带着六千人马迫使党项大军撤退。西夏人都说:小范老腹中有数万甲兵。

然而,即使在军中,也无法消除范仲淹从骨子里散发的文人气质,看着漫天黄沙,范仲淹大笔一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首《渔家傲·秋思》便诞生了。

虽然是临危受命,但范仲淹稳扎稳打,接连打了几场胜仗,也充分体现了自己的治军才能。

正如他在《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中所说,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是啊,人活在世界上有多少人能活到百岁。少年时癫狂无知,老了又瘦弱焦悴。只有中间那,一段年轻,怎忍心用来追求功名利禄。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邓州,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好友滕子京被贬至巴陵,改建岳阳楼,请范仲淹为此作词,然而,范仲淹从未去过岳阳楼,他仅仅凭借滕子京寄给他的岳阳楼画像,依靠想象力写出了传世名篇《岳阳楼记》。

在这首诗里,范仲淹的思想境界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虽远离朝堂,但依旧奋然感慨,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一句千古名言。

图片

文以载道,范仲淹的格局早已不是一湖一楼可以容纳。

正如阳明先生在与弟子对话时所说,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一个人的内心和思想就好比有源井水,是无穷尽的。不给自己设限,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心,从而开发出无尽宝藏。

4

先天下之忧而忧

在范仲淹老年的时候,家人提出在西湖边购置房宅安定下来,范仲淹却决定建立范氏义庄,拿出全部家产,购置千亩田地送给范氏族人。自己虽两袖清风,族亲能安居乐业,何乐而不为呢?

自己经历过苦难,所以要努力让大家不再经历苦难——这是范仲淹数十年如一日践行的人生哲学。

不仅如此,范仲淹还为北宋举荐、发掘了一大批人才,如知名思想家、教育家张载。当时的张载对范仲淹钦佩有加,立志要成为范仲淹式的栋梁之才,在边关建功立业。年少豪情的他大笔一挥,写下一封信,针对国家的局势提出了九条建议和见解,范仲淹收到信后仔细阅读,并立即给予回信,赞扬了张载忠君报国的热情,肯定了他的建议和见解,但他并不赞成张载投笔从戎。

范仲淹在信中说道:“儒家自有名教,何事于兵?”他勉励张载钻研《中庸》,在儒学上做出经天纬地的大事业来,并热情地邀请张载有机会到延州军府来晤谈。

也正是因为范仲淹的引导,若干年后,才有了旷世大儒横渠先生传世至今的“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5

后 记

何为士大夫精神?

士大夫精神的核心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个国家的强大,正是无数这样的士大夫,无数仁人志士奋斗的结果。

人生重大战略是建设自己心灵品质。建设心灵品质,则境界与格局随之提升,就能融入民族复兴的洪流,在伟大的新征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负时代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