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金钱草30克,枳实10克,黄芩10克,大白芍20克,海金沙30克(包煎),大黄10克(后下),茵陈15克,延胡索10克(捣碎),柴胡10克,制半夏10克,甘草10克,芒硝10克(分3次冲服)。 功能:疏肝理气,清热止痛,溶石排石。 主治:胁痛(胆囊炎,胆囊结石,肝管结石)。 加减:纳差者,加鸡内金10克(捣碎);胁痛胀满者,加威灵仙30克。方解:金钱草、威灵仙宣通理气,溶石排石;枳实、延胡索、柴胡理气止痛;茵陈、大黄、芒硝利胆泄热,降浊排石;制半夏降浊止呕;黄芩、白芍、甘草清肝利胆。诸药合济,共奏理气止痛、清热降浊、溶石排石之功。 刘某,女,50岁,2010年6月21日来诊。患者两胁窜痛一年余,伴脘腹胀满,倦怠乏力,嗝气,叹息,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大便不调,时干时溏,舌红黯苔薄白,脉弦沉。超声波提示“结石性胆囊炎”。宜“理气止痛、清热利胆、溶石排石法”治之,选“清胆溶石汤”加减。 方药:金钱草30克,海金沙30克(包煎),大白芍30克,黄芩10克,大黄10克(后下),茵陈15克,枳实15克,柴胡10克,甘草10克,制半夏10克,芒硝10克(分三次冲服)。 2010年6月26日复诊:上方连服3剂,大便变软,胀满、胁痛减轻,诸病均好转。舌红苔薄白,脉沉弦。宗上 方药:金钱草30克,鸡内金15克(捣碎),海金沙30克(包煎),威灵仙30克,川楝子10克,黄芩10克,郁金10克,延胡索10克(捣碎),制半夏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甘草10克。 2010年7月5日三诊:上方连服5剂,纳增,胁痛止,诸症均明显好转。然仍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脉舌同前。 方药:金钱草30克,威灵仙30克,大白芍30克,黄芩10克,枳实10克,延胡索10克(捣碎),鸡内金10克(捣碎),郁金10克,黄芪30克,党参10克,车前子10克,甘草10克。 2010年7月15日四诊:上方连服5剂,纳增,两胁胀痛止。复超声波检查:“胆囊大小正常,未见结石显影”。 刘某,女,59岁,2012年5月20日来诊。患者胃脘伴两胁胀痛半年余,前来我处就诊。据云:患者两胁胀痛,右侧尤甚,牵引小腹疼痛,伴大便干结,胀满嗝气。超声波探查提示“结石性胆囊炎”。舌红苔灰黄,脉弦。此乃湿热互结,郁滞肝胆,胆汁煎熬成石。宜“清热利湿、理气止痛、溶石排石法”治之,选“清胆溶石汤”加减。 方药:金钱草30克,茵陈15克,威灵仙30克,大黄10克(后下),黄芩10克,枳实10克,制半夏10克,大白芍30克,延胡索10克(捣碎),白茯苓10克,柴胡10克,芒硝6克(分三次冲服)。 2012年5月30日复诊:上方连服5剂,纳增,胀满减轻。刻下大便溏薄,舌红苔白腻,脉沉弦。宗上方酌加溶石排石之剂再进。 方药:金钱草30克,海金沙30克(包煎),鸡内金15克(捣碎),威灵仙30克,柴胡10克,延胡索10克(捣碎),枳实10克,大白芍30克,柴胡10克,郁金10克。 2012年6月10日三诊:上方连服5剂,纳谷香,诸症均减,唯两胁时有疼痛。宗上方加制乳香、制没药各10克 上方连服5剂,纳增,二便调,胀满、胁痛均止。复超声波检查:“胆囊未见结石显影”。 按语:胆囊结石,乃胆囊湿热煎熬,胆汁凝固成砂石,沉积于肝胆,非清利肝胆之湿热,非理气散结、溶石排石不能除。肝胆热清,胆汁排泄有度,气和结散,胆汁不致凝固沉积肝胆,结石就无形成之源。已形成凝固之结石者,服溶石散结之剂,可速溶化,故热清结散,胆囊结石可除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