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性胆囊炎从肝胆湿热论治

 湖南周慎 2019-03-15

急性胆囊炎是一种因胆囊发生的急性化学性和/或细菌性炎症所引起的,以右上腹疼痛、压痛、反跳痛及呕吐、发热、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属于中医胁痛、胆胀、黄疸等病症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乃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外感六淫、虫邪内扰所致,其病变部位在肝、胆,与气滞、湿热关系密切。

    患者袁某,男性,43岁,长沙人。

【初诊】1986113

[主诉]右胁及上中腹疼痛阵发性加剧,间隙性发作40天。

[病状]患者于9月下旬在会餐后突然出现右胁及上中腹疼痛,当时送某医院急诊,经B超诊断为胆石症,在输液治疗(不详)后疼痛缓解,不愿意手术。出院仍有间隙性疼痛,遂来本院就诊。现右胁及上中腹疼痛不适,以胀痛为主,有时呈阵发性加剧,不厌油,口干苦,纳食可,大小便正常,疲倦,烦躁,喜长叹息,睡眠可,舌质暗,苔白微腻,脉缓弦。腹平软,右上腹深压痛,墨菲征阳性。

B超:胆囊62×28mm大小,壁厚,呈双边影,囊内未见结石光团,透声欠佳。胆总管内径8mm,其上段管腔内有一14×5mm大小强光团,伴声影。诊断为胆总管结石,胆囊炎。

[诊断]中医:胆胀,肝胆湿热证;西医:急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10g枳实10g酒白芍15g楤木20g郁金10g威灵仙15g金钱草30g石韦20g桃仁10g,黄芩6g,酒制大黄10g,鸡内金10g,山楂30g,甘草5g5剂。

【二诊】19861114

上方服10剂。目前右胁及上中腹不痛,但有轻微不适感,纳食可,口苦,大便偏干,小便可,疲倦,舌质暗,苔薄黄,脉缓而弦。肝郁减轻,但湿邪从热化明显,拟用疏肝理气、清湿通腑之法。

柴胡10g枳实10g郁金10g楤木20g茵陈蒿20g威灵仙15g金钱草20g芒硝10g分冲),生大黄10g(后下),鸡内金10g,龙胆草6g7剂。

【三诊】19861121

上腹部偶有不适,纳食正常,晨起口苦,大便、小便正常,仍感易于疲倦,舌质暗,苔薄白,脉缓弦。仍守上法加减以巩固疗效。

柴胡6g枳实10g郁金10g楤木20g茵陈蒿30g黄芩10g金钱草30g芒硝10g分冲),生大黄10g后下),酒川楝子15g益母草30g车前草30g甘草3g7剂。

【结果】患者至1987年2月底一直用上方维持治疗。于1987年2月2日复查B超,见胆囊87×27mm大小,管壁较薄,囊内清晣,未见结石光团。胆总管内径5mm,其上段管腔内有一12×6mm大小强光团,伴声影。诊断为胆总管结石。

【按】此案起病于会餐之后,乃因过食肥甘厚腻,生湿蕴热,蕴结胆腑,气机郁滞,影响胆汁的通降,气郁胆郁,从而引起胆胀。《灵枢·胀论》曰:“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其痛于胁下者,乃因足少阳胆经,其支者“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灵枢·经脉》)之故;其口中苦者,乃因“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灵枢·四时气》);其善太息者,乃因气机郁滞,借长叹息而舒解也。胆与肝相合,胆病及肝则易于烦躁,乃肝“在志为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故,此亦《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谓“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也。其治用柴胡、枳实、白芍、甘草疏肝利胆,理气止痛;金钱草、石韦、黄芩清热利湿,利胆排石;郁金、楤木、桃仁行气化瘀止痛;威灵仙、鸡内金排石止痛;山楂和胃助运。用药与病情相符,胆胀症状很快缓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