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人是如何被定义为客家的,广府有秦人的文化遗产吗?

 天宝堂一山人 2022-06-24 发布于新疆

客家人是如何被定义为客家的

“客家”一词,这个族群不叫客家,之前没有统一的称呼,旧时梅州汀州称为“唐音”与“梅州话汀州话”,在江西则又称为“赣南话”与“虔语”还有“怀远话”,在惠州和河源及粤北以前称为“惠州话或韶州话,客话”,在粤西及广西又称为“涯话”“嘛介话”“艾话”!到了江门鹤山建县,江门当地人以土著自居,将从惠州府与潮州府迁来的这部分移民称为客家人,到民国初期顺德县广府人黄节又以土著自居,将惠州梅州潮州韶州四府现在讲客家话的人群,通过编写《广东乡土历史教科书》开始官方传播,慢慢“客家人”称呼被定义,最后经历“他称”成“俗称”到自称的过程!

那么为何现在同样称为南迁汉人后裔的广府人不是客家人,主要是广府学者给客家定义为客家时,他们以广东土著自居!而潮汕讲潮州话的人也自称是中原河洛移民,为何也没有定义为客家,那是因为他们认为潮汕原姓闽,是福建划过来的,迁民来自福建,故称呼粤东闽南语系的人为“福佬人”,即福建佬的意思,广府人还是以土著自居!

文章图片1

黄节《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

另外,在湖南省瑶族苗族和贵州西藏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那里,也同样将汉人称呼为“客家人”,苗族更是将汉人的农历春节称为“客家年”。

而我国官方文献是这样定义的

文章图片2

《词典》

所以,实际客是与土著相对,南迁汉人相对土著而言,实际上都是客,只是广府人以土著自居,将粤闽赣边的人群定义为“客家”!而矛盾的是广府人又往往不承认是土著,也以中原汉人南迁自居,那么不是土著的话,有何根据造谣“客家占地主”?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这种根据自身利益而切换来切换去的双标做法,是极其可笑的!

那么,请问这伙人是到底是土著还是中原移民?像变色龙这般玩法,高,实在是高!

最后,客家只是进入沿海地带迟,但进入岭南地区一点都不比广府和潮汕慢!只是被广府人以土著自居,给“客家”定义为外来客,故所产生了认知上的误解!

关于客家话概述

客家话大同小异,在我们方言群中,大家公认客家话是南方六大汉语方言中互通率是最高的,说明一个问题,说明很早就形成了稳定的族群,说明有过一定的沉淀,然后分播到各地,分布这么广互通率竟然还这么高!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教授认为,客家话源于周朝雅言;不管是否源自周朝雅言,本人认真仔细通过对各方各种信息的对比,我认为客家话源自关陇地区,因为现在关陇地区的西安,天水,安阳还保留不少与客家话一致性的语言,风俗,建筑,衣冠等。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三二“风俗形胜”引南宋庆元间任汀州教授的陈一新的《跋赡学田碑》有云:“闽有八郡,汀邻五岭,然风声气习颇类中州。”福建八个二级行政区,其中汀州邻近五岭,居民风俗语音与闽地其他七郡不同,却与中原地区类似,又载:“方渐知梅州,尝渭:'梅人无植产,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可见州士之读书,自宋已然。”这种情况与中原古风如出一辙!

明代《永乐大典》引宋代某氏《漫游集》《过汀州》诗一首:“地势西连广、方音北异闽”。说明宋代汀州地区的语言方音接近当时的北方古汉语而异于闽语。

章炳麟《新方言·岭外三州语》:“广东惠嘉应二州,东得潮之大阜、丰顺,其民自晋末踰岭,宅於海滨,言语敦古,与土著不相能,广州人谓之客家。”

广府有秦人文化遗产吗?

客家人从北方来得到了全国学术界的肯定!无论从语言(切韵),习俗(耕读),建筑(汉代坞堡原型)还是衣冠(帷幕)都与北方一致!而且通过QQ群的交流,发觉客家文化源头在关陇地区,也即现在的陕西西安,甘肃天水,河南安阳一带,陕西老派西安话我一人称“我”竟还保留与客家话一致“ngai”而甘肃天水保留了与客家话一致的第二人称“你”ngi,客家第三人称“其(他)”又符合《唐韵》居吏切gi。目前老派西安话仍保留了大量与客家话一致的发音,录屏为证:下面是客家话与陕西西安话一致性的录屏证据:
https://m./item/6705912020694204932/?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81355903&req_id=
202002110131430100260790140049585F

客家话与广府话谁更敦古?

我们再从语言学上来分析,广府白话的最终形成也没比客家早哦!像“鸟”,根据《唐韵》是都了切,切出来是diao音雕,这个就符合客家话,而白话是niu音牛,这更像是明官话转音。像现在说的“筷子”,广府人普遍是“筷”,学界都知道“筷子”的叫法始于明代,然而客家人闽南人将“筷子”称作“箸”,这个在汉书中就出现了!而煮饭的锅,广府人普遍也称作“锅”,但客家人闽南人却有更古老的称呼,那就是“镬/鼎”,这是秦代对烹具的称呼!现在“黑红蓝”普通话也是黑红蓝,广府人也称为“黑红蓝”,然而客家人闽南人保留更古老的称呼“乌赤青”!广府人称“眼”客家人闽南人称“目”,显然“目”更古老,闽南话客家人称“兄或哥”,这个也对应了自古的北方用法,而广府人却是用“大佬细佬”来对应“大哥小弟”,“老板”又称为“佬细”;接着“父母”,客家话是阿爷阿㜷爷娘爷哀(娭)都能在古书上找到来源,而广府白话的“老窦老母”没有找到。客家话日常用词在先秦《诗经》中大量存在,例如《关雎》的“逑”,“参差”等,还南北朝民歌中,例如“阿爷”“姊妹”“爷娘”…温泉为汤,招手为曳,搬为徙,回去为返转,夜晚为夜晡暗晡,柴为樵,干为燥等;很多习俗还是与北方一致,由此可见客家话其实形成很早,不然不可能客家话分布那么广,仅是口音之别,却依然大同小异。

号称秦人后裔的广府却找不到多少先秦的遗迹,包括语言,风俗,衣冠,建筑等,但在客家地区却保留下较完整的北方特征!

本人觉得广府白话的形成,是在唐宋之后的元明之间,不会早于元代,称是秦腔或唐代官话没有依据!

客家先人来自关陇地区文证物证:

文章图片3

客家建筑与西北地区非遗

文章图片4

客家习俗与陕西习俗

文章图片5

客家凉帽源头

文章图片6

陕西省

文章图片7

陕西省

包括客家人过“人日”“天穿日”,客家保留了春秋祭祀和纪念轩辕黄帝的“上已节”,还有“春耕节”“浴兰节”“黄昏礼”等等,都是源自北方的节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