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至时节说“阴阳”

 为什么73 2022-06-24 发布于北京


澳门疫情,诊所闭馆,适逢今日夏至,斗胆说一个大题——“阴阳”。

中医因为奉“阴阳”为根本,而被太多人认为是“玄学”,意思是神乎其神,捉摸不定,似有似无,不实在。其实,中医是这个世界上最不玄、最实实在在,单“望闻问切”就能“治未病”的医学,只因为中医的根基“阴阳”太实实在在了。但因为诸多名人大家,对“阴阳”作了各种解释,而让人明白不了糊涂着吧。且看我即刻搜索的“百度百科”上的“阴阳”:

“阴阳”是一个简朴而博大的中国古代哲学。“阴阳”哲理自身具有三个特点:统一、对立和互化。在思维上它是算筹(算数)和占卜(逻辑)不可分割的玄节点。自然界中生物的基因,人工智能中的二进制都充分彰显了“阴阳”的生命力。

“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概括而言,按照易学思维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间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伏羲易的基础概念之一。

“阴阳”相冲化万物,世间万物,皆有“阴阳”之道。即可从万物万事之间领悟到一丝“阴阳”之理。古人与后人都对其领悟,拥有不同的见解,因其万物存于“阴阳”之道,所以古今在各个学术中都有其影。

“阴阳”一词,代表了很多的意思和道理,简单笼统分为:“阴阳”对立,“阴阳”相冲,“阴阳”转换。”

各位看官,您很耐心地读了,但您明白什么是“阴阳”了吗?没有吧。

图片

(珠海店诊所风光)

有一个伟大的追踪中国文化根源的河南老乡说:冬至和夏至,就是“阴”和“阳”——古人从夏至的“暑”,抽象出“阳”;从冬至的“寒”,抽象出“阴”。

我们所在的世界,有这样一个不可更改的存在,或者说客观规律,或者说“道”,就是地球一边围绕太阳转:公转;一边还自己忙乎着转:自转;一岁又一岁,一日又一日,首尾相接,循环无端。公转一圈,是一岁,约365日;自转一圈,一昼夜,24小时。

太阳直射至南回归线时,是冬至,理论上是中国人生活的北半球最冷的时候。这就是“寒”。但寒极生热,因为地球已经转到了极致,必须回头往北走了,所以虽是“寒极”,但也是开始转暖的起点,故“冬至一阳生”。

同理,太阳直射至北回归线时,是夏至,理论上是北半球最热的时候。这就是“暑”。但暑极生寒,因为地球已经转到了极致,必须回头往南走了,所以虽是“暑极”,但“夏至一阴降”。

中国的先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从地球与太阳千古不变的关系中,发现了“道”,发现了客观规律,据此制定了太阳历法,也就有了二十四节气的冬至与夏至。

冬至是一个太阳回归年的起点,夏至是其转换点。中国的先人从冬至、夏至寒暑转换中,抽象出了“阴阳”——冬至是阴的终点,是阳的起点;夏至是阳的终点,是阴的起点;冬至是新生的起点,也是死亡的终点;夏至是死亡的起点,是生长的终点。

图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对这句被视为中医根基的话,以前我在装懂。现在自觉懂了,得感谢我们这位河南老乡。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这对老夫老妻,是我们生活的地球与太阳这个时空中的客观存在,不容更改,因为地球公转不能改;寒极生热,冬至一阳生,寒热“阴阳”消长变化,量变而质变,最终热极生寒;热极生寒,夏至一阴降,寒热“阴阳”此消彼长,量变而质变,最终又寒极生热——“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一个轮回接着一个轮回,循环无端。

“万物之纲纪”:产生并存在于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谁不是“阴阳”氤氲的产物,谁不在每时每刻感受着天地“阴阳”的滋养,在吸收着天地“阴阳”的寒热气息,谁又能脱离这个“阴阳”的纲纪法则,除非他不在太阳与地球之间。

“变化之父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多阳少,阴少阳多,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天地间,哪一个“变”(量变)与“化”(质变)不是阴阳的消长;人身上,哪一个改变,不是寒热的损益。故而,在中医的“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八纲辨证里,徐老师说“阴阳”是总纲,寒热比虚实表里更重要,最不能犯的错误是热则热之、寒则寒之——“阴阳”的法则是损有余、益不足,以平为期。

“生杀之本始”:中国人从冰天雪地的严冬,就看到了春暖花开;从万物葱茏的繁茂,就看到了肃杀凋零。只缘冬至的阴极,有黄泉的一阳生,生命已经开始孕育;夏至的阳极,肃杀之气已从天降,死亡的步伐已经抬起。正所谓“日一南则万物死,日一北则万物生”。

“神明之府也”,我还没有弄明白。

这样的“阴阳”,是天地的规定,是“道”;是你我的身心,是脾胃虚寒者喝的姜枣茶,是我们作死建的空调房。

基于阴阳的中医,随太阳地球长久相爱而长存,随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丰富——这样的医学永不落伍,具有永久而长青的生命力。

图片(珠海店课堂

图片

作者/杨明俊

中医助理医师,厚朴中医讲师,

非药物疗法治疗师,厚朴临床班五期毕业生;

师从中医大家徐文兵先生,年过半百习中医,

崇尚中医文化暨中医六艺,阅历丰富,

仁心慈爱,推崇中医思维辨证论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