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学进 ‖ “教·研·写”一体,优化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张福涛lu70kpm9 2022-06-24 发布于山东

导读

“教·研·写”一体,要求教师转换思维方式,实现常规工作与研究工作整合推进;聚焦研究主题,在特定场景中及时提炼教学研究成果。教研与科研的整体联动、通力合作,则为“教·研·写”一体提供了行动保障。

图片

全文共3594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bjie.ac.cn

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两类尤其值得关注,一是教师疲于应对忙乱的教育教学事务,难以找到事务性工作和专业发展的平衡点;二是赶时髦跟风式参与课题研究,研究方向脱离教学实际,教研与科研剥离。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探寻一条事务性工作和专业发展相得益彰、相互映照、彼此成就的途径。笔者认为,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与专业写作有机整合,实现“教·研·写”的一体化,可以优化教师专业成长路径,形成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合力。



转换思维方式:“教·研·写”一体的基本遵循

所谓“教·研·写”一体,即教育教学、教育科研、专业写作三位一体,前后贯通,用研究的视角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用教育教学实践丰富研究内容,通过专业写作呈现教育教学与教育研究内在融通的成果。教师走向“教·研·写”一体,首先要学会转换思维方式。

1. 从工作思维转向研究思维

工作思维指将计划完成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要点式罗列,然后根据要点逐个达成,其典型特征是线性、平面。研究思维指用研究的眼光观照日常教育教学,其鲜明的特征是问题意识明、价值立意高、研究韵味浓。从工作思维转向研究思维,需要修炼“三力”:问题发现力、主题凝练力和前瞻判断力。问题发现力指要善于发现常规工作的“不平常”、日常工作的“不寻常”,以此为契机,将问题转化为专题,提升研究的针对性;主题凝练力指每一项工作的展开都要有旗帜鲜明的主题,围绕主题进行策划、总结与提炼;前瞻判断力指学习要走在工作的前面,用前沿理念指导教育教学。“三力”合成,能够让教师的日常工作不再单调乏味,时刻遇见欣喜。

2. 从事务思维转向设计思维

事务思维以被动、散点处理日常事务为常态,典型特征是有写不完的门类繁多的文稿,且内容千篇一律、大同小异,思维流程化,缺乏新鲜感。设计思维指站在研究的高度对所要撰写的文稿进行主题序列与框架搭建的结构化设计。

从事务思维转向设计思维,需要做到“三化”:文稿撰写主题化、主题内容序列化、反思重构常态化。文稿撰写主题化是指凡是落笔成文的材料都要以明确的主题来统摄全文,严密标题与主题、论据与论点的内在逻辑,提升思维的高度;主题内容序列化是指将常规工作进行有梯度、有进阶的长程设计,体现同一主题下前后内容的延续性,延展思维的长度;反思重构常态化强调要及时反思工作得失,基于研究新进展对事务性文稿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创新迭代,锤炼思维的深度。

学校要引导教师通过思维转换,实现被动研究与主动探索相结合、常规工作与研究工作相整合,由此营建积极向上的研究文化。



呈现表达过程:“教·研·写”一体的路径选择

为了让教师近距离习得从“教”到“写”的成果形成路径,我们聚焦研究主题,在特定场景中及时提炼教学研究成果,强化成果的表达过程。

1. 还原写作思路,清晰思维形成过程

基于多数教师只会轰轰烈烈搞教研、不会明明白白提炼成果这一现状,一方面,我们在教研组建设中注重强化教师研究成果的表达。教研组每学期围绕既定的主题,以课例研究为抓手,集聚群体智慧,提炼研究成果。每学期末,学校会举行教研组学期研究成果发布会。成果发布既能倒逼各教研组瞄准研究目标、扎实研究过程、优化研究策略,又能促进教研组间的智慧共享。我们要求发布的研究成果都要精心打磨,力争是研究成果提炼的范本,确保发布的成果科学规范,有值得同伴借鉴的经验。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还原作品的诞生过程,清晰呈现教研、科研与写作的互相映照。借助典型范例的鉴赏、品析,我们邀请作者还原“确立研究主题-实践探索-框架搭建-筛选材料-撰写润色-修改定稿”的过程,使教师在品鉴完典型范例之后,还能清晰了解作者的思维过程。这样的范例引领,因为真实可感、易学、易转化,所以能够更好地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思维联结,形成群体共生力。

2. 立足研究现场,搭建成果表达框架

听评课是校本研修的重要方式,专业的、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听评课,应该是主题化的、问题解决式的。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点或研究主题进入研讨现场。为了让教师近距离感受到成果提炼的方法与路径,我们要求教师进行有主题的课堂观察,围绕观察点进行观课议课,形成成果框架。例如:在一次“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研讨活动现场,我们以“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难点突破策略”为主题,架构了简约的论文框架。一是聚焦情节结构,反三归一,从演绎走向归纳;二是发现言语结构,消化吸收,从独白走向对话;三是运用表达图式,迁移运用,从模仿走向创造。老师们听后豁然开朗,发现文章原来是从课堂深处“长”出来的。

立足研究现场,用可感的支架将研究路径、思维过程进行结构化呈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理解力、构思力和表达力。

3. 开展思想“研磨”,积累真实写作经验

“教·研·写”一体最终应实现由外在推动向个体自觉的主体转化,成为教师能动发展、不断超越,实现专业化成长的有效路径。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通过深度琢磨、深层追问的过程,将成熟的教育教学经验结构化、体系化,形成独特的专业表达,真实呈现自己的教育思想或教学主张,由此建构新的话语体系,进而获得活力持久的专业自信。

为促进“教·研·写”的深度融合,我校成立了“研磨思想”俱乐部,所有对阅读与写作感兴趣的教师都可自愿参加。每周二下午放学后,一群有着共同兴趣爱好、共同价值追求的同行者相约图书馆的“思想小屋”,共赴一场“思想盛宴”,或交流阅读收获,或探讨疑难问题,或推敲论文提纲,使阅读与写作成为生活的常态。有一位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围绕班级的“特殊生转化”阅读了大量书籍,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并且在大家的启发与帮助下,完成了其教师生涯的第一篇论文。经过集体修改润色,这篇论文一举拿下了江苏省教科研基地学校论文竞赛一等奖。




建立联动机制:“教·研·写”一体的行动保障

“教·研·写”一体的高品质推进,很大程度上依赖教研与科研的整体联动、通力合作。

1. 聚焦核心主题,推进教研互促

学校一般有负责课程教学的教研部门和负责课题研究、教师发展的科研部门,这两个部门往往各自为政,造成了教研、科研两张皮现象。在“教·研·写”一体化推进的过程中,教研部门与科研部门可以聚焦核心命题,通过互联互通、机制协同,一体化设计研修目标,共同制订研究计划,以“成果提炼”为圆心,以写促教、以写促研,这样既能提升教研的品质,又能实现科研的落地,更好地实现教研互促。

例如:我校每年都会举办一次“银杏杯”征文比赛,年初发布征文主题。教科室将大主题分解成若干子课题,各学科组(备课组)围绕子课题开展教学研究,全校教师围绕同一个主题撰写论文,形成了人人在教学、人人在研究、人人在写作的专业氛围。整个过程中,科研部门负责整个教学研究进程中的“理论供给”,确保教研“堵点”的疏通与破解,并适时介入、参与教研组的备课、磨课、评课等活动,用理性、专业的眼光助力教研品质的提升,如指导教研组设计学习任务单、开发听评课量表,为教师提供提炼教学研究成果的路径和方法等。

2. 追求目标趋同,实现协同发展

目标趋同是指学校各部门、各条线的年度达成目标要与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必须完成的区域特色品牌建设项目找到“同频共振”点,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此过程中,学校各部门基于共同的发展愿景,建立互帮互促的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以专业写作为落点的“教·研·写”一体化实施新路径。

例如:我校在整体推进学校自主领衔的江苏省高品质建设项目“'创学园’愿景下的小学'研创课堂’实践建构”时,同时要完成区域领衔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区域范式的实践探索”的研究任务,那么如何做到统筹兼顾?我们找到了撬动两个项目高效推进的“支点”—设计思维案。我们把撰写思维案作为两个项目的研究载体,要求每次研讨都要撰写包括思维培养目标、思维展开路径、思维评测工具、思维活动的效能评估等内容的完整的思维案。而找准了多个项目的融通点,就可以破解学校项目繁多、研究精力不足的现实困难,达成“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功效,既优化了工作路径,又提升了教师的思维品质,更锤炼了教师的专业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


图片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2年第6期 · 教师

文章编辑:崔若峰

微信编辑:刘   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