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①【全程仍属太阳病范畴】讲述了太阳病(误用)火治法后津液衰亡出现亡阳伴惊狂(精神症状)时,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治疗;②【太阳阳明并病范畴】讲述了太阳病(误用)火治法后津液衰亡内传阳明出现亡阳伴惊狂(精神症状)时,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治疗。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即指前两条中的太阳病(表证),医者却用误用火治法逼迫发大汗,必然劫(伤)津液。个人认为,在临床中可以扩展条文的适应范畴,即太阳病(不超过太阳病范畴)中所有误用迫伤津液血液的方法所致之证,均可考虑用本条治法治之。 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误用了火治法后,一方面津液血液大亏甚至到衰亡,一方面热上加热而火热盛极,从而可出现亡阳(此处指津液)证。若津液血液大亏而不能养心,可出现心虚而易惊;火热盛极扰心、脑,可出现惊狂、卧起不安。因此归结到病机,是为津液衰亡、火热邪盛,按①的理解路线而言,出现这种情况是可能的,因表之津液虚极、表之邪热旺盛,虽未传里,但仍可能出现亡阳(指津液)惊狂、卧起不安(里之津液来不及补充给表);按②的理解路线而言,出现这种情况更是理所当然,因误治内传阳明,阳明里热盛极而灼津亡,从而出现惊狂、卧起不安(躺下就烦乱而躺不住)。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因此可以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来治疗。按照①的理解路线,本方是由桂枝去芍药汤(《伤寒论》试解No.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加味而来,我们回顾其条文,桂枝去芍药汤是用在太阳病误下之后伤及津液血液但正气尚可并未传变的情况下,那本条条文的适应证也就很明显了——太阳病,津液血液大伤,但尚未传变[注]的情况,此时若及时用本方(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干预,则阻断病程转危为安;但如果不治疗,表之津液血液败完,很快就会继续传变(到少阳、阳明或阴证),里之津液血液也随之继续耗亡。除了桂枝去芍药汤作为底方外,本方还加了蜀漆三两、牡蛎五两、龙骨四两,蜀漆(我不熟,所以查了神农本草经和百度百科,仅供参考),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DichroafebrifugaLour.的嫩枝叶,性温,味辛、苦,具有祛水、祛痰、截疟之功效,用于症瘕积聚,疟疾(《神农本草经》中为味辛、平,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症坚、痞结、积聚邪气、蛊毒),于此处使用应取其治胸腹动悸、发惊发慌的重镇安静之效;龙骨、牡蛎在《伤寒论》试解No.107中也曾用到,取的也是其针对“烦惊、谵语”的重镇安神效果,在此处同理,取其针对“惊狂、卧起不安”的神(心、脑)被扰的效果,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全方共同起到针对太阳病津液衰亡出现亡阳伴惊狂(精神症状)的情况。按照②的理解路线,本条为太阳阳明并病,以桂枝去芍药汤打底针对其太阳病范畴,后续加蜀漆、牡蛎、龙骨针对其阳明病的惊狂,共同治其太阳阳明并病。无论哪一种理解路线,逻辑上都没有问题,都可以用本方(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①若误用火法后,表之津液耗竭但里之津液仍存但补充不及,可以出现纯太阳病范畴的本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②若误用火法后,表证未解的同时传变(阳明)里证,津液全衰,可以出现太阳阳明并病的本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同时,本条条文还可以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鉴别比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针对少阳阳明并病范畴中,少阳证(小柴胡汤证)兼有里饮水气、阳明里热(而神志烦惊)的情形(在临床中可以根据情况加减,如无水气,可以去茯苓、桂枝;如里热不甚,可以减大黄;若热扰心神不明显,可以减龙骨、牡蛎、铅丹用量);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是针对太阳病/太阳阳明并病范畴中,津液衰亡出现亡阳伴惊狂(精神症状)的情形。PS.突然想到一个很值得完善和挖掘的课题,以细菌中的杆菌为例,现有的杆菌是按照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杆菌(染色)来分类的,他们引起的症状不同,这隶属于邪气范畴;不同体质的人,是正气盛虚的范畴。我们是否将正气盛虚以特定标准区分2类(或更多),后大数据评估正气盛衰与否的患者 感染不同杆菌(为表证)的表现,来划分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类菌呢?划分好后,对于不同杆菌的药会有完全不同的新突破,(因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的治疗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且有效了),因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的核心区别就是津液盛衰,但感觉要做成的话需要整个中医学界的努力,现在也只能想想罢了。 [注]为什么会尚未传变呢,我认为可能性有二,第一种,也是我认为最可能的情况,是出现症状时,刚刚误治伤到津液血液不久,疾病还来不及内传,因此仍然隶属太阳病范畴,内里津液仍足,但在表津液因发汗骤虚到极点,内里津液还来不及把津液输送到表;第二种,如《伤寒论》试解No.22,机体正气(内里津液)尚足,误用火治法后大汗,表之津液血液虽亏,但内里津液还可以继续补充,因此还可以在太阳僵持一段时间,若不干预,亏完表之津液血液就(传变而)亏里之津液血液,亏耗完,人也就完了。 气上冲得厉害,脉促胸满,微寒——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①气不上冲,病陷入里,表证未解而脉促,利不止,喘而汗出(协热利)——葛根黄芩黄连汤 ②气不上冲,身重心悸,尺中脉微(外湿内虚)——(不可发汗,当使自汗出而解)小建中汤/新加汤二、下之后复发汗的传变: ①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干姜附子汤 ①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身为振振摇——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三、火治后的传变 ①津液未脱,不出汗,腰以下重痹,为火逆病——肾着汤(茯苓干姜白术甘草汤) ①津液脱,大汗出,谷气不下流,腰以下不得汗无小便——健胃生津法 ②津液脱,大汗出,火热盛,灼津亡——健胃生津救逆法 ③津液脱,大汗出,惊狂,卧起不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