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鼓励强于指责,别让“负面标签”毁了孩子

 思想者札记 2022-06-24 发布于北京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期望为读者提供一个精神家园,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3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关注、阅读、分享、评论!


前几天,我和儿子在车站门口等车的时候,看到商店门口的长桌上,一位父亲在教一个六七岁的男孩算题。不过几分钟的时间,父亲突然奋力打掉男孩手中的铅笔,情绪激动地骂道:“你怎么笨得跟猪一样?怎么教你都教不会!

孩子大哭起来,手足无措地看着发怒的父亲。这时,有人进商店买东西,父亲暂时离开桌前帮顾客取东西。男孩看到父亲离开了,一边擦着脸上的泪水,一边伸长脖子向店内张望,大概是发现父亲已经忙完回来了,赶紧埋头伸出手指作势算题。

父亲回到桌边再次发怒:“我忙了这么半天你连一道题都没算出来,做个题慢得像乌龟一样。”说罢掰着男孩的手指继续教他计算。男孩白嫩的手指被掰得发红,可见这个父亲用了多大的“蛮力”,男孩一边掰手指,一边哭哭啼啼的……

我忍不住为这个可怜的孩子悲哀,因为这个无知的父亲,亲手给自己孩子贴上了“笨得像猪”“慢得像蜗牛”的标签。这些被贴在孩子身上的标签,会产生一种神奇的效应——“标签效应”。也就是说,这个孩子身上的种种坏习惯,正是他的父亲从小塑造出来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当一个人被某一个词语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跟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所以叫做“标签效应”。

坐在车上之后,儿子跟我说:“那个爸爸看起来像个暴怒的狮子,我不喜欢那样的爸爸。”

“如果你爸爸那样骂你呢?”我试探着问儿子。

“那我就什么都不做了,反正他都认为我笨了。”儿子吐吐舌头。

儿子的话引起了我的深思,生活中,我们有也会意无意地会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比如“磨蹭”“小气”“胆小”“自私”“懒惰”……

很多孩子都已经被这些标签从上到下,从里到外贴得满满当当,无意识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不过说说而已,难道我们说什么,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样子吗?

答案还真是这样,原因有三:第一,就是人类心理的基本规律,任何正常的孩子都会遵循。第二,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权威,权威人士的认定自然要比自己感觉起来更有力量,更有影响力。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孩子会觉得,你都这么说我了,那我还努力表现什么呢?你说我是什么样子,我就是什么样子!

所以我们会发现,给孩子贴上“懒”的标签,孩子就表现得更懒;给孩子贴上“不自觉”的标签,他就表现得愈发不自觉。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我们的言行、评价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指引。所以,我们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他们都会当真,包括我们无意识中给孩子贴上的标签,不管好的坏的,他们都会无意识地往标签上的行为靠拢。

标签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就像一个模具,扣在谁身上,谁就像被施了魔咒似的成长为标签形容的样子,哪怕他本来不是这个样子的。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认真对待自己对孩子说出的每一句话,让孩子在我们的正确指引下成为最好的他,而不是用标签生生摧毁孩子。

如果我们真的不小心给孩子贴上了“负面标签”,并且那些负面标签已经对孩子产生了影响怎么办?别担心,因为“标签效应”这个东西是有双向导向效应的,负面的标签导向负面的行为,而正面的标签不就可以导向正面的行为了吗?

曾经有一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某小学随机抽了二十名同学,这二十名同学的学习成绩都差不多,他谎称他已经为他们测了智商,测出其中十名同学的智商很高,非常聪明;另十名同学智商一般,是普通人,然后告诉了他们的老师。一年过后,他又来到了这个学校,发现他所说的智商高的同学的成绩普遍明显高于智商一般的同学。

这是因为自己或他人对自我有一个希望,就会按照那个标准去要求自己,把自己按照所期望的那个标准来对待,就会激发人的潜能,最后真的成为大家希望的那样。由此可见,给孩子贴标签,实际上就是对孩子进行角色塑造,他们会按照你给他设定的角色去表演,演着演着就成了真。

你给孩子塑造了“坏”角色,他们就按照“坏”角色表演,反之,如果你给孩子塑造了“好”角色,他们就按照“好”角色表演。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意识到,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正向引导的作用远远高于单纯的抱怨和指责。多关心孩子,多鼓励孩子,用“正面标签”去强化孩子好的方面,用孩子的优点去弱化他的缺点,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优点上,让孩子明白,就算他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我们还是爱他的,并且眼里看到的都是他的优点,相信孩子的错误只是暂时的,并且引导着他向我们期望的方向成长。

欢迎大家提问、留言、评论、转发!

从百年企业帝斯曼转型,谈谈收并购对于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意义
拜登骑车摔倒,背后是国运衰落又近一程
与魔鬼共舞——加拿大立法持有毒品不再视为犯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