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23)-刘勰与《文心雕龙》(二)

 ldjsld 2022-06-24 发布于广西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一)

图片

一、《原道》——以“道”为“本”的文学本体论

1.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文心雕龙》的第一篇《原道》中

(1)《原道》篇开宗明义:“文之为得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这就是对文的实质的说明。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2)对“德”字的理解,研究者有不同解释,从《原道》的基本思想来看,“德”就是“得道”之意。“文”是“道”的体现。圣人“则天法道”,依“道”而作“文”。文学创作必须遵循“道”。

2.天地万物的道和广义的文,在人身上的体现即为心和文(人文)的关系。

(1)《原道》篇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人的心也是道的体现,“心之文”即是“人文”,即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它也是“道之文”。

(2)文学既是“载心”的,又是“原于道”的,即文学既是人心灵世界的体现,又是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原理和规律的。文学的实质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心与物的结合。

3.“征圣”与“宗经”

(1)《原道》篇中所说的“道”的内容,从广义的文所体现的道来说,是指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是接近于老庄所说的自然之道的。但从狭义的人文所体现的道来说,则是指具体的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刘勰认为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是对作为普遍的自然规律的哲理之道的具体运用和发挥。

(2)从人文本于道,而其源为易象八卦的思想出发,刘勰提出了“征圣”、“宗经”的思想。既然人文是体现道的,而圣人之文又是阐明道的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六经”又是圣人之文的经典。因此,人文的写作自然必须效法圣人,以“六经”为楷式。

4.对刘勰文学本体论的评价

(1)刘勰在《征圣》篇中指出圣人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为后人文章写作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2)这种原道、征圣、宗经的思想,虽然和荀子、扬雄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但刘勰所处的时代是儒家思想衰落时期,他同时也深受佛学、老庄、玄学思想影响,所以他在论文学发展、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及评价作家作品时,并没有严格地贯彻他的征圣、宗经思,而表现了更多的道家、玄学和佛学思想的特点。

二、论文学的构思与创作

1.刘勰关于文学构思和创作的论述,集中表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

(1)“神思”是刘勰《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概念。“神思”指的是文学创作中作家的思维活动特点,展现了艺术思维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情状。

(2)作家的“神思”活动无远不到,无高不至,可不受形骸之束缚,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无比广阔的范围和幅度。

(3)在整个“神思”活动过程中,文学家的思维活动始终都是和客观事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神与物游”,作为创作主体的心(即“神”)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和统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正是艺术构思活动的基本美学原则。

(4)“随物婉转”,指作为主体的心之婉转附物,必须充分尊重客观的物的内在之势,从而使内心与外境相适应。“与心徘徊”指作为客体的物必须符合于主体心得特点,也就是说要以主体的心去驾驭客体的物。

2.论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

因为文学创作是“神思”的产物,文学作品的意向是在“神与物游”过程中形成的,所以体现在艺术形象上就有“隐秀”的特征。《隐秀》篇中,刘勰指出“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义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

(1)秀,是指艺术意象中的象而言的,它是具体的、外露的,是针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而言的,故要“以卓绝为巧”。

(2)隐,是指意象的意而言的,它是内在的、隐蔽的,是寄寓在客观物象中的作家的心意情志,故要“以复意为工”;

(3)隐和秀是对艺术形象从不同侧面加以分析的结果,而两者本身则是统一于艺术形象之中的。隐是指艺术形象中主体的特征,而秀则是指艺术形象中客体的特征。

3.刘勰对于文学创作的艺术构思所提出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强调神思活动的展开需要有虚静的精神状态

(1)虚静的目的在于保证艺术想象活动开展的时候,能够专心致志、不受任何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干扰,以便集中精力使艺术构思顺利进行,并向深度和广度扩展。

(2)刘勰在强调虚静时,也不否定知识学问、经验阅历等的重要性,把“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与虚静精神状态,并列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4.对言意关系的理解也是刘勰艺术构思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艺术构思过程中,想象的内容是绚丽多姿的,但要把它具体化为语言形象,就不那么容易了。刘勰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关键:

(1)一是作家的才能问题,也包括作家的学识是否广博,经验是否丰富等。一个作家如果能够具备丰富的学识,又有很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做到“博而能一”,则一定有助于克服“易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的问题。

(2)二是必须认识到语言在表达人的思维活动内容时还是有缺点的。他肯定“言不尽意”论。为了尽可能缩小言意之间的差距,就要注重“文外”之意,利用语言所能够表达、可以直接描绘出来的部分,去暗示和象征语言所不能表达、难以直接描绘出来的部分,尽可能扩大艺术表现的范围,并且充分利用读者的联想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