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中的造化与心源,我们一同看看古人如何做的》

 泊木沐 2022-06-25 发布于辽宁

——唐代画家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中国画最基本的创作原则。

——魏晋时期,陈姚最就在《续画品》中说:“心师造化”和“立万象于胸怀”,然而唐代张璪却进一步提出“外师造化,中的心源”。道出了中国画写意性的真理,成为最基本的创作法则。

——“造化”,包括天地万物的乐观物像。正所谓“师造化”就是说画家艺术创作以“造化”——就是以自然为师也。大自然与人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源头,是经过无数艺术家实践检验过的真理。但是造化并不仅仅指写生,还包括画家对生活,对自然深刻的观察,研究和体悟的独特感受。

——“然后中得心源”乃是“外师造化”的进一步升华。“心源”是以心为源头,是艺术家本身作为创作主题的思想,意念,情感和个人修养。是艺术家把“外师造化”所得到的素材,通过集中概括,提炼选择,构思后在心中所形成的意象。心源是造化的基础,造化是艺术家心所师法的对象,两者相辅相成。造化于外,心源于内,内外的结合就是老庄所谓的“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者物就是造化,身就是心源,物身融合而成为象。中国画创作所表现的物像,不是纯粹的乐观事物的外象,而是融合了艺术家思想意识与情感的意象形态。这种意象的形成,与作为创作主体的画家本人的学识修养,人品素质,审美情趣及艺术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任何一个艺术家的中国画创作,他的创作主题精神,都离不开作为生活实践和素材源泉的“造化与作为胸襟学养,审美品味的“心源”要素。以高雅的品性学养去观察自然,师法造化,可以体悟与发现一般人所无法感受到的美感情趣。性灵与激情所得到的陶冶与冲动,使艺术获得了创造的源泉。然而师造化与天地同参的同时,也使创作作者的心胸得到了净化,开拓与升华,使心源得到了发掘。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说“画中之形色,孕育于自然之形色;然而画中之形色,又非自然之形色也。画中之理法,孕育于自然之理法,又非画中之理法也。因此画为心源之文,有别于自然之文也。”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师运用恰到好处。“师”造化不仅仅是重视自然,而且要以师事之,以自然,生活为基础,为源头,为师承,通过“中得心源”的艺术加工与提炼,使自然与生活达到具有艺术性的理想化境界。这个过程即使顾凯之所说的“迁想妙得”。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本质上是一致的。有点近似于西方美学中的“感情移入”郑板桥题画竹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磨墨展开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耳。”他说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之间的关系,概括了绘画创作从认识生活到表现生活,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全过程。就是“外师造化”通过“中得心源”的过程

——“眼中之竹”,是“造化”——是自然生活现象。作为自然物像的客观存在,在同类物像中其结构,形态是没有明显差异的。画家通过对选择的生活物像的观察,认识,研究,体悟等客观认识后,通过写生把握,记录其感受和发现客观自然物像具有本质价值的特征,绘画创作即是由“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从而进入“中得心源”的整个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